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的教材观指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走进教材,走出教材”。“走进教材”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走出教材”寻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更好、更广阔的空间。下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走进教材,走出教材”淡谈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倡导教师不要机械地去“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用教材中什么内容教?为什么用这些内容教?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有一个深刻、全面、系统的解读,然后对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选择、加工与改造。教师只有在学生、教材、社会这课程三要素中把学生放在首要因素去解读教材,才能真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也才能实现对教材的必要超越。有效教学也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其目的是为了更富有实效地开展教学,而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决不仅仅局限在对教材的适当改变,需要有更高、更宽的眼界和统领把握学生、教材、以及其他学科内容的整体的课程意识。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耍学习新课程的理念,更要实践新课程的理念,只有在实践中较好的落实了新课程理念,才能算是真正理解。“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叶圣陶),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实现教学内容、学生生活以及学生发展之间的有效联系,需要教师创造性的劳动。最近通过听课发现,某些教师在如何处理教材这一问题上尚须一场艰苦的“蜕变”,才有可能达到新课程设计者的期望。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要以教材为中介,教材把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材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相似文献   

5.
现代课堂教学不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组织学生在一定汁划的指导下,采用恰当的方式,掌握某一确定认知对象,实现某些内在的发展变化。内在的发屣变化指的是学生能力的提高、方法的掌握、情感的体验、态度的养成和个性特长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起“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科学地处理教材,实施以知识为载体的教学。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 原有的教学大纲在指导教材编写时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忽略了知识与现实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所以在确定知识难度时规定了某一学段某一学科知识的最高标准,是“上限”,教师在教学时不要突破这一上限,如果突破了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所以我们过去强调教师教学时要“紧扣教学大纲,紧扣课本”,正所谓“教教材”,教师能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掌握就不错了。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 原有的教学大纲在指导教材编写时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忽略了知识与现实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所以在确定知识难度时规定了某一学段某一学科知识的最高标准,是“上限”,教师在教学时不要突破这一上限,如果突破了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所以我们过去强调教师教学时要“紧扣教学大纲,紧扣课本”,正所谓“教教材”,教师能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掌握就不错了。  相似文献   

8.
教学不仅要教“学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的方法”。否则,我们的学生就一辈子也离不开教师的“教”。所以,将学法指导尽力渗透到教学过程,如概念形成、理论推导和方法思考之中,并凭借教材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学生也凭借教师的教法来掌握知识、学会方法,这是一种“素质型”的指导。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从学生、教材的实际出发,把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和指导阅读方法有机结合,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课程是教育的心脏”,但长期以来教师对课程通常理解为:课程就是教材与教辅用书,因而教师只要教好教材,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那么这个教师就是一位好老师,学生就是好学生。这就导致了老师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课本知识的掌握,于是教学中“满堂灌”,练习时“题海战”。其实课程资源不仅包括教材资源,还包括学生资源、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实践,包括社会资源,以及一切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人力、物力、社会环境资源等。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我大开眼界,从根本上给我指明了方向。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用教材教是摆在我们而前的重要课题。以往的教学.教师精心备课,严格遵循教学大纲.课本上有什么教什么。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是学到了知识.却没有了能力。这是典型的教教材,显然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数学教学中我们努力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相似文献   

11.
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载体,是实现课程三维目标的主要媒介。教学过程是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新的教材观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无非是一批例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材料。如果视教材为“圣经”,一味死搬教材,按照教材的逻辑顺序和呈现方式把知识内容原原本本地传授给学生,就背离了新课程的方向,削弱了教材的功能,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潜心“走进教材”,又要善于“走出教材”,为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形成素养创设路径。所谓“走进教材”,就是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体会教材编…  相似文献   

12.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语)新课程也要求我们,“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教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但是教材只是教学的依据之一,教师应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观念。这是因为,一方面教材不可能反映实现教学目标所需的全部信息,特别是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最新信息;另一方面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及掌握知识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也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同。因此,教师对教材进行恰到好处的再创造,可以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无疑是基础教育的一场革命.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要以教材为中介,教材把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材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法.  相似文献   

14.
要让数学教学具有魅力,首先要让学生喜爱数学,爱上数学课。如何才能使学生喜爱数学呢?这需要教师善于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觉得学数学并不难,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就把知识学会了,并善于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之中的无限乐趣。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是教师能从立体上掌握教材,做到“心中有教材”,而后通过多种方式,深入浅出,化深奥为平易。所谓立体掌握教材,是指教师要具体掌握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每一道例题和习题,并且横向了解所教教材每一单元的重点、难点、关键,纵向了解这一册教材与前后各册教材  相似文献   

15.
课堂是由许多细节共同组成的,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改革最终要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上得到落实和体现。 1 细节之处体现着对教材的科学认识 传统的教材大多以知识的内在联系为逻辑主线,再辅以一些验证性的实验,这就促成了教师“教教材”的习惯和定势。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材观,即“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首先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掌握和领悟其精神实质,根据学生实际:教学环境以及教师教学特色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必要的取舍、调整、补充和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相似文献   

16.
“用教材教”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是对“教教材”的继承和发展。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就意味着教材仅是供师生解读的“范例”。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深加工”,充分发挥蕴含其中的各种资源对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凌虹 《湖南教育》2010,(4):32-34
教材文本是教师教学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有的教师片面理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理念,不知道将文本置于什么位置;有些教师盲目开发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内容,无暇关照教材文本,甚至冷落、淡化、遗忘教材文本。其实,文本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最宝贵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无论怎样改革,也不能忘“本”,否则就是舍本求末。语文教学只有把“本”留住,把“本”激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不同于数理学科。数理学科是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学生掌握了教学内容也就掌握了这门学科。而语文学科是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学生掌握了教学内容并不等于掌握了这门学科。数理学科,在上课前。“教什么!已直接由教材呈现给教师和学生。  相似文献   

19.
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教会学生学习,就是教之以学。这个“学”,不仅仅指的是“学识”,更是一种学的方法和能力。否则,我们的学生就永远也离不开教师的“教”。所以,教师应该将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不能仅凭借教材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还应该借助教师的教法来使学生掌握知识,学会方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教材的实际出发,把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和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王夫成 《江苏教育》2010,(12):44-45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教师的教是“基于学的教”,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去解读教材、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基于学的教”的教学理念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基于学的教”的教学行为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本文只是从几个大的方面对其特征作一粗略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