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关于成人教育课程开发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作为教育系统中子系统的成人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而成人教育课程与社会各子系统息息相关。本文就社会这个大系统中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相关因素对成人教育课程的影响进行探讨,以期对成人教育课程的开发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进而开发适应社会发展的成人教育课程,使成人教育不被社会所排斥和淘汰。  相似文献   

2.
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存在费时低效的问题,不能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复杂性理论,英语教学中的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具有复杂、动态和非线性等特征,该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所以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应综合考虑各种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使各门课程的教学相互促进,以便合理利用学习者的内在资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组织本质包括内涵释义、运行指向和运作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组织体系由招生、培养、教师、管理、创新创业等内部子系统和政府、家庭及社会等外部子系统共同构成,其中,每个内部子系统又包涵若干影响要素,外部子系统之间又存在协同联系。因此,应立足于文化、行动、社会和技术等四个层面,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4.
潜在课程因其自身的特点、作用机制和蕴涵的教育价值日益成为当前高校课程管理领域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它的预期性与非预期性统一的特点及其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双重影响决定了对其实施管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高校潜在课程的生成系统由校园物质环境子系统、校园精神心理文化子系统、学校组织制度子系统共同构成,它的实施系统则是一个切口小、铺面大、时间长、难度高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对潜在课程上述两个构成系统的管理。  相似文献   

5.
远距离教育的运行系统包括四个子系统,即,课程发展子系统、学生子系统、学生支持服务子系统和决策与控制子系统。其中,课程发展子系统和学生支持服务子系统是远距离教育的两个特征的运行系统,体现出与传统教育的区别。本文就远距离教育运行系统的四个子系统的运行过程进行了探讨,尤其是对课程发展和学生支持服务这两个特征子系统的运行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课程发展是远距离教育的核心,学生支持服务关乎学生学业的成败。除此之外。还提出中国远距离教育发展过程中值得探讨的一些问题,包括:对远距离教育的定位问题、投入问题、有关政策问题、地方政府对于发展远距离教育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问题以及远距离教育概念的统一问题等,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及对策  相似文献   

6.
翻转课堂是包含教学媒体、教师、课程、学生要素的结构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三个子系统,即"教师-媒体-课程"的课程设计系统、"学生-媒体-课程"的学生学习系统和"教师-学习问题-学生"的主体互动系统,每个子系统内部都存在着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分。有效的翻转教学需要教师理解深层结构的价值和意义,超越表层结构运行中容易出现的技术控制、知识取向、浅表互动等问题,实现学科思维方法的掌握、积极的情感交流与体验、批判反思意识的塑造等深层的学生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7.
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从系统的观点探讨课程体系的子系统与分系统这对相互关联的概念及其方法的应用。分系统涉及具体课程的培养目标,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功能,通过分系统可以将知识、素质和能力等有关的培养目标分解、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培养功能上;而子系统反映了课程体系的结构,可用于寻求和确定实现培养目标的具体课程,将各种可培养相关目标的课程、甚至隐性课程有计划的纳入课程体系,成为实现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课程或环节。这一对概念和方法的应用,为高校课程体系的编制和调整提供了一个理论和方法的框架,对于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校课程内部要素主要包括学科、专业、课程内容、教师和学生等,它们是高校课程系统的核心因子。这些要素既自成体系又相互制约,它们之间的协同或竞争使得高校课程系统成为一个开放的有机整体。本文从自组织理论的视角,对高校课程系统要素间的作用加以分析,并阐述其自组织特性。  相似文献   

9.
当前,高校安防系统呈现出"三多一大"的态势,即人员杂多,安防子系统多,突发事件多,影响重大。文章从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实际出发,站在公共危机管理的视角,探析高校安防集成管控系统的现状及规划设计思路,包括整体系统规划、子系统规划、新校区系统规划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高校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化学类课程从专业基础课到专业选修课程,以及从本科生课程到研究生课程之间的课程连贯性,指出了在课程教学与考核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并对该系列课程的衔接与连贯,从教学导入、展开和考核等多方面进行了思考与初步设计,指出了系列课程教学连贯性的重要性与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创业型大学是一种全新办学模式,强调创造知识、转让技术、服务社会等职能。基于英国创业型大学建设的政治背景、经济背景、社会背景、教育背景等时代背景,剖析英国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办学理念前沿、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活动丰富、政策保障有力、社会援助广泛等主要措施。以此为借鉴,从紧扣时代发展需求、树立科学办学理念、开发系统课程模块、构建综合实践体系、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争取持续社会资源等方面,探究英国创业型大学建设经验对我国实践的重要启示,从而推动我国创业型大学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高校课程群“四级体系”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课程群建设是近年高校课程改革的热点。本文对目前高校课程活动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高校课程建构正朝向学科问交叉、融合等方向发展,并进一步阐述了“文理学科通识课程群、学科通识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各专业课程群”的四级课程群体系的设想。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代大学课程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体现出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特征,遵循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其变革还具有强制性的自上而下的、与高等教育整体改革一体化的特点。在大学课程制度构建与改革中,需要通过落实大学的自主权、促进师生民主参与课程教学、明确课程的管理机构及各自的权限、建立科学规范的大学课程教学运行程序等措施对我国现代大学课程制度加以改革。  相似文献   

14.
社会转型背景下我国大学行政权力演变的二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大学的过分行政化有着深层的社会根源,社会转型对大学行政权力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大学行政权力发生了二维演变。大学行政权力在专业、课程、人员和机构四个方面的作用范围逐步缩小,但其作用层级提高,由执行权转为决策权。当今大学行政权力还没有回归服务于学术的逻辑,社会运行的规范化是大学去行政化的根本前提所在,学术权力的制度化则是去行政化的核心。  相似文献   

15.
基于环境教育使命的高师地理科学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环境教育经历了从单纯的环境教育到可持续发展教育、从渗透式课程到独立式课程、从绿色课程到绿色学校的发展历程。在肩负环境教育使命的背景下,高师地理科学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有着以下新的目标:一是满足为中学独立式环境教育培养专门师资的需要;二是为满足大学环境素质教育和中学渗透式环境教育需要积极建构绿色校选课程体系;三是通过加强围绕绿色课程改革和绿色科研厦其实践的地理科学重点专业建设,推动绿色大学的创建活动。  相似文献   

16.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质量标准是对质量的规定。国际国内高度关注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及其标准至今众说纷纭,难有定论。基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实现的目标,明确定义“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高等教育系统构成的其他因素。诸如专业设置、课程与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教师队伍、内外体制机制、资金投入使用等,都是围绕实现高等教育功能目标这一根本质量为核心而建构的保障条件与子系统:大学都具有四大功能,根据功能侧重面(权重)不同分为综合型、研究型、应用型以及社会型等。结合国家高等教育目标、学科和专业特点、各级各类学校具体功能特点等,对质量内涵进行要素分解,可建构国家宏观、专业中观、学校微观逐级协调完成的“三级质量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7.
传统高校课程显露出的缺陷和弊端渐渐不能满足后现代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需求,高校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与此相对应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透射出它对教育和社会生活产生的深刻影响,因此将后现代主义引入高校课程改革的研究也成为许多学者的研究重点。在分析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对现代课程进行批判和质疑,进而呈现后现代主义的代表小威廉姆E.多尔的课程理论——4R课程,揭示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对当前的大学课程改革具有的重大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班导师与班级团队“双主体”下建设班级文化活动是实现先进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双主体下班级文化活动建设的多层面构建的讨论,提出“双主体”下班级文化活动建设的若干实施策略,以期在实践操作中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9.
There has been a good deal of research into the problems Chinese postgraduate students studying in English-speaking universities face with regard to critical thinking. This project is an attempt to tackle this issue from a new perspective. It aims to explore how a unique aspect of the university curriculum in China – the so-called ‘four treasures’ (four compulsory modules of political thought taken by all Chines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he Fundamentals of Marxism’; ‘Maoism and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The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nd ‘Moral Thoughts, Legal and Civic Education’) – influence Chinese students in terms of their political and cultural values. It will trace the emergence of this programme and offer a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curriculum. The study also uses focus groups to investigate how the Chinese postgraduate students regard their undergraduate courses in China. This article will argue that the hig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China, which is heavily regulated by the state,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obstacles preventing Chines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from developing independent and critical thinking, particularly in the art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相似文献   

20.
In large-scale educational reforms, many actors play their roles. The diversity of contributions and lack of harmonization prove to be frequently found to cause educational reform failures. Many explanations for these failures focus on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ctors and on differences in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reform process. In this article, we examine the effects of these differences and emphasize on the need to harmonize these contributions to the reform process. Contributions by several actors to a large-scale curriculum reform undertaken in the Netherlands in the 1990s are mapped for this purpose. This curriculum reform is part of a larger educational reform aimed to introduce a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Education is conceptualised as a social system, and educational reform as the manner in which this social system adapts to immanent and emmanent changes. The actors in the education system are distributed across functional subsystems. In the present analyses, teacher acting within a particular subsystem stands central. The results show adequate exchange and harmonization of the contributions from the different subsystems to be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successful educational reform. To achieve a good exchange and harmonization, the use of an Educational Impact Assessment is recommend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