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甲午战争之后,随着“东学”的兴起,使得“新学”内部又分化成“西学”与“东学”两种势力。前者主张直接从欧美摄取西洋文明;而后者鼓吹以明治维新为样板,由日本间接吸收西方文化。虽然双方共同致力于传播启蒙思想,但在对于西方文化的基本认识方面,还存在着不少意见分歧与门户之见。清末民初,“西学”大师严复与“东学”巨擘粱启超之间所展开的数次思想交锋,在客观上促进了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成熟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即将过去,一个新的世纪——21世纪正向我们走来,全球有识之士都在预测21世纪的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趋向。在展望21世纪的时候,我将就21世纪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发表一些看法,就教于朋友们。 一、理性——中华文化的精髓 和西方基督教文化不同,从中华古老的传统文化中找不到所谓“原罪”说,中华文化很早就开始研究“人”自身。二千五百年以前,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构筑了关于“人”的思想理论体系。这不同于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孔子不需要在现象世界之外制造一个美满的理念世界(the worldof idea)。在孔子看来,现实世界的“人”创造了现实世界的文明和各种礼仪规则,而不是理论  相似文献   

3.
教育理性意指思考教育的特定思维方式,不同国家和历史时期的教育文化、形态和制度对应着不同的显性教育理性。通过梳理21世纪西方现代教育理性从“学习”到“问学”(study)的转变,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哲学可为正在全球兴起的“问学”理性的建构提供丰富的理性文化基础和空间。换而言之,西方当下的“问学”教育理性转向实则为中国教育理性的文化回归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契机。  相似文献   

4.
随着语言研究与文学理论、文化研究的不断发展与深入。话语分析在20世纪西方文论、文学批评及文化研究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并最终成为当今文学、文化批评和历史解读的最重要的理论武器之一。话语分析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的发展历程与特征。展示了其与20世纪前期西方语言形式批评的关系。自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出现“语言学转向”以来,语言批评经历了一个从前期对“语言形式”的关注转变到后期关注“语言文化”的发展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德国职业教育能力开发的教育理念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20世纪70年代初,德国劳动和社会学家梅尔腾斯(Mertens)在对劳动市场与劳动者的职业适应性进行研究时提出了“关键能力”概念,并将其看做是“进入日益复杂的和不可预测的世界的工具”,是“促进社会变革的一种策略”.在西方社会和教育界引起高度关注。尽管他的英年早逝给教育界留下了许多迄今未能了结的话题.但关键能力及其后续关于职业能力的研究在理论上有许多突破,如能力结构与要素已成为西方、乃至世界许多国家认可的现代职业教育观念.成为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6.
西方“教师教育大学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通过对大学与教师教育关系的历史考察,分析了“教师教育大学化”提出的背景和内涵,在此基础上,梳理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关于“教师教育大学化”的不同观点,即“大学化”、“反大学化”和“合作伙伴关系”。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作者认为综合大学在教师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提出了大学与教师教育的两种结合模式:1)在大学内设置相关院系和学科中心;2)大学与外部机构合作开展教师教育。  相似文献   

7.
70年代以来西方教师教育中的社会性别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性别问题是西方教师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有着重要影响。本文梳理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关于教师教育中社会性别问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并对其作出简要评论。  相似文献   

8.
“类”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一个核心范畴.20世纪初,借助西方传统逻辑的理论与方法,近代学者开始系统研究以墨家为代表的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中的类范畴.一个世纪以来,关于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研究日趋全面和深入,出现了一大批颇具新意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专门成果从不同的视角解释了墨家“类”范畴.本文从“类”范畴研究的基础、方法、内容等方面人手,分为四个方面来探讨近现代时期关于“类”范畴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相似文献   

9.
赛珍珠研究还有几个有待深入的问题:1.关于赛珍珠可不可以写入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问题,可以从作家对自我身份的认定以及从作品的性质来决定。赛珍珠多次说自己“也是一个中国人”,而她的作品大部分跟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乡土文学”有着紧密的血缘关系,因此她可以写入中国文学史。2.如何评价当年的西方传教活动及赛珍珠的传教士身份,总体上说,西方的传教活动对开启民智、加速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进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赛珍珠是一位真诚善良、热心为中国人民服务的人。3.怎样评价赛珍珠的贡献,要看到她的“人桥”作用的特点本意在中美双方的“沟通”上,但重在对双方文化的匡正和建设上。4.要加强有关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相似文献   

10.
西方教育研究取向新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自 2 0世纪 60年代特别是 80年代中期以来 ,西方教育研究取向出现了新特点。 2 0世纪上半叶居于西方教育研究主流地位的“实证—科学”的研究范式受到了强有力的挑战。以新的方法论为基础的教育研究不断生成 ,原居于教育研究从属位置的“边缘”研究范式也由弱转强 ,形成西方教育研究取向上的多元化格局。本文试图对这一多元格局作一梳理和分析 ,概括出近几十年来发展变化的基本特点和趋势 ,为我国教育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更为广阔的理论视野。在 2 0世纪的前 60年里 ,西方整个社会科学研究都深深打上了“实证主义”烙印 ,科学化、实证化成为…  相似文献   

11.
讨论了时尚、服装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叙述了西方关于着装时尚的社会学研究,诸如齐美尔的“阶级分野论”、戴维斯的“身份认同论”、布鲁默的“集体选择论”以及布西亚的“文化生产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中国着装时尚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共工"、"女娲"、"大壑"神话与战国时期的宇宙学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共工”、“女娲”、“大壑”三则神话是有内在联系的一个完整系统,它是战国秦汉之际人们用神话思维对宇宙天地自然现象的不断解释。这些神话都是前赋文化的各种要素在不同历史时期相互综合下的产物,不能一概解释为原始人类的创作。21世纪中国神话学研究应该摒弃西方进化论神话理论另辟蹊径,采用文化要素分析法,用中国文化解释中国神话不失为一种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3.
文化帝国主义概念的界定 “文化帝国主义”的论断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一个激进主义盛行的年代。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激进主义对二次大战后的西方文化进行了全面批判。他们认为以消费主义为特征的,借助于高技术手段进行大批量生产的文化工业,尤其是通过大众媒介广为传播的西方文化,其实是意识形态控制的新形式。这种对西方文化所进行的激烈批判,影响深远。与此相应,在西方大国与不发达国家的文化关系问题上,就出现了文化帝国主义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西方教育现代化的主要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教育现代化始于19世纪中后期,至今已一个多世纪。在约一个世纪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西方教育现代化的几种主要趋向。这些趋向实际上是现代教育主要特征的展现,是由现代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一个性化人是教育的对象。只有充分地关注人性,教育才能展现出五彩缤纷、生动活泼的局面。否则,教育便是一片沙漠而陷入荒废。这个道理,应该说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是明白的。然而,失去人性的、“沙漠”的、“地狱”的、“机械”的、“荒废”的教育却不断地出现在教育发展的历程中。中世纪,人们对“神”的崇拜压抑了人性,阶级的等级性使大…  相似文献   

15.
先锋派运动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重要的文化历史现象。20世纪的西方文艺理论家们从不同的审美视域、文化立场出发,对其进行了多元化的阐释,使先锋派运动自身蕴含的多义性得以较充分地展示。本文试图对西方理论家们的各种先锋派理论进行梳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予以阐述,以期客观呈现20世纪以来先锋派理论研究的概貌。  相似文献   

16.
北大教授张颐武在接受《新周刊》关于“贩卖中国:文化”的专题采访时抛出了新颖观点:“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要像重视孔子一样的重视章子怡,中国文化才会有未来。”这句话的内涵是很深刻。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带来政治、文化的全球化,西方国家借助经济上的优势,在文化领域不断扩张。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大众文化受西方文化的渗透,民族精神衰落,精英文化和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冲击;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又由于文明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受到西方标准和西方话语的制约。从西方反面经验和韩国的正面经验来看,我们的传统文化要想保持自己的特色,并迅速发展,大众文化的传播途径可能是最经济有效的,但是大众文化产品也只有包含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所以只有大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的文化才会有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是一个腾飞发展的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世纪。世纪伊始,教育乘着“与时俱进”的春风,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形式,各地区各学校不断开发的课题研究,东西方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碰撞与融汇,教育界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真是一浪高过一浪,你方唱罢我登场,然而,“春风不度玉门关”,与城市及发达地区热闹的气氛极不协调的是,农村教育却呈现出一派冷落萧条的气象,诸多现状,另人忧虑。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西方形成了各种教育思潮。但总的来说是基于两种哲学基础之上,即实用主义哲学和实证主义哲学。哲学基础不同教育思潮就不同,教育研究方法也随之不同。教育研究方法在教育思潮的影响下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前半世纪由于哲学基础的不同,各种教育思潮具有明显的独特性,这样教育研究方法也显出了单调性;后半世纪,社会的发展使得教育研究方法向综合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后半叶流行于西方社会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涉及范围广泛,对当今西方社会文化,教育,艺术等各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当前我国正从前工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减少现代化带来的破坏性,无疑是对我们是有益的。以格里芬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以一种批判性的,建设性的态度对待“现代主义”,提出了“整体有机论”,给我们了一个全新的视野。特别是对于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理论研究,可以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整体有机论”的观点来研究我国教育领域的问题,从而发展我国的教育理论,指导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主体性”的哲学诠释 在西方近现代哲学、社会文化思潮中,关于人的主体性研究一直是个重要的课题。文艺复兴时,新兴的资产阶级率先发出了对人的主体性的呼唤,他们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指出人应理性地参与世俗社会,承担社会义务,享有应有的个人权利,提倡民主、自由、博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