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辛弃疾与苏轼同为宋代豪放词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对词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经历不同以及思路、个性等方面的差异,爱国主义成为辛词的主旋律,雄劲而又悲壮沉郁则成为辛词的主体风格。辛弃疾以爱国主义词人的杰出身份高标词坛。  相似文献   

2.
稼轩“豪放”词风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稼轩词风提出了主体风格与个体风格的观点,认为豪放是苏辛词风之同,然苏词犹诗人之词,主清旷超逸之美,辛词乃英雄之词,主刚劲崇伟之美;融合豪婉、自铸新风——沉郁悲壮,则是稼轩在艺术风格上的独创;辛词悲壮词风的表现形态极为繁富,呈现众多的“变格”。  相似文献   

3.
苏轼与辛弃疾的人品与词品均属上品中的上品,他们有着良好的操行和创作声望,其词对同期和后世词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苏轼开拓了豪放词风,辛弃疾独创“稼轩体”,确立了豪放词派。苏词词风超然旷达的豪放,充分显示苏轼坦诚旷达的胸怀。辛词情感雄浑壮阔,沉郁悲壮,在豪放中更多地凸现悲壮意味。两者词风最大的差异是“旷”与“壮”,这在两人词作的选材内容、表现手法、对后世的影响上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4.
毛晋在《稼轩词跋》中评价辛词说“词家争斗秾纤,而稼轩率多抗时感事之作,磊落英多,绝不做妮子态.”是说词家多是浓艳、瑰丽、典雅或纤巧、细腻、清丽之作.词中多写歌酒宴饮,男女欢爱,相思离别之事.而稼轩词冲破了“艳科”的藩篱,扩大了词境,提高了词格,词中多感时伤世,怀报国之情,而绝无无病呻吟,娇柔造做,故做扭怩之态.毛晋正确地评价了辛词主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但并不是全部、辛词中也有妩媚、清丽的风格,但只是一小部分,辛词主要的风格是悲壮沉郁、自然宏肆.  相似文献   

5.
文章首先简述宋人梦幻词的分期。提出苏、辛梦幻词的贡献在于苏、辛借鉴前人的表现手法,尤其是庄、骚、李白以来的浪漫主义手法、创造了梦幻词的诸多范式:天问式、游仙式、骚体式、俳谐式、遥相思念式、诡谲象喻式等。苏、辛梦幻词之异在于苏词清幽而旷达,辛词激越而悲壮沉郁。他们开拓了宋人梦幻词的表现领域,使宋人梦幻词的体式更加完美。  相似文献   

6.
在现存 6 0 0余首辛弃疾词中 ,“梦”作为一种独特的意象频繁出现 ,既映射着辛弃疾的坎坷仕途 ,又折射出其复杂的心态。希望与失望的互动交织 ,成为辛词“梦”意象的主体特征 ,进一步体现出爱国词人辛弃疾主题词风背后的悲壮与雄浑之音 ,同时也丰富了辛词的意象群体  相似文献   

7.
辛词雄潭沉郁,达到词之胜境,辛词意境的创造,是多角度、多类型的,有造境、写境;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始境、又境、终境;诗人之境.常人之境等等,从而构成多侧面、多层次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8.
刘克庄评辛弃疾词“大声镗鞑 ,小声铿钅訇 ,横绝六合 ,扫空万古”。他直接继承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派词风。但二者仍有着风格上的细微差别 :苏词雄壮 ,辛词悲壮 ;苏词“横放杰出” ,超旷、飘逸 ,辛词“潜气内转” ,豪放中带有苍凉沉郁的色彩 ;苏轼“以诗为词” ,笔力矫健 ,辛弃疾“以文为词” ,能刚能柔。辛弃疾不仅继承了豪放词风 ,而且创造性地融会了诗歌、散文、辞赋等文学形式 ,形成独特的风格 ,开创了辛派。传其衣钵者有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 :具有爱国思想 ,以词抒发感慨、发表政见 ,把词推向抚时感时、散…  相似文献   

9.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主义词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贯串于辛词的基本思想,是抗金复国的强烈愿望和建树功业的坚强信念。在这个基本思想统率下,密切反映时代的风雨,便成为辛词的一个突出特点。而在艺术风格方面,辛词不仅发扬了苏轼始创的豪放词风,大声镗鎝,沉郁悲壮,成为有宋一代壮词的旗帜,同时,还吸取了婉约派的某些长处,把有的词写得缠绵悱恻、哀怨曲折,体现出这位卓越的词人的多样风格和艺术技巧的娴熟,并借以表达他所要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0.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他的远大抱负、坎坷的一生和执着的性格使辛词艺术的主导风格是豪放悲壮.本文我们简论一下辛词悲壮风格的表现形式与手法,分为史事用典、比兴手法、寓庄于谐及寓浓于淡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稼轩词内容丰富多彩,手法变化奇妙,借典抒英雄末路之悲、壮志未酬之愤,悲壮激昂;或创造性运用比兴象征手法,语言旨远,辞约而意丰,沉郁缠绵。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百炼钢”与“绕手柔”,刚柔相济,倾诉衷情。  相似文献   

12.
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是继苏轼之后且能与苏轼并驾齐驱的豪放词人。作为词坛一大宗师,辛词风格是多样的。刘克庄曾经这样描述过他的词风:“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浓丽绵密处,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辛稼轩集序》)。《艺概》则称:“稼轩词龙腾虎掷”。陈廷焯又说:辛词“词中之龙”,“气魄极雄大,意境极沉郁”(《白雨斋词话》)。而邹祗谟却云:“稼轩词,中调小令,亦间作妩媚语(《远志  相似文献   

13.
悲惨的人生遭际;真挚的爱国情怀;坚定的理想信念,成就了辛弃疾的豪放悲壮的醇正词风。毋庸置疑,在文学的长河中稼轩的词风堪称是快意人生的大悲壮。当我们在赏析一些诗词而又不知如何界定悲壮词风的时候,何谓悲壮?怎样的诗词才配得上悲壮?我想辛词中的这些悲壮内质给我们提供了某些方面思考,并给我们的阅读与写作带来了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七月派”笔下的抗日叙事与其他抗战文学相比有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对战争的真实描写、对人在战争中的处境和心理的刻画、对战争荒谬性的揭示,从而使“七月派”的抗日叙事呈现出特有的悲壮、苍凉、沉郁的艺术风格。而这种叙事态度与创作风格的形成与“七月派”的核心人物胡风的文学观点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5.
南宋词人辛弃疾,在词史上素以大量用典称。对此,前人有褒有贬。笔以为,辛词有典不仅表现了作高妙的艺术表达方式,而且形成了辛词独特的审美特征。本试从雄放美、沉郁美和蕴籍美三个方面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6.
论宗璞的散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璞是一位沐浴在西方艺术之中,又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化”过的知识性女作家;其散文创作起始于游记,受到了郦道元、徐霞客等散文名家传统的影响;重视客观对象的精微体察,描摹真切、语言简约;而其追悼散文,纯净沉郁,以质朴无华的文字传达爱之深,痛之切的情思,理智而节制;近几年来的文化性散文,对散文领域的拓展是一种贡献,字里行间充满雅韵逸致,文化气氛浓郁。  相似文献   

17.
建安作家直接继承汉代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并大力发展了乐府民歌的体裁形式和表现手法,创作出许多有血有泪、慷慨悲凉的优秀诗篇;以其丰富深广的社会内容、悲壮真挚的思想感情和刚健明快的艺术风格而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对后世学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辛词在宋代文学乃至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从整体风格上看,辛词是对北宋以来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词风的继承与发扬,在古代诗歌史上树立起又一大家风范;从内容与作品基调上看,莘词又时刻反映着时代脉搏的律动,反映出一个以报国忧民为己任的知识分子对生命价值与人格理想的执着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辛词与陆诗是南宋文  相似文献   

19.
有人曾评价中国旧社会的传统女性为“小女人”,她们柔弱而又感情丰富,受特定的社会文化的濡养,被伦理、礼教束缚,在爱情婚姻上,她们是可怜的,她们执意追求平等的地位与自由的感情,而结局往往是血泪零如雨,要么是情感被扭曲,要么是生命遭扼杀。于是乎,梁山泊与祝英台成为封建爱情的绝唱,刘兰芝与焦仲卿成就了爱情的悲壮;于是难免有了“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的喟叹。正因为这样,  相似文献   

20.
苏轼与辛弃疾的人品与词品均属上乘,他们有着良好的操行和创作声望,其词对同期和后世词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苏轼开拓了豪放词风,辛弃疾创立"稼轩体",确立了豪放词派。苏词词风超然旷达,充分显示苏轼疏狂不羁、潇洒飘逸、坦诚旷达的情怀。辛词承其词风,并多有创新,情感雄浑壮阔、沉郁悲壮,在豪放中更多的凸现悲壮意味。两者词风在继承与发展关系上表现出最大的不同为,苏词"旷达",辛词"豪壮",这在两人词作的选材内容、表现手法、后世影响上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