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反抗父母”的青春期孩子季诚钧,李顺根我们常常听到家长这样抱怨孩子:“越大越不听话了!”“越大越爱顶撞大人了!”有时候还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演变成了一场剧烈的亲子冲突。青春期的孩子为何如此“反抗父母”呢?青春期孩子反抗父母的原因之一是...  相似文献   

2.
儿子对父亲进行了一次“心理测验”。忙完一天工作的父亲,疲惫地回到家里,十岁的儿子抬头望着父亲说:“我爱你,爸爸。”父亲不知该说什么。好一会儿,父亲只是站着,看着儿子,终于似有所悟地问:“你想要什么?”儿子笑了,说这是老师让我们对父亲做的心理测验。第二天,父亲去学校找到老师,想知道自己测验的结果。“大多数家长的反映基本上是和你一样的。”儿子的老师这样说。“关键是”老师解释道:“感受到爱是使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非常遗憾的是,我们往往没有完全表达出这种感情,我们忽视了孩子渴望从父母那里得到除了餐桌上的食品,衣橱里的服装以外更重要的东西。孩子们在说我爱你的时候,最想听到父母说的是‘我也爱你,孩子。’”  相似文献   

3.
如今,在欧美,一种新型的家庭关系已经形成,并开始瓦解旧的家庭关系。这种新型的家庭关系就是父母与孩子不再等级森严,父母和孩子是朋友,他们之间几乎没有什么代沟了。父母是子女的朋友这种新型的关系体现在家庭中的方方面面。孩子在称呼父母时不再需要用敬语,孩子与父母讲话时,可以直接用“你”字;孩子还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而不用非得管母亲叫“妈妈”、父亲叫“爸爸”。父母与孩子有了相同的爱好,甚至是最激烈的摇滚音乐,父母也会和孩子一样喜爱。孩子可以对父母说:“嘿,这是一张新音乐专辑,你听了吗?”或是“你要和我们一起去听某某歌星…  相似文献   

4.
“独生子女容易走向无情、无能、无责任感。要让孩子自己付出爱,给孩子爱父母、爱他人的机会,而不是一味地爱他们,否则就会导致‘无情’。奉劝父母们要学会享受儿女,而不是伺候儿女,孩子的‘无能’是父母过度保护带来的。‘无责任感’是因为父母老是帮孩子承担责任,聪明的父母应该让孩子‘自作自受’。”——教育专家卢勤  相似文献   

5.
“多动症”现在是常常挂在父母和教师嘴边上的一个词汇。我的妻子就常提醒我说:“我们的孩子好像也有‘多动症’,你是不是给好好瞧瞧?”我很明确也很温柔地告诉她:“我们的孩子是好动,而不是‘多动症’,请放心。”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儿童“多动症”呢?  相似文献   

6.
旅美学者薛涌曾将批判之箭射向高考作文命题:“大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年轻人‘发现自己’。高考作文就应该鼓励孩子们写自己的人生,看看他们从自己已经有的生活中‘发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生活越丰富、经历越广阔、对自己的‘发现’越深入的孩子,就越有资格进大学。如果下一代的精英只会龟缩在父母和老师准备的安乐窝中‘说安’(北京高考卷作文话题)、自嘲、品评俊男美女的广告和流行音乐,我们未来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1]  相似文献   

7.
杨一鸣 《家教指南》2003,(10):11-13
父母权威不再 “儿子瞧不起我们太让我们伤心了!”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李先生对儿子感到很无奈:“我们是一对比较开明的父母,从不无端干涉孩子。我们希望和孩子交朋友,但遗憾的是,他和同学有说有笑间总有意无意地认为我们什么也不懂。你想了解他,和他谈心,他敷衍你,说多了,他干脆回一句:“连上网都不会,你们没有我懂得多,还好意思教育我?”“以前我还能看看孩子的日记,现在孩子间流行‘伊妹儿’、ICQ、OICQ,我们一点儿也不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家长说,他曾试着没收孩子的鼠标、电线,可不知怎么,孩子总能变着法儿打开电脑上网,实在不…  相似文献   

8.
没有秘密的孩子长不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老师话题目录秘密是成长的催化剂──孙老师说别让我们成为“水晶人”保留孩子的秘密让孩子独立面对一份责任请让我保留一些小秘密 —写给妈妈的信面对秘密的三个原则秘密是成长的催化剂孙老师说 作为一个独生女的父亲,当我写下这个标题,心中不由得一阵惶恐。试想,哪个独生子女的父母不担心孩子出事?而且凡是出事往往与某个秘密有关。所以,绝大多数父母和教师都不希望孩子有秘密。 据我们在全国城市做的调查发现,26%的中小学生的日记和信件被父母偷看过。有些父母甚至理直气壮:’‘我们是你的爸爸妈妈,还是监护人,看看你的日…  相似文献   

9.
—“你怎么越大越不懂事了?”—“你怎么就不像隔壁的小林呢?看他字写得多好啊!”—“别跑别跑,要摔倒的。”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常常会这样对他们的孩子说。父母们的出发点都是好的:我是为了孩子好呀!可是,父母们一些不当的说法常常会让孩子们备受困扰:我真的就那么差了吗?隔壁家的小林样样都好,我就是没人喜欢的吗?所以,亲爱的家长们,千万别“随口说说”,有时候,你无心的话也许会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不适于对孩子说的5句话。1.“你怎么越大越……”典型说法:“你怎么越大越不听话了。”“你怎么越大越不乖了。”“…  相似文献   

10.
徐州读者张燕来电问:我的孩子经常感到孤单寂寞,但我们家中没有其他的兄弟姐妹,我们又不能陪着他。请问,我们应该怎样帮他摆脱孤单寂寞的情绪呢?主持:许多父母都能遇到独生子女孤单寂寞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一个社会现象,但我们作为家长的,应该想办法帮助孩子摆脱这个问题的困扰,让孩子快乐地成长起来。下面我们看看江苏海安的部分家长是怎么做的吧。观点一父母要做孩子的玩伴以前,我的孩子在家里感到寂寞时,我就指导她数数、写字,时间长了,孩子便心烦厌倦了。她即使感到孤独寂寞,也不愿意找我们。我们做父母的有时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不知…  相似文献   

11.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早在上个世纪前就曾深刻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赏识教育的特点就是注重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进而“小题大做”,给他们以鼓励信任、理解宽容,从而让孩子们不断完善自我。这就要求教师要因人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能在赏识的氛围中健康成长。“孩子成长的道路,犹如跑道和战场,父母应该为他们多喊‘加油‘’、冲啊’,哪怕孩子一千次跌倒,也要坚信他们能在一千零一次站起来。”一位孩子的父亲如是说。而作为孩子的老师,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呢?我们认为,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教育家夸…  相似文献   

12.
“‘孤苦’和‘孤单’是沙,‘孤独’是米,也许米中有沙。但二者难以混同。”守住孤独,静心享受,方得其中三味。  相似文献   

13.
妈妈艰难的诉说:“我们当了十多年的父母,虽然没有高功大德,也没为孩子打造出丰厚的物质基础,可是在同龄人中,我们夫妻多少也算学有所长,在抚养教育孩子上,也算是尽心竭力。孩子小时候礼貌聪明,同事朋友无不羡慕我们家庭的文化氛围,称赞我们教子有方。可是现在一切全变了,刚上初二的儿子我们已经管不了了,并不是孩子的道德品质有多么不好,也不是学习成绩不行,关键是他和我们越来越生疏。开始是不服我们的说教,不愿接受我们的安排和建议,之后发展到凡是我们说的话他都不听,最后干脆不跟我们讲话了。原本平和的家庭开始乱套,父亲因为和儿子交流不成功而认为儿子忤逆无道,经常报怨:‘怎么会有你这么一个儿子!’儿子也觉得委屈:‘我怎么会有你这么一个爸爸!’冲突升级时,一个摔东西一个扭头就走。我埋怨丈夫的粗暴,丈夫反说儿子被我惯坏了;我试图跟儿子沟通,儿子却冷冷地说:‘话都让你们大人说了,事也都是你们做的,我还有什么可说的!’面对家中的亲子冲突,该如何是好?”  相似文献   

14.
家教与师教     
张明明的《回忆我的父亲张恨水》里,有一段话:“在我们家里,清晨起床和晚上就寝前,也都有说‘早安’、‘晚安’的习惯。出门要告诉父母到哪里去,回家要告诉父母回来了。有朋友到家里来要先见过大人。我和我先生结  相似文献   

15.
(以下选自《美冠纯美阅读》书系:《繁星·春水——冰心专集》,作者:冰心) 童年杂忆——父亲的“野”孩子 导读(选摘):本文写于1981年4月,发表在1981年第3期的《新文学史料》上,当时81岁高龄的冰心已卧病在床。作者选取了童年生活的四段印象深刻的记忆——“读书”“另一个名字”“父亲的‘野’孩子”及“烟台是我们的”来回忆童年的生活,字里行间饱含着深情。其中,“父亲的‘野’孩子”,是关于父亲的,叙述了父亲对冰心的影响和教育,回忆了父亲对冰心百般的宠爱和关怀。  相似文献   

16.
<正>一、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北大《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有一条注解:“‘极’作‘病’解,即‘困惫’之意,与‘劳’、‘苦’、‘倦’三字意义相近,不是副词。”四个词,连起来表达一个意思,总嫌太“词费”了一点。  相似文献   

17.
每个做父母的都期望能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才,但生活中许多人却因为方法简单,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如果在发现孩子出现问题或面对孩子的疑惑时动动脑筋,讲点艺术,效果就大不相同。这里记述的三个家教故事,读来别有意味。因势利导“我的老师不喜欢我。”小红回家就对父亲说。“何以见得?”父亲问。“她给我作文的分数太低,你看,这本子都改成了‘大花脸’。”  相似文献   

18.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有这样的体验:小时候孩子总是特别乖,父母说什么都听,可到了4岁左右,孩子开始不那么听话了,开始会说“不”了,这让父母很苦恼,于是,“你以前很乖,现在越大越不听话了”就成了很多父母的口头禅。其实,4岁左右的孩子出现不顺从家长的现象是很正常的,因为3-5岁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阶段,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这是一种成长,一种进步。父母应该就事论事,理解并引导孩子,不能简单而不加考虑地说:“你以前很乖,现在越大越不听话了。”经常听到父母的这种评价,孩子会不知所措、莫名其妙,还会产生自卑感,感觉自己很无助并开始否定…  相似文献   

19.
尊敬的家长朋友们,你们好,我今天讲的题目是“家庭教育中的‘六要’”。 一、要重视家长的榜样作用 “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自我教育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力的方法”。(列·尼·托尔斯泰)“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亲能自己教育自己时,在那里才能产  相似文献   

20.
这天,幼儿园召开了一次家长会,讨论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问题。园主任拉季娅·谢苗诺夫对我们说:“劳动可以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喜欢劳动的孩子,也会尊重别人的劳动,会尽力帮助那些在劳动中需要帮助的人。他们在做游戏时,常常仿效成人当‘厨师’、‘售货员’,做‘小女儿的妈妈’。孩子再长大一点,会觉得帮助父母做事比做游戏有趣得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