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有人说,故乡是一缕清风,拂去你心灵的烦恼;有人说,故乡是一把拂尘,拭去你心灵的尘埃。我说,故乡是一扇平凡朴素的窗,从中折射出一种不平凡的情愫。我的故乡坐落在小镇边缘一个不知名的小山村里。她时而犹如一位温柔恬静、风情万种的妙龄少女,时而又如一位身材魁梧、粗犷奔放的汉子。无论是怎样的她,都给我以别样的感受。  相似文献   

2.
斯特芬·李科克《小镇艳阳录》的最大特色是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弱点与缺憾时保持一份善意、一种同情与肯定,在调侃小镇上的故人与往事中流露出对故乡的追忆与回想。  相似文献   

3.
《教育文汇》2008,(10):14-14
最近读了由李源田主编的《派往明天的教师》一书,品味书中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案例,我真切地听到了来自明天的召唤,胸中充溢着一种以新的姿态关注教育的渴望。  相似文献   

4.
《故乡》之真切,不仅在于有残败的萧索荒村、残云暮卷、枯草断茎、岁暮天寒,更因为有善良的失落、真爱的远离、理解的缺失、感动的放逐。在《故乡》中,鲁迅除了赞美了儿童心灵的高洁与美好,更抨击了封建礼教对人的戕害,《故乡》既使我们认清了残酷无情的现实,又使我们坚定了追求理想家园的信念。《故乡》对精神家园的追寻,是以追求真善美为基础向"天国"的迈进,是无路可走后的坚定与执著,它让希望和信心穿越荒漠到达永恒。在这种炽烈的赤子之心中,《故乡》也成了残壁断垣中开出的一朵希望之花。  相似文献   

5.
汤红 《现代语文》2006,(11):53-53
李昂本名施淑端,一九五二年出生于台湾彰化县鹿港镇。因其早现的写作才华和对性与道德问题的大胆描写,在台湾坛是一位既受瞩目又遭非议的女作家。她善于吸收各种学思潮而又不完全融入某一学派别,从早期的《花季》到《鹿城故事》系列以至后期的《杀夫》、《迷园》等等,呈现出多变的风格。李昂的故乡鹿港,是一个充满传说及宗教的古老小镇,包蕴着传统与现代的缠绕纠结。小镇既赋予作家真实的生活经验,也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和生活场景,极大地丰富了她的艺术生命。李昂创作的起步,除了受现代主义学的启蒙影响外,鹿港小镇枯燥封闭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李昂曾经说:“以我当时是个学生,处身于鹿港那样的小镇社会中,不免深切感受到我小说中出现的荒漠与隔离,那种只能静坐等待变化或救赎的空茫。也因而,我的主角们采取一种最无望的自卫方式。”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小说《伤逝》无疑是一篇典型的以爱情为题材的扛鼎之作。本文认为它和另一篇小说《奔月》具有明显的整体意义上的价值同构。鲁迅深刻挖掘了女性的心理机制,以平等的姿态真切关注中国女性灵魂,共同构成了作家对于"怎样的爱情不是真正的爱情"内涵的真切体认,,从而凸显出作家彻底的现代性爱情观。  相似文献   

7.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从意识层面消除不愉快情感成分的一种心理操作。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对现状的不满与不安贯穿整部小说,她饱受身心交瘁的折磨,惯以"畏强欺弱"、"表里不一"以及美化他人的姿态来处理自我与外界的关系。她的日记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矛盾、挣扎,甚至病态、扭曲的心理状态。然而,从心理防御机制理论来看,我们能够更加真切地理解导致莎菲的心理的原因。这是人遇到烦恼与困境时都可能会产生的心理。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故乡是一缕清风,拂去你心灵的烦恼;有人说,故乡是一把拂尘,拭去你心灵的尘埃。我说,故乡是一扇平凡朴素的窗,从中折射出一种不平凡的情愫。我的故乡坐落在小镇边缘一个不知名的小山村里。她时而犹如一位温柔恬静、风情万种的妙龄少女,时而又如一位身材魁梧、粗犷奔放的汉子。无论是怎样的她,都给我以别样的感受。故乡常年是一片绿色的海洋。村子不大,却被郁郁葱葱的树木里三层外三层的裹着。吸进鼻孔里的空气,都是甜丝丝的、凉飕飕的,使人觉得这是一个天然的氧吧。故乡的绿  相似文献   

9.
以梦为马     
作为一个云南人,我每次听见朱婧的声音,内心都会清凉起来。这个来自云南南部热带小镇的傣族女孩,有着热带雨林特有的清新、明亮,就像她的故乡出产的闻名世界的普洱茶,连声音都充满纯天然的气韵,清凉解暑。朱婧没有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自己的初心,从《香格里拉》到《以梦为马》,从十几岁到二十几岁,摩登都市的物质生活,绚丽的异国风光,觥筹交错的笑语、追捧与赞美等,都不曾让她迷失,新专辑《以梦为马》就是一个见证。这是一辑足迹"拓片",一次狂欢后  相似文献   

10.
<正>有人说,故乡是一缕清风,拂去你心灵的烦恼;有人说,故乡是一把拂尘,拭去你心灵的尘埃。我说,故乡是一扇平凡朴素的窗,从中折射出一种不平凡的情愫。我的故乡坐落在小镇边缘一个不知名的小山村里。她时而犹如一位温柔恬静、风情万种的妙龄少女,时而又如一位身材魁梧、粗犷奔放的汉子。无论是怎样的她,都给我以别样的感受。故乡常年是一片绿色的海洋。村子不大,却被郁郁葱葱的树木里三层外三层的裹着。吸进鼻孔里的空气,都是甜丝丝的、凉飕飕的,使人觉得这是一个天然的氧吧。故乡的绿  相似文献   

11.
作者细读徐迟的《江南小镇》,从“水乡风情与人文关怀”、“怀乡情结与吴言侬语”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与自由和平的梦想”方面审视浙江文化视野下的《江南小镇》,体会徐迟的《江南小镇》既是浙江文化资源的受益者,又以超越性的姿态极大地丰富浙江文化的色彩。  相似文献   

12.
贾平凹用长篇小说《秦腔》展现了故乡的凋敝现状和乡村文化道德的一步步衰落,是为将要成为绝唱的农村生活所作的"挽歌",是对传统乡土的一种"回归与告别的双重姿态"。  相似文献   

13.
诗人杨方,是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的驻校诗人,其诗集《骆驼羔一样的眼睛》,以诗“词”题,有一种漫溯的效果,她让词成为她的诗意构成方式,成为一种诗歌的物件,并成为灵魂的一件护身符,从而呈现了她的经世之思与内在情调。故乡,是她的原初的情结,是故乡之于她的纠结和疼痛。花间、草木、流水,是她寻找到的可靠的遮蔽,并逐渐完成一种整合的、有节律的诗性生命形式,市诗性文化的浪漫体验和精神故乡的现实寻根,有机成为整体,完成陶醉和安放的永无止息的生态境遇和精神归宿。秋风,是她获取的清醒的力量。杨方依靠内心的力量离开了自身,观看和瞩望着秋风中万事万物的存在与涅,在精神故乡的永恒追寻中,她保持着对深不可测的生存意图的真诚。  相似文献   

14.
一直梦想着能去看看鲁迅先生的故居以及笔下的小镇码头、乌篷船、当铺、天井、后院、草草树树、一椅一桌。读《三味书屋》时就在心田里种下一颗渴望的种子,萌发在《故乡》的泥土上,又在《狂人日记》阿O正传》的精神里渐渐生长,像《孔乙己》的茴香豆一样别具风味。  相似文献   

15.
<正>择水而栖的苏沧桑一直生活在水边。她出生在一个叫楚门的江南小镇,在水边长大,此后的生活也多是在江边、湖边、海边。看她的散文集,从《所有的安如磐石》到《等一碗乡愁》《纸上》,再到我现在看到的《遇见树》,看到的都是水汽环绕;捧着书,让久居西域之地的我,如入海岛,云雾缭绕,如行走在作者的故乡玉环,吃海鲜面,在桂花的香气里,遇见毛竹,遇见正唱戏的戏班,遇见“银杏叶正在歌唱”……  相似文献   

16.
一、笔酣墨饱抒真情 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是写文章的大忌,是不能感动人的。“情动于衷,始能为文”(刘勰)写文章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 《故乡的榕树》是作者通过回忆故乡榕树下的童年生活而抒发思乡之情的散文,作者写此文时“已离乡千里万里外了”,而且时间已过了“三十年”,但故乡、故物、故人、故事时时在脑海中浮现,离乡愈远愈久,思念愈切愈深。这是一种游子对于母亲的思念。这种思念之情是真切浓郁的,是崇高纯粹的,刻骨铭心,挥之不去。 只有真情,并不一定会写出好文章。《故乡的榕树》的作者运用了高超的抒情技巧,笔酣墨饱地抒写  相似文献   

17.
萧红的《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随着对萧红研究的深入,《呼兰河传》也被研究者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进行了挖掘和阐释。《呼兰河传》无疑是萧红思想逐渐成熟、阅历日益沉淀的成果,她以一种沉静的、坦然的、从容的姿态描绘着她所熟悉的呼兰河城,以一种成熟的、悲悯的情怀追忆着慈祥又童心不眠的祖父,怀念着可笑又可怜的有二伯,梦幻着藏着她绚烂纯真的后花园。  相似文献   

18.
悠悠故乡情     
故乡是一段传奇,也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每个人的故乡都有其独特之处,每个人心中对儿时的回忆也表露着对故乡深深的怀念。我心中的故乡,并不是北京的胡同,也不是上海的弄堂,而是依山傍水、鸟声悦耳的小镇。这个小镇有太多  相似文献   

19.
艺术家往往对生活的观照形成了一种特别姿态和角度。正如鲁迅之于国民性的洞察与鞭挞,冰心对母爱、童心、大自然的赞美一样,萧红作为一个独具个性的作家,一定也有着某种贯穿性的蕴含她独特体验与发现的东西。《生死场》被认为是表现爱国主义与民族抗争主题的,《呼兰河传》被看作是回忆故乡和童年的散文化抒情小说,但我觉得背后总有某种深层的东西被遮蔽被忽略了,在一次又一次投入萧红的小说世界后,我终于获得了豁然开朗的感悟:萧红独特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从语言背后彰显出来,进而使她的小说世界得到了重新敞开。  相似文献   

20.
于秀兰是多年来一直坚持文学创作的宁夏回族女作家之一,《兰亭心雨》作为她的散文代表作,集中体现了其散文创作的主要特点。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从一名离开故乡的回族女性的角度,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从一名现代女性的角度,发现了回乡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喜人发展;同时她还从一名知识分子的角度,对故乡的落后表现出深深的反思。她用对故乡的深情抒写,为现代都市浮躁的灵魂寻找一片静土;她在对生命与生活的审美观照中,陶冶个人的性情、表达对人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与感激。她的散文因此而表现出一种沉静淡雅、洗练蕴藉、思辨自省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