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关系着国家的安全与稳定,现有的研究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普遍水平较高,且与汉族学生差异不大;但仍然存在造成国家认同危机的潜在因素,对民族国家来说,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仍然十分必要。本文提出以群际接触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方式来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2.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内隐维度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认同指在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个体对自己既作为单一民族成员身份同时也作为国家民族成员身份双重承认的和谐统一。用一份半开放式问卷对221名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1)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大多处于积极状态;(2)影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内隐维度主要有归属感、客观身份、自豪感、政治与政策、历史和地域等;(3)影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认同的内隐维度主要有客观身份、自豪感、地域、习俗、文化、历史和归属感等;(4)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双重身份的认同在某些维度上符合线性两极模型.而在其他维度上则更符合二维模型的理论假设。  相似文献   

3.
民族认同包括本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两个层次,它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对于地区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稳定具有重大意义。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本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叠合身份认同,并担负着传承本民族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双重任务,因此,对他们民族认同现状的研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如何促进大学生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和谐发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途径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区作为城镇化进程中相对独立的"微观社会",是民族关系治理的"细胞单位"。总结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多民族社区和谐民族关系的理论实践,将为社会治理模式探索提供有益借鉴。伊宁市A社区,通过社区文化教育、社区互助救济、社区就业保障,摸索出实现少数民族居民"社会身份认同""情感认同""政治制度认同"的具体做法,成为城市多民族社区民族关系和谐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5.
语言具有社会交际工具与民族文化和身份认同的双重功能。在多语社会或国家,通常是通用语言承担较多社会交际工具功能,而少数民族语言承担较多文化认同功能,二者互相补充又互相不可替代。因此在语言的工具认同和文化认同意义上,我国国家通用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没有根本的冲突。在少数民族语言内部,由于存在强势语言和弱势语言、主体民族语言和非主体民族语言、简单语言环境语言和复杂语言环境语言、保持母语程度不同等复杂情况,所以对于不同民族语言来说,语言的民族认同也存在较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就中国民族唱法的本质来讲,其在国家意识主导下的身份认同是一种政治认同。文化观念传统驱使身份认同是一种文化认同。从中国民族唱法诞生后的国家-政治身份认同与群体-阶级身份认同的功能,中国民族唱法在发展中的自我身份认同,到中国民族唱法多元风格的多重身份认同,再到新世纪民族音乐的以文化-民族身份认同为主的多元身份认同。中国民族唱法的每一次风格转嬗,其背后所潜藏的正是中国社会特殊意识形态规约与社会文化宰制下主体追寻自我身份的历史。因而对于中国民族唱法的身份认同阐释本质上也是对中国民族唱法主体性成长的有声解读。  相似文献   

7.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民族地区青少年需要面对的双重认同问题,树立正确的民族认同观与国家认同观直接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国家的稳定。在对新疆南疆地区2116名青少年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南疆地区维吾尔族青少年的国家认同较民族认同相比表现得更为积极,与汉族青少年相比,他们的国家认同较低而民族认同较高 国家认同的形成会提升维吾尔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 来自县镇和城市的青少年群体在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上都较高,而农村的相对较低 父母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子女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就越高。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状况对统一多民族中国政治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巨大。运用非介入性分析方法对CSSCI期刊发表的相关论文进行梳理与检视可以发现,从文献检索看,研究热点覆盖国家与民族二元认同关系、中华民族与少数民族层级关系、跨界/跨境民族身份认同、传统民族地区/典型少数民族群体国家认同等问题,核心议题围绕国家利益展开,存有对少数民族利益和少数民族主体性关切不足的现象;从个案分析看,西南、东南、北方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水平普遍较高,民族宗教政策发挥了促进民族团结、凝聚思想共识的巨大功效;从实证调研看,保有对统一多民族中国的高度认同是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主流。以上三个维度的分析结果具有现实一致性与逻辑自洽性,基本评估结论是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整体状况良好,同时也不排除在特定时期、特定区域和特定群体中存在国家认同淡化的风险和压力。  相似文献   

9.
语用学关注交际过程中的语言使用,在语用学视域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及其他民族交往过程中进行的语码转换,与其心理、生理和社会属性关系密切,这些属性是其身份构建与身份认同的核心要素。语码转换在民族内交际、民-汉交际、民-民交际、多民族交际中的不同作用,对于民族身份的构建和民族身份的认同都有着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我国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危机,其民族文化因素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少数民族公民身份与公民文化的缺位、政治权利诉求文化的缺失、少数民族文化的弱势性、少数民族文化差异引发的文化冲突增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转型滞后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所导致。增进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强化民族文化治理,需要加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大生产发展,促进民族信仰文化与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相适应,强化国家教育在国家认同中的基础作用、推进教育均等化和少数民族人民教育平等权的实现,坚持科学保护、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与全面推广通用语言文字相结合,坚持弘扬民族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精神与加强共同节日文化要求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社会认同包括群体认同和个人认同,群体认同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社会成员群体属性越多,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就越丰富,上行流动的可能性就越大;社会距离是群体成员区分群际关系的心理边界,是描述群际差异的重要指标,群体间的社会距离存在相交、相切和相离三种关系;社会学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群际认同特点的描述上,更应该通过对群际社会距离的研究,预测群际关系走向,减少群际矛盾和冲突,寻找建立和谐群际关系的策略。实现群际和谐是社会认同研究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2.
多民族国家视域下的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是一种高层次的现代文明意识.公民身份是人们国家属性的反映,对公民身份的认可是人们对国家认同的一种表达,国家认同是超越其他认同的高级认同.作为多民族国家的公民,通过公民教育,要将对本民族的认同意识与公民身份认同、国家认同三个维度协调、统一起来,不仅有效激发各民族公民的国家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也有利于保留少数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不致断裂与消失.在我国现阶段正确认识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有利于社会稳定,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边疆治理视野中的认同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的边疆地区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具有与生俱来的民族认同,同时也形成并保持着对国家的认同.在边疆地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两种认同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国家认同在两种认同关系中的地位问题,是典型的边疆问题.因此,在边疆治理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两种认同的关系,尤其是要维护和巩固国家认同的优先地位.这就是边疆治理中的认同整合.认同整合的关键是强化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建立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稳定和统一的认同关系结构.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人数逐渐增多,但是当前的大学教育中,高校忽视了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甚至任其自由发展,降低了高等院校国家责任意识。这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及各民族的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都十分不利。因此,本文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特定研究对象.全面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研究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因素,探讨构建国家认同的教育新途径,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偏激的民族认同倾向,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积极作用,对于我国现阶段促进民族稳定、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语言认同在认同研究领域的地位日渐提升,学者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但多以族群整体为研究对象.本文以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他们语言认同和民族认同的特点出发,分析在新疆特殊的多元文化以及该群体特殊性的影响下,他们所表现出的语言认同和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民族认同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352名初中生为调查对象,研究当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初中生的民族认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民族认同包括主流文化认同、积极文化认同和消极文化认同三种成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初中生的民族认同意识非常明确,而且对主流文化认同程度最高,性别、年级、民族以及所居住的村寨或街道的情况均未对主流文化认同和积极文化认同产生影响,在消极文化认同上,民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事后检验结果表明,苗族在消极认同的得分要高于彝族。  相似文献   

17.
选取甘肃南部某县城一所高中学生123名,探讨回、汉高中生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自尊的关系,被试完成了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自尊等测量。采用均值比较、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回、汉族高中生在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民族探索方面,回族高中生得分较高,并存在显著差异;回、汉族高中生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自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能够预测自尊的水平,并且国家认同的预测力更强。  相似文献   

18.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对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社会稳定发展至关重要。通过调查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状况,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国家认同感,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国家认同在一定程度上仍面临着被弱化的挑战。为此,需通过历史教育进一步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维系国家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9.
在多民族国家,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关系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而且这种关系复杂多变。本文使用自编问卷对南疆1219名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现状及其关系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都高于中等水平,且二者呈显著正相关;维吾尔族女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均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另外,父母是否为同一民族、所在年级和学习汉语时间长短等因素均对维吾尔族大学生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新疆多民族聚居的这一特点,使新疆文学因为有各种不同民族的书写而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本文以汉族作家赵光鸣的创作为例来探讨新疆汉族作家在新疆生活过程中所感受到的身份归属的焦虑;以维族作家帕蒂古丽的创作为例来探讨少数民族作家进入内地生活后所承受的迷失、消融自我的困惑,进而探析在强调民族身份认同的同时是否可以更多地提倡公民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