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从《百家讲坛》看电视媒介文化传播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芳芳 《新闻传播》2006,(11):38-39
《百家讲坛》是近年来媒介和学界备受关注的节目,它通过电视媒介传播文化,其传播方式、传播内容都受到很大争议。电视大众媒介的本质,决定了电视传播的内容都会带有大众化、娱乐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电视节目不仅为电视受众提供信息、知识和娱乐服务,同时获取受众的时间和注意力实现其产品价值.近几年来,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创办宗旨的原创文化类节目相继播出,成为电视节目形态发展的新亮点.本文以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为例,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其传播技巧和传播效果,为本土文化类电视节目提高传播力、塑造媒介形象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社会学的社会问题原则出发,对当下中国文化传播现状中面临的消费社会的冲击、后现代主义的消解、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解读及日渐式微、娱乐至上的价值取向和集体迷失的功利主义取向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思考新时期的媒介使命应是从自身做起,加强“社会学的想象力”建设。认为当代大众媒介的贡献在于兼顾现代社会对文化消费的要求,使得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包围下走出兼顾生存与发展的良性道路,同时进行多主体间合作,真正做到从社会事实出发内外兼修,强大本土本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4.
文化类真人秀节目近些年成为电视节目类型中的后起之秀,它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影像化表达方式相结合,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与较高的收视。其中,我国首档以"穿越"为题材的综艺节目《咱们穿越吧》,通过历史架构和叙事手法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融入娱乐的外衣当中,挖掘符合现代社会价值认同的传统文化新内涵,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实现寓教于乐。本文以该节目为例,从体验式传播、通俗化传播、仪式化传播、符号化传播等角度分析其如何成为将文化传承与大众传播进行结合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5.
楚丹阳 《今传媒》2023,(9):107-110
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演绎,线上、线下的“破圈”传播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赋新提供了思路。本文从场景建构角度入手,分析“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传统文化的主题内涵、意蕴风格和“破圈”传播上的赋新之道,旨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发展,进一步弘扬中国精神。  相似文献   

6.
娱乐化背景下的戏曲文化传播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残曲文化在当今传播娱乐化的社会中出现了传承艰巨的现象,为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我国的戏曲,应将娱乐化这种传播方式充分运用到戏曲传播的过程中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传播仪式观和媒介仪式理论为视角,观照中国春节仪式传播的变迁。春节仪式的传播形式从群体仪式向媒介仪式转变,传播内涵从神圣向世俗转变,传播功能从文化认同向娱乐大众转变。仪式传播的转变,稀释了春节承载的传统文化精神。恢复再造传统群体仪式,虔诚塑造媒介仪式,对于传承和保护春节文化遗产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邱东明 《视听》2023,(8):115-118
中国传统文化短视频借助传统文化积存千百年的情感密码以及情感传播的独特优势,使得媒介与个体的社会互动从自我之维、他者之维到社会之维变得愈发深入。自我之维对短视频平台中多种文化形态的传统文化的体认,表现为文化记忆的唤醒、文化意义共同性理解以及文化认同的情感传播实践化。对于在传统文化沃土中汲取养料的他者之维与社会之维,情感传播不仅打破同时空社会交往模式,还使同时不同空、同空不同时的社会交往模式在短视频平台得以实现。此外,直播带货与社会治理在短视频平台中的应用体现着情感影响、塑造用户思想的社会化实践过程。这些尝试无疑启发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传播的内容及表现形式都表现出强烈的娱乐化倾向,娱乐化成为一种潮流席卷全球,其影响波及到文化传播过程的各个层面。娱乐化,作为文化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已构成当前信息传播的重要模式,并影响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传播娱乐化环境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如何发展,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10.
以单向线性为流程的传统出版行业逐渐被以移动智能终端为硬件依托的媒介融合、AR、VR等技术裹挟,本文以故宫出版社推出的融媒体产品《谜宫·如意琳琅图籍》为例,就移动数字出版采用游戏化的方式能否实现知识与文化的有效传播进行探讨,研究发现采用游戏化的传播方式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增强我国文化自信和提高文化认同感;游戏化符合媒介演进的"人性化趋势",并会成为5G技术助力下文化传播与数字出版的下一个风口。  相似文献   

11.
以单向线性为流程的传统出版行业逐渐被以移动智能终端为硬件依托的媒介融合、AR、VR等技术裹挟,本文以故宫出版社推出的融媒体产品《谜宫·如意琳琅图籍》为例,就移动数字出版采用游戏化的方式能否实现知识与文化的有效传播进行探讨,研究发现采用游戏化的传播方式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增强我国文化自信和提高文化认同感;游戏化符合媒介演进的"人性化趋势",并会成为5G技术助力下文化传播与数字出版的下一个风口。  相似文献   

12.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内核所在,推动传统文化继承与传播始终是时代课题。新媒体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受众参与程度更高、传播形式更加高效且多元,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境,如娱乐化碎片化与传统文化产生矛盾、传统文化对于新媒体的传播形式适应性不足以及兼具技术操作与内容生产的人才稀缺。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的特征、传统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认为传统文化传播应该在持续坚守传统文化价值内核的同时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形式创新,进行多元化发展并且加大培养人才队伍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以便在新时代更好地散发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张培 《传媒》2021,(3):77-78,80
移动媒体时代,文化生产机制和传播机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移动化、碎片化、场景化等成为文化传播新的关键词,如何快速转变思维,实现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是当前国际传播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结合具体实践,重点分析了移动媒体时代中国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的契机与策略,以期为优化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民族文化传统的的价值现念、文化取向、审美意识不但决定着现代娱乐传播发展方向,强调着现代娱乐传播应该具有的精神超越性和道德崇高感,而且决定着现代娱乐传播的内容与形式.  相似文献   

15.
段鹏  张丁 《出版广角》2023,(7):11-15
随着作为媒介的虚拟现实逐渐浸入人民群众的社会文化生活中,打造优质的虚拟现实媒介叙事内容对于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媒介叙事体系至关重要。“中华礼赞:中华传统文化服饰VR城市巡展”项目通过“具身”这一概念连结虚拟现实媒介与中华传统文化服饰,在技术可控的前提下有效利用技术可供,实现虚拟现实媒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汇融合。同时,项目通过全方位、立体化、多样性的传播方式,摸索出一条守正创新的文化传播之路。未来,以虚拟现实为代表的新兴传播媒介要在“四全媒体”的理念指导下,以多重复现力、沉浸式传播感知和高效互动等传播特性,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交流,打造出审美立意高、社会普及广、文化共识强、科技含量丰富的文化传播内容。  相似文献   

16.
现代传播如何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色,是大众传媒面临的最重要的基本命题。娱乐传播作为媒介"文化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开始就有自己的文化诉求和特点。娱乐传播的"快乐原则"必须从属于文化语境所规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指向,符合各阶层人民的真正审美与娱乐需要。  相似文献   

17.
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大众传媒得到长足发展,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电视媒介也将其娱乐功能充分发挥。受众享受电视媒介带来的休闲娱乐的同时,也在过度的娱乐消遣当中放纵沉溺,渐渐失去了理性的、富有逻辑性的思考能力,这一切都似乎预示着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的语言将或成真。本文分析电视媒介娱乐传播现状,探究电视媒介过度娱乐化背后的原因,以期对电视媒介娱乐传播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黄洁 《新闻界》2013,(17):60-64
本文依据大众传播学基本原理,阐释本体论语境中电视传播的娱乐功能,并通过比较方法,厘清本体性娱乐功能与"娱乐化"现象的本质区别,指出后者体现着一种被市场化、商业化以及消费主义异化了的非传统娱乐功能。本文重点论述了在本体性娱乐功能的基础上衍生的传统娱乐功能。通过对于典型的西方电视连续剧的解读,揭示传统娱乐功能在其制作与传播中的特殊表现,有助于人们更加全面、科学地认识西方电视传播的娱乐功能,恰当地评估传统的娱乐功能对于建构和谐的电视文化生态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陈上康  张建功 《传媒》2021,(15):50-52
少儿电视节目传播的本质是优秀文化的传播,主持人则是电视节目的重要传播符号.当前主持人的娱乐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主持人肩负着文化传播者与文化产品制造者的双重职责,少儿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尤其要深刻意识到自身的职责,抵制诱惑,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做好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如此才能赢得少儿受众的喜爱,才能更好地完成文化传播的使命.  相似文献   

20.
吉峰 《传媒》2014,(21)
娱乐元素对妈祖文化广泛、持久地进行传播大有裨益,并已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收效,反映出娱乐时代下,传统文化传播的娱乐化是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