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以来,地震新闻开始在各种媒介上出现。汶川地震以及其后世界上几次大地震的发生使得地震新闻开始成为受众较为关心的话题,为了适应受众需求,媒体开始对地震新闻予以特别关注。但是,地震新闻作为灾害新闻的一种,  相似文献   

2.
融合新闻:汶川地震新闻报道新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的飞速发展。使传统的传媒产业的经营模式与格局悄然发生变化。这种变化集中体现在媒介融合与“融合新闻”的兴起。在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中。传统媒介与新媒介在不同程度融合.助力抗震救灾,催生出了“融合新闻”这一传播模式.产生了良好的报道效果。这一新闻业务实践证明。“融合新闻”将成为我国新闻传播的趋势和主流。  相似文献   

3.
在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并普及,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与各种新观念、新知识、新科技的接触、联系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密切。用科普新闻向广大读者宣传先进的科技知识、先进的思想观念,是一种好形式。在几乎所有的专业报刊中,都有“科普版面”、“科普专栏”、“科普文章”。而“科普新闻”则更是普遍。为了搞好科普新闻的写作,我们应准确理解其概念,掌握其特征,运用好其写作特点。准确理解科普新闻概念科普新闻,顾名思义,是一种以普及科学知识为重要内容的新闻作品。它把新闻和科普创作融为一体,既不同于一般的科普文学作品,又…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一些学者提出了“新闻科普”的概念。新闻科普即新闻与科学普及密切结合的写作样式。报纸是科普工作的重要阵地,几乎所有综合性报纸都有科普的专栏、专版或副刊,为新闻科普作品的创作创造了良好的载体条件。但是,由于新闻科普界于科技新闻与科普文章之间,专门研究这一写作样式的经验性文章很少。怎样把新闻科普的文章写好?有哪些规律可循?笔者结合自己近两三年的写作实践,斗胆浅谈一下新闻科普的创作体会。  相似文献   

5.
李法宝 《编辑学报》2013,25(5):426-428
新闻敏感是人们发现和判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本文分析医学科普期刊强化新闻敏感的必要性,并探讨医学科普期刊如何提高新闻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灾难性新闻"因其"负面性"历来是政府和媒体较为敏感的一个话题,其报道机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颇为薄弱.而在2008年四川汶川"5·12"地震的报道中,其信息的高度公开化、议程设置的多元化、报道指向的人性化、媒介融合的现代化等表征,使其传播效果达到了最大化、最优化,这在国内灾难新闻报道史上是空前的. "5·12汶川地震"报道模式将对国内灾难新闻的报道机制、新闻理论的变革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是报纸的基本功能之一。报纸是新闻纸,报纸刊载的所有内容都应该具有强烈的新闻性。报纸上的科普文章属副刊内容,它不是新闻,但要具有新闻性。鲜明的新闻性是报纸科普文章有别于期刊科普文章、科普图书的主要特点。在编辑报纸“科技”副刊时,增强新闻性是最基本的方针。鲜明的新闻性是报纸科普文章赢得读者的关键。报纸科普文章的新闻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事件性 报纸科普文章的新闻性,首先体现在与新闻事件的关联性上。围绕新闻事件作文章,以新闻事件为由头,是报纸科普文章的选题重点。 新民晚报的“科学馆…  相似文献   

8.
《新闻导刊》2008,(3):24
从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来看,"融合新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人人都是信源,人人都是记者——新闻信源和传播者的变化。在传统大众媒介时代,印刷品传播和电子传播的形态、通道是固定的,传播专业要求和成本很高,新闻信源主要是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企业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晚报科技新闻和科普宣传的创新之路,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及其分会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开展全国晚报科技新闻科普宣传状况的调研课题,其中钱江晚报负责华东片主要晚报科技报道与科普宣传状况的调研.  相似文献   

10.
关于加强地震科普知识宣传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冬柏  闫俊义 《今传媒》2010,18(9):177-178
随着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社会和公众对地震科普宣传的需求与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遇到汶川8.0级突发大震,科普宣传就更加重要。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当前地震科普知识宣传的现状。分析了目前加强地震科普知识宣传的必要性,提出了当前做好地震科普知识宣传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科普文章在报纸上占有一席之地。鲜明的新鲜性是报纸科普文章区别于期刊科普文章及科普书籍的主要特点。报纸科普文章的新闻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事件性。报纸往往结合新闻事件宣传科技知识。在报道重要新闻事件的同时,配发科普稿件。如1987年我国科技界在超导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各大报纷纷报道了这一成果,同时配发了有关超导的科普文章,很受读者欢迎。如果不报道这一新闻事件,单发有关超导的科普文章,就很难引起读者注意。另外,报上的科普文章,一  相似文献   

12.
汶川地震是中国的一次国难,是中国人面对自然灾害进行的一场战争。抗震救灾期间,广大观众在24小时直播的新闻节目中重新审视个人、社会、甚至人类本身。相当一段时间,举国上下处于悲伤、哀思、众志成城的情绪中。因此,被称作“黑色新闻”的灾难新闻,实际上是一种带着“泪水”、“情感”、“价值观”的新闻。灾难新闻作为新闻文本,是一类情态信息丰富的新闻类型。  相似文献   

13.
解析中国媒介新闻可信度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本文以上海居民为研究样本(N=800)进行问卷调查,检验中国公众如何判断传统媒介和网络的新闻可信度,并探求了哪些因素影响这些媒介的新闻可信度。研究发现,中国公众认为电视新闻最可信,传统媒介的新闻比网络新闻更可信;媒介依赖比媒介使用能更好地预测媒介新闻可信度;人口学变量对评估网络新闻可信度没有影响,年龄和文化程度影响人们对传统媒介新闻可信度的评估;人们使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评定不同媒介的新闻可信度,没有任何一个媒介表现因素对所有的媒介新闻可信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媒介批评学的新架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建明 《当代传播》2001,(6):24-27,23
媒介批评学引导人们科学地分析媒体活动,并由宏观层面推进到 对新闻作品的分析,使其更具实践意义。新闻理论是新闻活动的历史性反思,而 媒介批评理论则是新闻活动的现实反思。近几年,我国媒介批评理论形成了新的 学科架构,主要包括媒介批评的对象研究、媒介批评的内容研究、媒介批评的方 法研究和传播政策分析。 媒介批评正在引起新闻界和新闻研究界的注意,一支媒介批评家的队伍正 在聚集。管理部门、受众和新闻从业者对报道的强烈反思,转移到如何分析、评价 新闻作品,如何认识传媒行为,已经深人到媒体的各个领域。媒介批评学引导人 们科学地分析媒体活动,让受众正确地理解媒介和新闻,导致媒介观念的彻底变 革和新闻解释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5.
陈文敏 《当代传播》2008,(6):113-114
“灾难性新闻”因其“负面性”历来是政府和媒体较为敏感的一个话题,其报道机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颇为薄弱。而在2008年四川汶川“5·12”地震的报道中,其信息的高度公开化、议程设置的多元化、报道指向的人性化、媒介融合的现代化等表征,使其传播效果达到了最大化、最优化,这在国内灾难新闻报道史上是空前的。“5·12汶川地震”报道模式将对国内灾难新闻的报道机制、新闻理论的变革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去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发表,它不仅涉及到一般的科普工作,也涉及到新闻工作与科普工作的关系,对编辑记者搞好自己的工作也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当用这个文件来对照检查我们的工作,改进我们的工作。文件指出,科普工作的内容是:“传播科技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这些内容都同新闻报道有密切关系。过去我们谈论新闻与科普的关系,往往指科技新闻。其实这只涉及了科普的一个内容,即传播科技知识。而科普的内容要广得多,我们其他方面的新闻报道也往往涉及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防灾科普:媒介传播新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小犊 《新闻实践》2006,(12):23-24
今年的超强台风“桑美”给浙江、福建两省造成严重损失,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一个此前甚少涉及的研究领域的关注——防灾科普传播。西方国家较早地认识到传播和科学普及之间的密切关系,由此在传播学领域诞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防灾科普传播。简单来讲,防灾科普传播就是科技知识信息通过  相似文献   

18.
符冰 《新闻传播》2012,(9):80-81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摄影记者的能力和素质要求都在不断提升。相应地,新闻摄影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亟待更新,教学模式需要更为丰富,突出实践和实战能力的培养。归根结底,目标就是培养适应媒体新形势的新闻摄影人才。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我国的媒介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多元价值并存、报业生存困难、文化环境巨变、新闻事业快速发展、媒体受众与媒介体制角色发生变化、全球化对媒体影响巨大、新闻世俗化倾向严重、新闻价值远离新闻事实、新闻客观性受到严峻挑战等方面.本文指出,我国新闻媒介要坚决摒弃浮躁和功利至上的倾向,坚持客观公正、开放自由、真实可信、平等交流的媒介品格.惟此,才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找到位置,做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20.
医学科普是整个科学普及工作中重要一环。医学科普报刊是以内容通俗,形式生动,及时向公众传播医学科学的媒体。改革开放20年来,全国医学科普报刊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有百余家。如何进一步办好医学科普报?首先要加强医学社会新闻的报道。医学社会新闻贴近公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