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在当代中国文坛,吴祖光无疑是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吴祖光19岁创作抗战题材话剧《凤凰城》,以诗中有戏、戏中有诗的艺术潜质和作品特色令业界称奇,被誉为戏剧界的“神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吴祖光先后创作了《风雪夜归人》等11部话剧,以独特的艺术贡献跻身于一流戏剧家行列.不仅如此,吴祖光对散文、政论、书法均有深厚造诣,其改写的评剧《花为媒》电影剧本,由其妻新凤霞主演,风靡大江南北,成为当代戏剧典范之作.吴祖光年少成名,学养丰厚,著作等身,既得益于其超人的艺术禀赋,更离不开常州吴氏家族的文脉传承.  相似文献   

2.
刘心武 《档案天地》2010,(10):61-62
私下里,我有位年轻的朋友搞篆刻.原来。他是吴祖光和新凤霞的忘年交,如今,吴祖光、新凤霞夫妇都已仙去.这位搞篆刻的朋友居然已和我打了17年的交道。眼下.很多文坛人物的私人信息.都通过他传到了我的手里。其中,周汝昌先生也走了这一步。  相似文献   

3.
萧斌如 《档案与史学》2005,(5):48-48,F003
二○○三年四月十一日吴祖光先生驾鹤仙去,中国文坛又少了一位才子.而在此之前,他的爱妻新凤霞已先他而去. 曲指一算,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曾访问过的文化名人,在这短短十余年里相继去世的有:夏衍、冰心、萧乾、艾芜、沙汀、戈宝权、赵朴初、张光年……到吴祖光已是第56位了.这是中国文坛上的巨大损失.同时这惊人的数字提示我们,开展一项抢救文化工程,已是刻不容缓了.  相似文献   

4.
子伶 《出版史料》2009,(3):127-128
我有时有幸遇丁聪,总称呼他“老丁”。在我是出于南方习俗的敬重,因我是小字辈。后来有人指点我,要我忘记年龄悬殊的差距,尽管称他“小丁”好了,因为几乎四十年来,丁聪始终自称“小丁”,没有改变初衷。难怪数年前,吴祖光同志赠诗有云:六十依然是小丁。“小丁”,已有一种不倦地追求某种精神品格的内含了。  相似文献   

5.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在世界民主舆论和举国同声的反独裁舆论的压力下,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主席到重庆进行和平谈判。毛泽东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偕同周恩来和王若飞,于8月28日飞抵重庆。毛泽东在重庆期间,与重庆的各方面人士广泛接触。在和柳亚子的交往中,毛泽东把旧作《沁园春·雪》抄送给了他。毛泽东离开重庆以后,这首词辗转传到吴祖光手中。遗憾的是,抄件有遗漏。于是吴祖光又走访了几位朋友,一共找来三个传抄件。三下里一凑,终于得到了完整的“咏雪”词。本想在“西方夜谭”上尽快发表。但是,阻力太大。这阻力,来自毛泽东。原来,毛泽东在离开重庆时,留下了“公开发表著作(包括诗词)要向延安请示,在没得到同意前不得发表”的话。柳亚子得到“咏雪”词后,和  相似文献   

6.
说专栏作家     
杰出报人赵超构辞世后,引起新闻界一片痛悼声,自发自觉的思念文字之多,是从前少见的。在新民晚报上,有一篇吴祖光先生的文章,写得极有见地。吴祖光先生思绪纷繁,其中说,赵超构写了许多优秀篇章,为什么很少有人称他为作家,在几部极其权威性的文学家辞典中,也没有他的名字。吴先生提的这个问题是个老问题,久悬未获解决,即专栏作家的地位问题,或叫做正名问题亦无不可。  相似文献   

7.
21世纪来临了。《夜光杯》以什么姿态跨入新世纪,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面临日益激烈的报业竞争,我们惟有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形成特色,才能自立于报刊之林。一、继承传统坚持“三性”《夜光杯》已有54年历史,这在全国报纸中是少见的。经过几代报人的摸索和实践,《夜光杯》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那就是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如何更好地体现《夜光杯》的这一风格,我们认为应该坚持“三性”。1、综合性。新民晚报的办报宗旨是“飞入寻常百姓家”,与此相适应,《夜光杯》副刊应该坚持综合性,从内容到形式都力求多样化。如果办…  相似文献   

8.
眼下官司热。尤其是文坛官司热。名人告名人,自然是热闹非凡,这不消多说。就是“名人告非名人”,或者“非名人告名人”,也会使不少旁观者趋之若鹜,并且使其中的非名人也连带“升值”,从此变为“名人”——这其中的奥妙,实非局外人所能想象和一下子参透。你看,这不又出了一件“笔墨官司”。报载:有一家商业单位状告著名剧作家吴祖光先生。据《法制日报》报道:1992年6月6日,《中华工商时报》发表题为《红颜一怒为自尊》的报道,内  相似文献   

9.
老总编束纫秋去世了,我和<夜光杯>的同仁们都很怀念他,想起他对<夜光杯>的种种关切. 1982年新民晚报在停刊16年之后复刊,当时日出六个版,其中两个版为<夜光杯>,三分天下有其一,作为报社的党组书记、总编辑,老束对于<夜光杯>的重视是可以想见的.  相似文献   

10.
94年元旦带给《中国日报》、《中国医药报》和《文化月刊》的三位记者的新年礼物,不是贺年卡和BP机上“新年快乐”的问候,而是被拔下的一撮黑发和膝盖关节的红肿。 12月29日,国际贸易中心状告近一年的吴祖光侵害其名誉权案,终于在朝阳法院公开开庭审理。这三位为各自报刊而来此采访的记者,因没有接到法  相似文献   

11.
去年7月。新民晚报由8个版扩大为16个版。原先“四分天下”的《夜光杯》副刊没有“水涨船高”,趁势扩大地盘,仍为两个版。我们认为,在不少报社追求“量”的时候,我们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质”上。通过提高版面的品位与格调来赢得优势。用总编辑丁法章同志的说法,就是要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抓“活鱼”——增强时效性《夜光杯》过去的优势,在于它的综合性;兼收  相似文献   

12.
吴祖光是现当代著名剧作家,其话剧创作深受中国古典戏曲之影响。本文试从抒情性的传承与写意手法的借鉴两个方面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3.
编者心中有作者陈其浩今年1月1日新民晚报《夜光杯》刊登了该刊编者的文章《办事要大家来》。面对广大读者和作者的支持,该刊编者真诚地写道:“光说谢谢是不够的,还要看实际行动,要全心全意为作者服务。”如何服务呢?编者提出了三条具体举措,其中二条为:一、对不...  相似文献   

14.
"……吴钢是吴祖光和新风霞的长子,自有家学渊源,或说是感染熏陶.……这吴门老少尽是才子才女,尤其是那吴欢机灵得只能说是鬼才.可这吴钢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他倒有点笨,其实他比他老爹和老弟更像小生,武生,更适合曝光.我怎么老觉得人家笨,又觉得笨得好呢?大概是想到选女婿还是笨点为好.多少年后我才恍悟,原来这感觉出自他在文艺的十八般武器中偏偏捡了那么一件最笨的家伙--照相机……"  相似文献   

15.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当人们不经意地吟咏这首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唐诗时,可能不会想到,其中的葡萄、夜光杯、甚至还有骏马,其实并不很“中华”,每一样都和丝绸之路、和非华夏的“胡”大有关系,这首诗,其实和中外文化交流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6.
分别创刊于1946年5月和7月的新民晚报“夜光杯”和文汇报“笔会”,是目前国内历史最为悠久的两家报纸副刊,其历时跨幅之大,经历世变之多,用柯灵先生的话来讲,是“副刊史上,罕有其匹”。10月18日,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在北京为旗下的两个传媒品牌“笔会”、“夜光杯”举办创刊60周年大型座谈会,许多与这两个副刊相伴走过的文化人,用动情的话语、真挚的祝福,表达他们与这两个副刊的“道义之交、鱼水之情”。黄宗江先生1946年就在文汇报发表了他的散文处女作《卖艺人家》,60年后,这位终身以“卖艺人”自称的老人,拿着笔会60年文粹珍藏版,那种学…  相似文献   

17.
闳净 《出版参考》2005,(3):42-42
“……吴钢是吴祖光和新凤霞的长子,自有家学渊源,或说是感染熏陶。……这吴门老少尽是才子才女。尤其是那吴欢机灵得只能说是鬼才。可这吴钢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他倒有点笨。其实他比他老爹和老弟更像小生。武生。更适合曝光。我怎么老觉得人家笨。又觉得笨得好呢?大概是想到选女婿还是笨点为好。多少年后我才恍悟。原来这感觉出自他在文艺的十八般武器中偏偏捡了那么一件最笨的家伙——照相机……  相似文献   

18.
在纪念<新民晚报·夜光杯>创刊60周年之际,<夜光杯>老主编秦绿枝先生撰文<怎一个"情"字了得>,深情怀念为<夜光杯>作出贡献的前辈,其中提到了"文革"以前担任过晚报副刊组副组长的陈振鹏先生.对于陈先生在编报方面的贡献,已有定论,予生也晚,没有亲身感知,自然不能赞一辞.而陈先生后期转到上海古籍出版社,我有幸与他在一起共事,了解他在编书方面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事迹,深感他在编辑工作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堪称编辑的楷模.  相似文献   

19.
苏州古称“勾吴”,后又在此建立“吴国”,这是苏州被称为“吴”的由来。吴文化的“吴”字,起源于政治概念中的“勾吴”,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衍化为地理概念中的“吴地”和文化概念中的“吴文化”。苏州位于太湖流域的中心区域,习惯上把苏州历史文化称为吴中文化,即吴文化的代表,故苏州历史文化又称吴文化。一、吴文化对苏州古城规划与建设的影响吴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地域特征,其中鲜明的水乡文化色彩、外柔内刚的文化品格、精巧细腻的文化品位等是其主要特征。吴文化自我塑造的开放性、交融性与创造进取精神是其突出的“个…  相似文献   

20.
有一段历史经常被记者、编辑搞错,其实这段历史是不应出错的.比如2月8日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雨果故居》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当雨果因为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并火烧圆明园而奋笔疾书”,这里的“八国联军”应是“英法联军”. 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是发生在1900年,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发生在1860年9月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请见范文澜《中国近代史》,1962年9月版),相隔有40年光景,不应搞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