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著名数学教育家H·Freudenthal说过:“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所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通过义务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思维的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在初中数学课程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探究意识.  相似文献   

2.
新的课程理念特别强调生活与数学学习的联系.只有让学生联系生活去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体会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讨论利用适当的“数学材料”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学习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更具有抽象性,学生常常难以理解数学知识内容进而失去了学习和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对此,教师可以用生活实例、实物演示以及一些趣味性语言为书本中的知识提供背景材料,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教师应多挖掘教材中的例题材料,用习题提供的技巧和方法去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让学生不再惧怕数学学习.  相似文献   

4.
数学命题的应用包括两方面:一是数学命题在解决纯数学问题中的应用,二是数学命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有关我国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现状调查(刘兼、孙晓天,2002)表明,我国学生数学学习具有较强的自我封闭性,普遍注重“纯粹”技能技巧的练习和题型教学,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即使是一些数学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面对一些现实的数学问题也常常感到困难.另一个事实是,我国学生在数学观上具有片面性.中国学生一般认为“数学就是解题(而且是解比较纯粹的题)”,这与西方一些国家学生认为“数学是过程,是活动,学数学就是做数学,就是去解决一个问题,获得一种体验”有较大不同.事实上,数学发展到今天,与社会的关联越来越紧密,应用性越来越强,学生应该知道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也就是说,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数学知识、获得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6.
数学思想是数学思维的精髓,是求解数学问题的理论基础。数学学习中正确地运用数学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巧妙引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运用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学习兴趣是推动、激励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的动力.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会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会千方百计地设法去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有时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同时还指出:“要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充分说明,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0.
课本习题是知识应用的浓缩,是数学问题的精华,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数学课堂教学中,若能利用典型习题所特有的内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探究一些数学问题的规律和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起到良好的杠杆作用.  相似文献   

11.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领会和应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安排数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效呢?下面围绕这个主题谈一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2.
数学周记是指让学生以周记的形式记录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理解与评价.主要包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真实心态和想法;从数学角度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把每周数学课上学到的一些重难点、作业或考试中的一些易错题记录下来,作为学生研究自身薄弱环节的第一手资料.学生撰写数学周记,可以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可以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使他们学会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王志忠 《成才之路》2013,(30):15-15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最大努力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千方百计地引导“学习的主人”——要学生去学习数学知识,去探究数学知识,不断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习效果。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连贯的,有一定的系统性。作为教师应该清楚教材数学知识的编排体系及一些知识要点,然后寻找一些“支点”,借助这一些“支点”引发开去,引导学生去学习数学知识,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和质量。那么,在实际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怎样寻找学习数学的支点以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呢?  相似文献   

14.
“兴趣”是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人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从下面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5.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数学也是如此,只有学生对数学产生内在的兴趣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去探求,才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动力,发挥聪明才智,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数学水平。近几年来,本人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尝试,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明确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倡导学习数学应与生活紧密结合,让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提炼出来,通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是有用的,从而激起学生乐于学习数学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7.
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数学阅读的教育功能.将数学阅读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中去。而实际上有些教师常在布置作业时才让学生打开课本.学生也只有在作业中碰到问题时才翻开数学课本.缺乏数学阅读的习惯.更谈不上去阅读有关数学的课外读物。这种状况造成了学生与数学教材接触不多.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没有课外知识的补充.  相似文献   

18.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这是数学课标所提出的基本要求。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呢?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把数学教学与游戏相结合初中学生爱玩、好动,如果把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游戏紧密地结合起来,将会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在进行初一数学混合运算的教学过程中,我总是有意安排一些数学游戏,如“24点”游戏,就是其中一例:从一副扑克牌(去掉“大王”、“小王”)中任意抽…  相似文献   

19.
张艳荣 《学周刊C版》2011,(9):142-142
很多学生进入高中之后.会出现很多不适应的学习情况.比如不能安心听讲,不能自主学习等等.究其原因在于学生上初中的时候,有老师天天监督,所以。在初中大部分的学生是在为老师而学习。到高中之后.老师并不像初中那样.时时刻刻去督促.这就需要学生去能够自己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教学的目的不是教授,而是让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自己去认识数学、学习数学。我认为一些比较好的数学习惯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0.
新数学课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突出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增近学生去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尤其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的感情,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