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说:“者”字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它通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还列有“语气词‘者’”一项。 这大体代表了语法界的一般说法。  相似文献   

2.
“此其……”句式是古汉语常见的句式之一,学界大都以为“此其”乃代词连用。我们以为这一解释不尽妥善。这里略抒管见,以求教于方家。“此其……”句式中,“此”是个指示代词,这一点无庸置疑。问题主要在于“其”字上。按照“其”的性质,“此其……”式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代词+代词“此其……”全式是一个判断句,“此”是主语,“其”是名词性谓语的定语或者定语的一部分,可译为“他”、“它”、“那”等。如:“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吕氏春秋》) 二、代词+副词“其”表示一种推测语气,译为“恐怕”、“大概”、“也许”等,修饰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  相似文献   

3.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说:“者”字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它通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还列有“词气词‘者’”一项。 这大体代表了语法的一般说法。 郭锡良、李玲璞主编《古代汉语》将者字结构分成两类:  相似文献   

4.
朱姝  龚海平 《阅读》2012,(6):38-39
Therebe结构在句子中的意思是“有……”,它表示某处存在着某物或某人。一、Therebe句型构成:‘Fhereis/are+某物+某处。句子中的is和ale与后面所跟的名词在数量方面保持一致。即如果后面所跟的名词是单数或不可数名词,就用thereis…;如果后面的名词是复数,就用thereale…。例如:  相似文献   

5.
沈玉成先生《左传译文》(中华书局1981年版),对读者理解《左传》原文,确有裨益。只因全书卷帙浩繁,所以在有些地方就可能出现一些还值得考虑的问题。现在,就动词用法方面提出一些浅见。其余待续。一、使动与内动1、平字平字作媾和解,有内动、使动两种用法。(1)桓12:“公欲平宋、郑。”(2)宣4:“公及齐侯平莒及郯。……平国以礼,不以乱。”沈译(1)例为“桓公想和宋国人郑国媾和,(2)例上句为“宣公和齐侯让营国和郯国媾和,(2)便下句为“和别国媾和应该用礼,不应该用动乱。沈译把(2)例上句译为“让……媾和”,是把平字当作使动;把(2)例下句和(1)例都译为“和……媾和”,就是把平字当作内动。把平字当作使动,句子的主语就表示调停人,宾语是表示接受调停的人;把平字当作内动,句子的主语就表示当事人,句子就没有宾语,平字后面的名词,就成为表与补语,是表示与当事人共同活动的另一方。动词的用法不同,句子的  相似文献   

6.
自“使动”和“意动”之说建立以来,各家古代汉语著述无不讲到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但对两种用法的适用范围,看法并不一致。即使用法相同的一些例句,甚至同一个例句,有的认为是使动,有的认为是意动。如:“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王力《古代汉语》引“客”为使动用法,多数著述则以为是意动用法。产生这种分歧,固然与理解例句有关,但主要原因则在于对两种用法跟“以……为……”句的关系欠缺必要的研究。笔者即拟从这一方面谈点意见,以就教方家。  相似文献   

7.
本文列举了一些古汉语中比较特殊的、一般论著很少或没有提及的语法现象,包括:特殊的宾语前置现象、用否定副词不表示否定的判断句、意义表达比较特殊的双宾语句、短语充当谓语构成的使动关系句和语义表达比较特殊的者字短语等。  相似文献   

8.
代词、语气词的词义不象名词、动词、形容词那样具体、实在,无法用象形、指事、会意的办法直接造字去记录,除了少数的几个用形声的办法造字外,绝大多数是假借来的.在文言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能做代词用的“字”,也往往能用作语气词,或者能用作副词、连词.是这些“字” 分别被假借为代词、语气同或副词、连词呢、还是这些既可用作代词的“字”与又可同时用作语气词、副词、连词的“字” 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呢,  相似文献   

9.
英语中,非谓语动词与谓语动词一样也存在自己的逻辑主语,但非谓语动词的逻辑主语往往不同于谓语动词的逻辑主语那样明显。由于非谓语动词在句中充当的复杂成分,其逻辑主语也相应变化多端。本文根据非谓语动词的三种基本形式,和它们在句子中充当的不同成分,分析其逻辑主语。  相似文献   

10.
重叠是现代汉语词类的一种形态变化。量词、数量短词重叠后在语义及句法功能上具有很强的特殊性。量词重叠后充当主语表示“每一”的意思 ,充当状语又有“逐一”之义 ,充当定语、谓语是用来表示数量的“多”。数量短语的重叠形式是“一A一A”式或“一AA”式 ,可以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除了表示数量“多”或“每一”的意义之外 ,有时还兼表形状的意义 ;有顺序或按次序进行也是其语义之一。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细小的现象组成的 ,这些细小的语言现象在语言学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1.
“君”字的上部分是“尹”字,表示手执棍棒使人做事。《说文》:“尹,治也。”尹字下加“口”,表示手执棍棒发号施令,象征奴隶主支配奴隶的情况,后来用来指称统治人民的君主。封建社会的诸侯、大夫都可称君。“子”是古代男子的尊称,《谷梁传·宣公十年》:“其曰子,尊之也。”《注》:“子者,人之贵称。”多作名词后缀,如“君子”。“君子”一词最早意义指君主、诸侯和大夫。“君子”一词在先秦典籍中出现较多,但义项  相似文献   

12.
用在介词、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的“所”字,功能怎样?能否充当介词的宾语?由于历来对“所字结构”中的“所”字,词性认识上有分歧,因而对此看法也很不一致。如果对这一问题能加以继续研究和探索,能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对于减少古代汉语中的分歧、争论和提高古代汉语课的教学质量,是有一定帮助的。本文想就这一问题以及与此有关的一些语法现象谈点粗浅看法。 在古代汉语中,“所”字后的介词,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以”。此外,“由”“从”“为”“与”等也经常位于“所”字之后,与动词(动词性词组)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穷尽调查<诗经·国风>中共230个"其"字用例的基础上,归纳出"其" 的用法."其"作实词时主要用作代词和副词:作代词在句首可用作定语和主语,在句中可作修饰名词的定语,也可作兼语;作副词可作时间副词和语气副词."其"作虚词时主要用作助词和语气词:作助词时要遵循一定的结构形式;作语气词只两例,并且是同一句的重复.  相似文献   

14.
汉英句子的特点是重整体因而模糊,主语或者隐蔽在句子之中很难发现或者没有形式上的主语而主语在说话者和听话者的不言之中。英语句子的特点是重形式,主语位于句子之首而明显。汉英翻译必须使汉英句子按照英语句子的形式建构,因此,第一步,也是头等重要的一步是确定译文的主语,然后依靠主语而量体裁衣地选择谓语。第三步选择恰当的句式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15.
汉语属于注重主题的语言,主语的句法功能相对较弱,句子往往只有谓语而没有主语,所以汉语中存在大量的无主句,而主语一般是英语句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将汉语无主句译成英语时,往往需要补充适当的词作主语。在政治文章中,最常见的是增补人称代词we或they作主语。此外,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将政治文章中的无主句翻译成“it is+adj.+to v.”结构、被动语态、there be结构等形式。  相似文献   

16.
关于疑问句尾的“为”字,前人注疏就有不同说法.后来各家多以语气词为是,唯《马氏文通》解作动词,吕叔湘先生的《文言虚字》也疑为动词.而较早专论“为”是动词的,应该提到还有马志明的《论古代汉语中“为”不能作语气词》一文(1).自从《中国语文》一九七九年第六期刊出朱运申《关于疑问句尾的“为”》一文后,引起诸多争议.大家切磋琢磨,钩深致远,对“为”字有了较为深入的研讨(2).读以上诸文,颇有启迪,受益非浅.现搜补数端,不过附赘悬疣之为.其中纰缪,愿得达者教正.  相似文献   

17.
汉语中构成短语的词与词之间的结构关系有主谓、述宾、述补、定中、状中五种。由于汉语句子与短语的结构构造基本一致,所以汉语的句法成分根据构成句子的词与词之间不同的结构关系可以分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中心语和独立语。主语和谓语是现代汉语语法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两部分。但汉语是一种分析性语言,其典型特点就是句子的结构很松散,话题突出,主语可有,也可缺失或省略,没有形态标记,这些特点让学习者无法轻松辨析主语。因此,在对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中,对主语如何界定,如何区分主语和话题,给留学生理清这两者的区别和联系,主语和话题的教学应该达到什么程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对这三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wh-关系词引导的从句在句中充当主语、表语、宾语或同谓语时,这种起连词作用的关系词有着先行词的功能却没有其实际形式.就其特征来看,拟分两类:简单关系词和复合关系词.简单关系词作为关系词,它们所引导的名词性从句内含定语从句所指范围必受定语从句限制,且有时带有条件意味;而作连词,它们所引导的名词性从句,其所指范围则无此限制,并带有疑问特征.复合关系词是与简单关系词相对应的复合形式,它们在其所引导的名词性关系从句中,往往可以带有让步意味的形式.但它们作为关系词和从属连词时,两者的句法功能不一样.  相似文献   

19.
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因此,语序就成了汉语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汉语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基本语序。如主语在谓语之前;宾语在述语之后;定、状语在中心语之前等等,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之中。但是,在汉语发展的早期阶段,语序还没有完全定型。除基本语序之外,还同时并存着一些其他的语序。如甲骨文中,“其白麋逐”(燕785)。句中的宾语“白麋”就出现在动词“逐”之前。到先秦时期,汉语基本语序有了进一步的稳定,可是在一些文献典籍中还往往出现与基本语序不一致的变例。如《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其主语“仁”就出现在谓语“鲜矣”之后;又如《楚辞·九歌》:“蕙肴蒸兮兰藉”。其宾语“蕙肴”就出现在动词“蒸”之前。《左传·昭公  相似文献   

20.
上古汉语中,双音节"不过"构成的句子有三种情况,即动词性短语的不过句,约数短语不过句,名词、代词、名词短语类不过句。各类谓语与主语直接构成陈述关系。不论从句法结构看,还是从语义关系看,这些例子里的"不过"都应当分析为双音节的副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