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4 毫秒
1.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说:“者”字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它通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还列有“词气词‘者’”一项。 这大体代表了语法的一般说法。 郭锡良、李玲璞主编《古代汉语》将者字结构分成两类:  相似文献   

2.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说:“者”字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它通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还列有“语气词‘者’”一项。 这大体代表了语法界的一般说法。  相似文献   

3.
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或后.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对象等的词。介词是由动词虚化来的.因此.它所带的名词、代词、名词性词组是它的宾语。关于介词的范围,各家的看法不一,有的划分较宽,划入介词达70多个。这种作法没有从不同历史时期的语法体系来考虑问题,因而混淆了介词和非介词的界限。我们认为,介词的范围应该从严,只有动作意义已经虚化,不单独作谓语,或者作介词同谓语时意义有明显区别的才算作介词。  相似文献   

4.
关于"被"字的词性,研究者的主要分歧就在于"被"字后面有无引进施事对象时的情况,在引进施事时,"被"是介词;在没有施事对象,即把"被"直接放在动词前时,"被"的词性就出现了分歧。笔者通过从"被"字意义的演变史与词性从实到虚的发展过程来研究"被"的词性,并将"被"的词性归结为介词。  相似文献   

5.
“士卒亡者”、“马之千里者”,对于这样的语言格式,向来理解不一,无有定见,最有影响的是“定语后置”说。通过教学实践,深感“定语后置”不能准确解释这一语言现象。本文目的在于阐明对这一语言格式的再认识,故不对他文提出直接评介。出于讨论方便,暂把这种格式叫作(名+动)者结构。 (名+动)者结构有两种清况,一是名词和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直接结合,即下列第一组,一是名词和动词结合时其间有一“之”字,即下列第二组。  相似文献   

6.
介词在英语中运用非常广泛,词义活跃,往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其词义、用法,而汉语中的介词又较少,因而中国学生对英语介词的学习感到吃力。汉语中介词“主要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前面,共同组成介词词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英语中介词是“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句中其它词的关系的词”。从英、汉语对介词的不同定义,我们不难看出英语中介词比汉语中介词使用广泛一些。下面我就介词的结构类型和意义类型两方面进行对比,以示英汉介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于”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虚词,其在传世文献中的用法已被揭示得比较清楚了,然其在早期汉语,如甲骨文、金文中的应用情况如何,尚未有全面的论述。殷周金文代表了早期汉语的发展情况,由于内容具有一定的程式性,其虚词的总体出现频率并不高,但“于”的用例却非常多。如既有用为动词的,又有用为介词的;用为介词时,不但可以引进处所、时间、对象,还可以引进施事者,构成一般所说的被动句。诸如此类都反映了金文中“于”字用法的丰富。故对其进行调查探讨,不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于”字的早期应用情况,且可为解释该字的虚化规律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8.
“透过”一词不见于辞书,研究者和学习者均未加注意。“透过”可作二词性,一为动词,义为“穿过、通过”;二为介词,在句中引出动作发生或者完成所需要的凭借,相当于介词“通过”。两种用法之间是借助概念隐喻而发生演变的。  相似文献   

9.
多词动词系指“动词 介词”、“动词 副词小品词”、“动词 副词小品词 介词”等固定搭配词组,同一种搭配往往表示多种意义,这些意义多半不是该组成词本身含义相加的总和。多词动词在意义及用法上相当于一个动词,多数可由一个单个动词作为同义词。如: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能”、”可”、“欲”、“敢”等词的用法,对《左传》一书作了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自《马氏文通》问世以来,这些词被人们认为是助动词,其语法功能是帮助动词的看法是不对的;实际上它们也是动词,具有一般动词的基本属性;因为是表示“能愿”的动词,它们还必然地、经常地以动词或动宾词组作宾语,这是和一般动词不同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语法界普遍认为,能带程度补语的只限于形容词和表心理活动的动词。本文认为,除上述两类外,一般动作动词也能带程度补语。如果一般动词的补语由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充当,补语为结果补语。补语由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充当时,则有两种可能:如果补语前用结构助词“得”,是程度补语;否则,是结果补语。结果补语的语义是指向主语宾语的,程度补语的语义是指向中心语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证了否定句"无以……为"、"毋(勿)……为"、"不(未)……为"等句尾的"为"字是施事动词,具有前置宾语和句法功能,其宾语总是要求紧靠在"为"字之前,它对宾语有一定的选择性,名词、动词或名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可以做它的宾语,而人称代词"吾、汝、之"等不能做它的宾语."无以……为"等习惯说法是一种特殊句式,具有强调宾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者]代词“者”是一个特殊的指示代词。它不能单独运用,必须同其他词、词组组成名词性词组,才能起代词作用,充当句子成分。1.同动词、形容词和各种词组相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人、事物。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可译为“……人(事、时、地)”、“…的”。《论语·雍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孔子说:“力量不足的人,走到中途才停止,现在你却自己停止不前。”(画:截止。)《孟子·梁惠王上》: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相似文献   

14.
关于“所”字的词性,历来学者认识不一,文章综合前人在这方面的研究,认为用法高先生所提倡的“代词性助词”较为合理.通过对《说苑》中的“所”进行穷尽式的量化研究,认为其中“所”作为代词性助词使用频率最高,占97%,名词“所”使用频率相对较低,而假设连词“所”基本消失,其中有3例可认为是假设连词,也可认为是代词性助词.根据这...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颜氏家训》中的“为”字做了穷尽性统计(除去其中表示韵部名称的“为”1见),全书“为”字共有581见。其中动词用法397见,占比68.3%;介词用法71见,占比12.2%;助词用法10见,占比1.7%;凝固结构103见,占比17.7%。可见,本文中作动词和构成凝固结构是其主要用法,此外还有相当比例的介词用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作者王昭平同志是1979年入学的由我院外语系温致义副教授指导的五名英语专业研究生之一,1981年毕业。他的题为《英语PN词组和NP词组与翻译》分别就“介词 名词”和“名词 介词”两类英语词组与翻译、特别是汉译英的关系作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阐述。论文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PN词组与翻译的关系,内容除“结语”外,共分六章:(1)PN词组的范围、分类和结构特点;(2)介词短语对汉译英的一般意义;(3)PN词组的修饰性在汉译英中的利用;(4)PN词组的衍生性在汉译英中的利用;(5)PN词组变形的可能性和一般规律;(6)PN词组的模仿性。本文是论文的第二部分。  相似文献   

17.
对动词后面的宾语、补语成分的辨识是语法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区分:从意义上区分;从词性上区分;从带不带结构助词“得”上区分,从介词、动词语素上区分。  相似文献   

18.
判断句:用来判定主语所指和谓语所指同属一物,或断定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属于某一性质或种类的句子。如:“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辞海·语言分册) 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在秦汉以前,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而是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断。……有时候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这种“也”字煞句和用“者”“也”照应的句子,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王力·古代汉语)。  相似文献   

19.
英语中的被动意义大多由含有动词的被动语态来表示,但有时也借助名词、形容词、介词等一些非动词形式加以表达.本文列举了此种用法的几类词和词组,并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20.
介词是古代汉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对介词的注解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受传统训诂学方法的影响 ,用同义词对介词进行替代 ,探求介词的“个别意义” ;另一种是在解释介词词义的同时 ,重点归纳介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规律 ,即“配置意义”。后者符合现代语言学发展的方向 ,更能揭示介词的本质意义 ,是更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