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6年7月4日是茅盾诞辰120周年暨抵沪100周年的日子。上海和桐乡两地开展了一系列纪念活动,笔者曾参加了不下五、六次,这些活动通过展览、讲座、沙龙、研讨会等形式,展现上海这座城市在孕育大师方面的传统与贡献。这篇小文讲述的是一名小辈心目中的姑父茅盾。1981年3月,我在武汉参加一个当代文学资料丛书的会议,会议接近尾声时,一天清晨,电台播送茅公去世的消息。我呆住了。临行武汉的前几天,接到茅盾的儿子韦韬表哥寄的书和信,信中他简短地说,姑父的病麻烦。我即写了回信,想  相似文献   

2.
忆茅公     
我做编辑工作,曾得到茅盾先生许多教诲。在茅公逝世后的日子里,这些往事不断地从我的脑海中浮起,特别是茅公那平易近人,诲人不倦,对青年倾注着火一般的热情的感人精神,更激起我无限的怀念。我认识茅公是在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底,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太平洋事变,茅公从香港撤退到桂林,随后,又从桂林来到重庆,蛰居于重庆郊外的唐家沱。  相似文献   

3.
正我的父亲孔另境和姑父沈雁冰(茅盾)、姑妈孔德沚、二姑父沈泽民,他们都是从浙江桐乡乌镇走出来的中共早期党员,先进文化的引导者和传播者,党的实际工作者。凝望父辈革命足迹,我由衷地感受到父辈有着执着的信念和追求,他们不枉是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是我们生命的楷模。让我们随着他们的足迹,感受他们生命的底色……从乌镇走出的孔氏第76代孙  相似文献   

4.
张蔚华,吉林抚松县人.1913年生于通化县热水河子.1914年全家迁居抚松县.在张蔚华的短暂人生中受两个人的影响较大,一位是具有强烈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的张万程——张蔚华的父亲,另外一位是朝鲜共产主义革命战士金日成——张蔚华的好友.金日成曾说:"我认为,张蔚华之所以能够背叛自己的出身,同视资产阶级为敌的共产主义者携起手来,毕生贡献于共产主义运动,是因为有了我对他的很大影响.对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是他的父亲张万程,给他共产主义影响的是我和我的同志们."[1]622在好友金日成的影响下,1928年张蔚华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0月,由于叛徒郑学海的出卖被日军逮捕.为了保守党的秘密和战友的安全,被迫服毒自杀,以身殉国.  相似文献   

5.
非常感谢各位前辈、领导和各位同志在我父亲住院期间多次去探望,9月11日还向我父亲作最后的告别,尤其是彦修同志,这么大年纪也抱病参加,这些都让我们全家十分不安、十分感动。  相似文献   

6.
第八章 全家游北京 民国七年(1918年)夏,父亲两次上北京,前后逗留近两个月。第二次我们全家同往,在京一个月。那时我第一次去北京,虽然岁月已经历七十余年,但许多见闻仍然记忆犹新。根据父亲日记中留下的线索,追忆这次难忘的北京之游。  相似文献   

7.
一 在中国共产党百岁诞辰到来之际,我想到了我的大姑父茅以升.经历一个世纪风霜雨雪的中国共产党,给许许多多人的生命注入了新鲜活力,就像茅老在他92岁入党时说的那句话一样:"我的新生命从92岁开始!" 这句话说出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一辈子追随中国共产党,并最终实现入党愿望的心声.有人对他在生命旅程接近终点时做出这样的政治选择,感到大惑不解,说他这么大年纪了,地位已经那么高了,还要入党干吗?但是,我了解大姑父,他一生追求进步,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他老人家埋藏在心底30多年的愿望.这个愿望,矢志不移,老而弥坚,终于在他92岁高龄时实现了.  相似文献   

8.
任虹 《云南档案》2007,(5):23-24
我的籍贯是陕西省子长县,但我从没有回去过,不知道那里是什么样。从小就听父亲说,子长县是用姑父的名字命名的。1934年谢子长同共青团员史秀云(我的姑姑,陕北妇女工作的创建人)结为革命伴侣。由于两人的结合,我的父亲也很早就成了“红小鬼”,给红军送情报、站岗、放哨;爷爷是个中医,给红军看病疗伤,  相似文献   

9.
旧时看风情     
苏白水 《档案天地》2010,(10):59-60
如果翻翻我的家谱,姑父的确是丁文江的得意门生。当我很小的时候.姑父就常讲有关丁文江的故事.这些传奇故事,都给少年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非常难得的印象。记得我读中学那些年代,也非常喜欢翻阅类似的图书,比如.丁文江主持编撰的《中华民国地图》和《中国分省新图》,应该承认.他对中国现代地图学做出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文革”开始后的几年,我们全家还生活在东北。那时我只有四五岁。由于父亲的缘故,我家被抄了,母亲和我们兄弟三个被责令迁回山东农村老家。我不记得母亲当时挎的包袱里带了什么东西,但有一样东西却是使我永远不能忘怀的,那就是父亲为我  相似文献   

11.
惊闻噩耗奔赴夏威夷2001年9月底,从报上看到张学良将军患肺炎住院抢救的消息,我们全家十分着急。10月12日清晨3时,我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原来是张将军的公子张闾琳打来的,说他父亲病危,希望我们能去夏威夷。  相似文献   

12.
忆拜访茅公     
1979年“五四”运动60周年前夕,报社让我同文艺部的一位女同志顾志成去拜访茅公。4月17日,沈老的儿媳陈小曼(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任编辑)给小顾来电话,茅公同意于次日下午接见我们。小曼并嘱讲话时间不宜过长,因沈老正患严重的肺气肿,不时要输氧。  相似文献   

13.
冯强  宝玲 《档案管理》1999,(2):24-25
我的姑父,崔嵬,已经离开我们整整二十年了.看着家中仅存的他的几张泛黄的照片、剧照,脑海中闪现出一幕幕他导演的电影精彩片断,怀念和他一起有限的日子.  相似文献   

14.
任虹 《云南档案》2007,(10):23-24
我的籍贯是陕西省子长县,但我从没有回去过,不知道那里是什么样.从小就听父亲说,子长县是用姑父的名字命名的.1 934年谢子长同共青团员史秀云(我的姑姑,陕北妇女工作的创建人)结为革命伴侣.由于两人的结合,我的父亲也很早就成了“红小鬼“,给红军送情报、站岗、放哨;爷爷是个中医,给红军看病疗伤,他们的家庭因此被誉为“红军家庭“.……  相似文献   

15.
卓民先生逝世已有十多年了,他是我父亲的同窗好友。少年时父亲曾以卓民先生手不释卷的好学精神勉励我勤奋读书。他说,卓民先生每逢假期都定下阅读计划,读书之多令人惊佩。20世纪30年代初,卓民先生在武昌华中大学主校政,那时我刚进中学,适值长城抗战,局势日紧,北平谣诼纷传,一夕数惊,我们举家南下暂避,整整一个暑假就寄居在华中大学校舍中。这时我第一次见到了卓民先生,当时他曾利用余暇授我们几个孩子《大学》和《中庸》。暑假后,北方局势暂告缓和,我们全家回到北平,从此一别就是三十多年。20世纪60年代初期,卓民先生利用暑假来沪探亲访友,重新见面时我已进入中年。那时我对黑格尔兴趣正浓,提出要向他请教,他慨然应允,并约定通信讨论。  相似文献   

16.
《湖北档案》2004,(3):46-47
山端庸介与长崎核爆 1917年8月6日,山端庸介出生于当时为英国殖民地的新加坡,生于一个摄影世家,其父为朝日照相器材公司的老板。1925年,山端随全家搬回东京。公司生意在其父的经营下蒸蒸日上,其分店甚至扩展到了大阪。到了山端18岁那年,他从父亲手中接  相似文献   

17.
孟中文 《航空档案》2011,(12):22-27
刻苦学习,潜心研究航空兵器昝凌从小读书刻苦,考试屡次名列前茅.他12岁那年,父亲去世,全家就靠父亲留下的一些遗产维持生活,几乎失学.后来,母亲卖了一所房子,让他考入了天津南开中学,高中毕业后,他以最优成绩升入南开大学免费上学.为了取得奖学金,他违背自己学电机工程的初衷而考入数学系.1936年,他转入清华数学系继续学习,...  相似文献   

18.
能够将我近五十年来的拙作汇集成册,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图书馆学家文库》的一集,至感荣幸.这些作品的涵盖面虽然广,品质也参差不齐,但也真实地反映了我近半世纪来在学习及工作中的心得和体验.希望能籍此机会向读者们请教,并发生抛砖引玉的作用.我的祖籍是福建省福州市,1931年1月25日生于广州,当时父亲李干军是广东省四会县的县长.两年后,因为父亲工作的调动,全家迁往南京.抗日战争前半段在广西桂林度过,这期间还随母亲去越南住了一年,等到小妹出生以后再迁回桂林.抗日战争后期在重庆度过.当时我以流亡学生身份进入国立第二华侨中学,读初一和初二.胜利后复员,父亲因为是李宗仁将军的参军,全家迁往北京住进中南海.我则由政府分发到南京市立一中读初三.1947年,因内战关系,全家又迁到桂林,我则进入国立汉民中学,读高一和高二.1949年,国民党迁台,全家迁往台湾台中,父亲应聘任教于当时的省立台中农学院,我则进入省立台中一中,读高三.毕业后,考进当时的省立台湾师范学院教育系,1954年毕业.受完一年预备军官训练之后,分配到台北师专附小担任训导主任.一年后由已升格的省立台湾师范大学聘为助教,派到训导处课外活动组,指导学生社团活动.我之所以能得到这份工作,一方面是得到我的恩师,师院刘真院长的提拔,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做学生时,喜欢参与课外活动,学习到很多做人处事的道理,被认为是学生领袖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上军校的第一年暑假,我回到家里,父母亲工作都很忙,尤其是在军区负责做全区部队军事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父亲,一星期难得见个面,小妹功课很紧,全家就我一个闲人。于是我只好去找老同学玩,军校的专业书根本就懒得翻,自我感觉学习已学到了头,该掌握的知识都知道了,没什么再需要学习的。当父母提醒我“该看看书和练练笔了”,而我却满不在乎地说:“我已经学到头了。”一天下午,父亲下班回到家,他习惯地将公文包放在了写字台上,也许是太疲惫,没有放稳的公文包里滑出一个鲜红底色,烫金字的小本子。“这是什么?”疑惑的我拿起小本…  相似文献   

20.
她全家移民到美国旧金山,父亲做着服装生意,当时,她家的生活水平处于美国人当中的中产阶级. 在她读旧金山州立大学期间,父亲听从一位叫斯科特的美国商人的怂恿,与他合伙投资开了一家电子公司.对电子行业不太熟悉的父亲,把服装生意上的大部分资金都转移到了电子公司的投资上.结果,这一切都是斯科特精心策划的圈套.斯科特转移走父亲所有的投资资金,宣布公司破产倒闭.父亲血本无归,负债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