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尊重教育”的理念,其核心是要尊重教育规律,特别是人才成长的规律;强调要尊重受教育者,尊重他们的人格人性,尊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尊重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反映了现代教育的主流思想,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尊重教育理念提出以后,在师范院校及基础教育领域引起很大反响,一些中小学受到这一理念的  相似文献   

2.
时代在进步,教育在更新。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情感才能唤醒情感,只有拉近师生距离,做学生的朋友,学生才会逐渐认同和接纳我们。要做到这一点就应当做到尊重和欣赏。  相似文献   

3.
“尊重·基础道德教育”是北京市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国教育学会“十五”科研规划课题。“十五”期间,“尊重”教育课题组将着眼人格素质,用“尊重”的理念反思教育习惯,以促进创新型人格的广泛形成作为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许莉娅 《中国德育》2007,2(10):96-96
在社会学看来,研究生命教育需要特别关注下面几个概念。第一是尊重。一方面要尊重每一个人的品格,另一方面要思考我们的行为如何表现我们良好的品格,如何表达我们对他人的尊重。第二是人格。人格是一个丰富的概念,从法学意义上讲,人格意味着权利。老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就意味着尊重学生的权利。怎样尊重学生的人格?首先禁止诋毁和羞辱,这是底线;其次,要关注、关心、关怀、体贴学生。  相似文献   

5.
办学宗旨:尊重人——秉承“教育必须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的理念,既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更要尊重学生的差异。重视“情感交流”在教育中的作用,全力营建民主、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改革是学校教育的一次革命,从教育理念、课程建设、教学方式、师生关系等多方面全面革新。这次改革高举以人为本的旗帜,尊重学生人格成为新课改基本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7.
尊重是一种具有普遍道德意义的理念,在学校教育中,其核心就是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尊重学生。尊重的教育理念突出的是以人为本,强调了国民教育、普及教育,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个性特点实施教育,其终极目标是要促进每一位学生和谐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尊重即意味着尊重语文学科的特点、尊重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和需要。  相似文献   

8.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即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教育.着重探讨尊重学生在人格完善教育和班级管理中的意义,以及工作中如何对学生做到真正的尊重.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育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要求在教育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想方设法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10.
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们谈的最多的现代教育理念要算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等等。对于这些理念,历史老师一点也不感到陌生,但如何在教学中将现代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为,主动缩短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距离,切实关注学生,真正尊重学生。这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具体问题和困惑。  相似文献   

11.
尊重并敬畏教育,倡导深入教育实践,研究教育问题,认识和尊重教育规律,使教育行为更具科学性。从决策层面说,在教育实践中,应按照教育规律组织教学活动。从实施层面说,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又要尊重教师的主导作用。面对教育对象,我们唯一能做的是用渊博的知识吸引他们,用  相似文献   

12.
1.严肃认真地尊重学生。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思维的人,他们有独立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人格,就等于尊重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才能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实现教育过程的默契配合和最优化,才能消除学生紧张、畏惧的心理,激发其创造的潜力,提高其知识的领悟能力。  相似文献   

13.
笔者认为,要提高德育学科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关键要以现代人文教育思想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尤其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互相尊重、平等交往的过程,从而达到我们完善学生人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尊重的教育":新世纪的教育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尊重的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是时代教育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和现代教育的主流思想和主张,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尊重的教育”作为一带带有指向性的整体教育观,涵盖着多层面的内涵。在决策层面,它既意味着要尊重教育规律,同时意味着要尊重人才成长的规律;对于教育对象尊重的核心是尊重受教育的个性;在师生关系上,主张互相尊重。“尊重的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具有多重的价值意义。第一是高扬“以人为本”为价值理想,第二是确认教育的自由价值观。倡导“尊重的教育”理念是心理和社会发展的双重需要。  相似文献   

15.
对学生热爱、了解、严格要求,都是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的,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尊重学生人格的思想和行为.是教师职业道德高尚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随之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特别是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以张扬。  相似文献   

17.
陈广文 《湖南教育》2002,(14):23-23
尊重和理解学生是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产生积极影响的前提条件,它直接影响着教师其他教育教学行为作用的发挥。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教师只有发扬民主作风,建立人格上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尊重学生为前提,才能取得学生的尊重与信赖,达到教育好学生的目的。一、教师尊重学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客观需要尊重学生是由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决定的。教育的对象是人,一切教育教学工作都要根据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来进行。青少年时期是青少年身心急剧发展的时期。他们心理面貌…  相似文献   

18.
冉刚 《甘肃教育》2006,(4A):15-15
教育学生要以理解、尊重为基础,以爱心为出发点,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分析、处理问题的原则。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中学生对自已的人格看得很重要。即使学生犯了错误,老师进行批评教育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学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  相似文献   

19.
让"问题学生"不再成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学校,确实存在着一些学习成绩较差、思想品德或心理不良的“问题学生”。产生这类学生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学生本身,而是由于学校、家庭、社会的不良影响和教育方法失当。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从学业、心理、人格等方面对“问题学生”进行理性分析。施以传统的人文关照和道德理念教育。给予学生以挚爱、宽容、理解、尊重、欣赏和引导,与学生平等相处、真诚对话,使之自信、自尊和自强,“问题学生”将不再成为问题。  相似文献   

20.
人最珍贵的莫过于尊重他人和被人尊重,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个性的存在,采取负责的教育方式和因材施教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