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是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重要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关系经历了从城乡隔离走向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变化过程;相应地,我国城乡教育政策也经历了由城乡二元教育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嬗变过程。反思教育政策嬗变过程,我们可以获得诸多启示:对价值理性的高度关注应为教育政策嬗变的应然价值取向;教育政策嬗变模式应常规变化模式与“范式”转换相结合:教育政策嬗变方式应政策延续与政策终结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如同世界教育一样,中国教育的“社会本位论”崛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主导了整个20世纪,在其具体形态上,它表现为由“教育救国”向“科教兴国”的转变,它以文化民族向政治民族的转型及生产力的发展为基本线索,剖析了“‘教育救国”论的主观妄及“科教兴国”论的客观合理,宏观地展示了这一嬗变的进程,从理论上对这一嬗变给予了必要的论证。  相似文献   

3.
面对经济复苏缓慢、需求增长、资源稀缺、生态环境矛盾日益尖锐的复杂国际形势,世界各国都试图通过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及重新定位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和社会变革压力,高等教育功能出现历史性意义的嬗变。其嬗变的根本原因包括高等教育市场化思潮全球化传播、高等教育的公众信任危机及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异质化”趋势并存。高等教育功能嬗变过程中呈现层级性、功利趋势和多元化态势形态特征。高等教育功能嬗变要求高等教育要平衡全球教育诉求和国内教育诉求,重构高等教育评估体系,重新定位高等教育机构外部显性目标和内部隐性目标。  相似文献   

4.
以老子原创范式为核心而不断嬗变、传承的道家教育传统,开创了有别于儒家主流教育传统的新路向。道 家教育思想“道法自然”的教育价值取向、“行不言之教”的教育理念、“率性而行”的教育原则、德智体美统一的教 育内容以及“生而不有”的教育道德,不但构建了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独特景观,而且为当代教育思想和文化提供了 可资借鉴的丰富资源。  相似文献   

5.
中国女子教育的传承与嬗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女子教育的传承与嬗变熊贤君关键词中国教育史,女子教育占中国人口一半的女子教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不道德、不人道;新文化运动后,伴随着“女子解放”、“男女平权”、“男女受教育机会均等”等口号深入人心,女子教育却出现了另一种偏颇,将...  相似文献   

6.
课程标准是关于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2017年教育部启动中职公共基础课程国家标准的修订,将过去一直延用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意味着国家教育意志的意义嬗变,这种意义嬗变主要表现为作用载体从课堂教学转为课程建设,基本视域从关注教学过程转向注重学习结果,目标取向从注重三维目标转向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国家教育意志的嬗变需要每个职教人的专业理解与实践,每个职教人应将国家的教育意志融入到每堂课的教学实践中、应用到每位学生的综合素养培育上,实现从教学大纲向课程标准的教学“转身”。  相似文献   

7.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教育空前发展的朝代,在此时期中国的教育制度日趋完普,科举制度程式化,同时教育思想也在争鸣中发展,可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轴心时代”.她在教育上的繁荣和发展与两宋交替这个特殊时期发生的教育嬗变息息相关,通过分析外敌压境的形势、多元文化的整合、此起彼伏的党争、教育变革的需要等因素来解读在宋代教育史上发生的这次教育嬗变.  相似文献   

8.
本文先从“启”“发”的词义和它们在《论语》中的贴切含义以及孔子本人的教育实践等方面,阐明起源于《论语》的“启发”,其本义不是指巧于诱导的教育方法,而是指心智开启的良好的教育效果状态;继而说明“启发”词义嬗变为表示巧于诱导的教育方法,汉儒郑玄的经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叶以后出现了修正美国传统教育史学的两个流派,即“温和”修正派和“激进”修正派。本文试图通过对温和修正派形成的背景及历程、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研究成果以及该流派的一般特征的研究,揭示战后美国教育史学嬗变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的数学教育改革 ,无不关涉到数学教育价值的抉择与建构 ;数学教育的“训练价值”与“实用价值”、“知识价值”与“能力价值”一直处在“钟摆”与“嬗变”之中 ;新世纪的数学教育、尤其是数学课程改革 ,应该把握住数学的本质特征和根本特点 ,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 ,数学概括、抽象和推理、证明能力等 )的基础之上 ,促进学生理性和非理性充分、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eBook的嬗变     
“2004中国eBook产业年会”的主题是“eBook的嬗变”。嬗变意味着变化、发展,也意味着趋势的显现。在eBook产业嬗变中,五种趋势已经显现:首先,网络出版市场运化作机制态势更为明显。eBook生产速度持续加快,出版社获得了更多的有版权数字资源,并随着对网络出版认识的深入,突破了  相似文献   

12.
一、十年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容体系探索的嬗变 在十年来思想品德课程的实际探索过程中,无论作为载体的中介内容怎样演变,主要是在以课堂教学为主、实际养成教育为辅的教育活动中展开。如果我们对思想品德教育这种教育活动作进一步的抽象,会发现这种活动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其它状态,在最一般的意义上,是教育者的“教”和受教育者的“学”组成的“授受”,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授受”是最基本教育形  相似文献   

13.
历史总是让各种潮流相互撞击激荡、左旋右拐来开辟道路,教育发展史就是一部教育思想的论争史。民初,尊孔派与反孔派围绕“尊孔”“排孔”问题所展开的关于文化形态的激烈论争,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本文就此次论争的社会背景、起因、焦点、过程及影响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以重新审视新旧教育思想的分歧和嬗变。  相似文献   

14.
数学教学的价值与教学教育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骞  涂荣豹 《学科教育》2003,(2):5-8,13
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的数学教育改革,无不关涉到数学教育价值的抉择与建构;数学教育的“训练价值”与“实用价值”、“知识价值”与“能力价值”一直处在“钟摆”与“嬗变”之中;新世纪的数学教育、尤其是数学课程改革,应该把握住数学的本质特征和根本特点,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数学概括、抽象和推理、证明能力等)的基础之上,促进学生理性和非理性充分、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点,在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急转更替时期,中国学界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嬗变轨迹是从“乾嘉汉学”发展到“经世致用”再发展为“师夷长技以制夷”。本文仅就嬗变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全力推进融合教育的大背景下,基础教育学校正在做出深刻的变革以适应融合教育的发展,而教育的变革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文化做支撑。特殊儿童的教育康复正经历从“技术取向”向“文化取向”的理念嬗变,在共生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的观照下,融合教育需要树立新的学生观和课程观。可通过培育教师“适异成长”的教育信念、制定全面且个性化的教育目标、设置学生需求导向的课程体系、采取全体学生受益的教育措施、建立多元化的学生评价机制来建构“适异而育”的融合教育文化。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领域,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同时,也给教育伦理带来了一系列风险和挑战。人工智能在教育应用中导致的伦理困境和可能面临的伦理风险,主要表现在人工智能与教育主体的权利嬗变、算法推荐与学生个性的发展异化、人工情感与人机互动的情感危机、智能感知与教育数据的价值困境这四个方面。为了防范和消除这些伦理风险,“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法为界”是人工智能在教育应用中的理性选择,教育责任则是“可信赖的人工智能应该做什么”伦理准则的实践指向。  相似文献   

18.
教学设计是学习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桥梁,学习理论对于教学设计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从学习理论入手。结合“知识观”和“认识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嬗变进行多角度透析。  相似文献   

19.
受教育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对人的发展与完善具有奠基作用。20世纪中叶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发布了有关受教育人权的系列报告,受教育人权理念经历了从“注重学会生存技能”“赋能学习化社会”到“增进全球共同利益”“重新构想教育社会契约”的嬗变,凸显了受教育人权理念内涵不断深化的政治逻辑、经济逻辑与文化逻辑、教育逻辑,充分体现了受教育人权理念对个体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切关照。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我们在制定教育法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吸纳不断发展变化的受教育人权理念的丰富内涵,以真正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权利,从而充分发挥教育的潜能与价值。  相似文献   

20.
重塑教育理念,培养创新人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媛 《江苏高教》2003,(2):73-75
面对知识经济的现实和经济增长理论的不断发展 ,原先建立在“知识、科技成果和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外生变量因素”条件下的教育系统 ,在“知识、科技成果和技术创新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变量”的知识经济时代 ,本文认为 ,如何随着对知识价值的再认识 ,随着“知识观”的嬗变 ,重塑教育理念 ,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已成为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