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泽 《新闻记者》2006,(10):88-88
从今年5月1日起,《大连日报》女记者孙剑上街擦痰。她走到哪里擦到哪里,因此她上了央视“新闻联播”节目。那么孙剑为何上街擦痰?是为了制造新闻、引起轰动,借此扬名么?答案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2.
胡焱 《记者摇篮》2009,(3):44-44
在中国国内的几乎所有电视台里,有关这种“脱口秀”节目都是由新闻评论部门或者社教部门来制作。与国外不同的是,许多电视谈话节目是由娱乐公司来制作的?但是,“脱口秀”到底是新闻评论节目,还是娱乐节目?笔者认为,“脱口秀”节目分为两大类别:一种是新闻评论节目,另一种是娱乐类节目。两者在性质和内容及表现形式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王先宁 《新闻窗》2008,(6):22-24
在我国“四级办电视”的格局下,中央台和省级台凭借上星优势和经济实力,通过不断增设频道,不断创新节目,使得处在覆盖底层的地州电视台倍感压力。在日益激烈的竞争面前,地州台应该怎么办?生存空间在哪里?发展路径如何确立?应本刊之约,黔南电视台台长王先宁回顾了他们的探索和实践;他们按照“新闻立台”和“本文化”战略理念,走出了一条比较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径,值得关注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张健 《新闻窗》2007,(2):16-17
与中央电视台、省级电视台相比,在人力、物力上,地级电视台无论如何也只能算是一个“小台”。然而,相比之下,“小台”的“小”也只紧紧体现在人力、物力上,“小台”决不缺少“大智慧”、“大志气”。“小台”做的节目,同样能让上级台刮目相看,同样能尽到媒体的责任,发挥媒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新闻话语节目经历了当事人接受采访的单口时代:主持人参与话题的对口时代后,进入了新闻谈话节目的群口时代,颠覆以往电视节目“传——受”的单线传播模式,拒绝既定的宣讲内容,创造一个不仅让当事人有话说,并让多元思想代表现场针锋相对的“大谈话场”,无疑是对新闻谈话节目主持人的新的挑战和考验。那么新闻谈话节目群口时代的主持人要如何进行角色定位呢?为此,凤凰卫视2006年开播的《一虎一席谈》做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电视新闻节目形态中用方言播报新闻日益看涨,今年更出现了方言新闻“暴涨”的行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现已有近200家电视台在新闻、生活、经济等频道开设了方言新闻节目,其中绝大多数是市、县级台乘风跟进。众多电视新闻媒体争设方言节目,是喜是忧?它的优势和弊端有哪些?未来的走势和前景如何?笔者斗胆作些剖析和设想。  相似文献   

7.
要搞好县级电视台新闻宣传,首先要改变“镜头围绕领导转、小台仿照大台办”的老套路,要从县级台的特点出发,求新、求实、求深,求快,才能高质量地办好电视新闻节目。具体地讲,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贺霞 《声屏世界》2004,(6):43-43
文艺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说过“哪里有生活,哪里应有行动,哪里就有速度;哪里有速度,哪里就有节奏。”节奏在节目主持人创作中不可缺少,主持人在主持节目中有声语言节奏鲜明,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直接给受众种起伏跌宕、有声有色的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9.
曾逸芸 《声屏世界》2010,(10):37-38
央视新闻频道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新闻1+1》,自2008年3月24日开播以来.在较短的时间内不仅赢得了收视率也赚足了业内的口碑。《新闻1+1》究竟有怎样的魅力.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赢得如此好成绩?它能否逃出以往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困局而获得长久的发展?本文试图通过解析央视《新闻1+1》节目在创办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加减法”策略.即从对节目的优缺点分析中,  相似文献   

10.
谈话类节目也可以说成是“主持人的节目”。我们常常因为一个有趣味有深度的谈话类节目去持续关注一个频道,我们也常常由于特别欣赏一位独具风格的主持人去持续关注一档谈话节目。我们不禁思考,为什么(《实话实说》、《真情》、《鲁豫有约》和《杨澜访谈录》这些金牌访谈节目能够如此成功?究竟是什么因素促成主持人让谈话类节目如此出彩?主持人成功的密码到底在哪里?  相似文献   

11.
临澧县广播电台是一九八三年全省第一批由广播站改为广播电台的。站改台,决不只是换块牌子,而应该在宣传上有点实质性的变化,办出小台的特色。这是改台之后,我们首先考虑的一个问题。把小台和大台加以分析、比较、对照,我们认为,县级小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近”、“强”、“小”三个方面。所谓近,就是离新闻发生源近,与听众接近;所谓  相似文献   

12.
南京广电集团于今年3月开办的《大刚说新闻》是一档以“说”的形式为自身定位的新闻性栏目,“说”是它的特色.是它的核心。正如中广学会常务副会长李丹同志在“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创新研讨会”开幕式上讲话中所指出的.《大刚说新闻》创办半年来,始终突出一个“说”字,紧紧围绕“说什么,怎么说”做文章.不断在节目内容和表现形式上进行探索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3.
周吉士 《视听界》2002,(5):24-25
近两年来中国内地荧屏上谈话节目如潮如涌,几乎每一个电视台都办起了谈话节目,内容有新闻评述类、情感生活类、法制教育类、科技知识类等等,几乎是人间万象无所不能拿来入“戏”。现在电视媒体为什么热衷于办谈话节目呢?一则是为了赶潮流;丰富自己的节目品种,二则认为做谈话节目比起新闻节目或综艺节目来要显得省事、省钱,操作起来也比较简单。  相似文献   

14.
继中央电视台成功地开办了《综艺大观》等大型文艺栏目后,一些省级电视台也纷纷利用自身优势办起了一档档大型文艺节目。如湖南台的《快乐大本营》,福建东南台的《开心100》,湖北台的《幸运千万家》等。纵观近一两年,几乎每一个省级台都有自己的大型文艺娱乐节目。 中央、省级电视台办大节目的红红火火,着实使地市级小台有些眼馋手痒,但由于财力、人力、市场的限制,多数地市级小台对这种大型节目只好望其项背,一声叹息。 小台真的就不能办大节目吗? 2000年3月黄石电视台开播了大型娱乐性节目《开心大擂台》到今天已一年多…  相似文献   

15.
张宁 《视听界》2014,(2):105-105
评论体现媒体的品质、深度、风格,赋予新闻资讯浓郁的人文色彩。近年来,电视评论节目日渐式微。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过程来看,长期以来受到较多管控约束,嘉宾也自觉形成了“评论尺度”,在评论时不温不火,很难凸显个性,独到的观点更是难求。嘉宾评论沦为“卖口水”,谁还买账?以江苏城市频道评论节目《新闻夜宴》为例,2008年元月1日开播,节目评论员汇聚了各媒体名嘴、各界精英及高校知名教授。开播伊始,节目收视率飙升至之前同时段的两倍。然而,运行两三年后,节目遭遇选题瓶颈、评论口水化、同质化栏目越来越多的尴尬。虽然节目经历了种种创新改版,收视率终究江河日下。电视台新闻评论节目和新闻资讯节目放在一起考核收视率,使得纯粹的电视新闻评论逃不过被淘汰的结局。  相似文献   

16.
《新闻前哨》2010,(11):41-43
当走民生路线在中国电视新闻领域驰骋近十年之时,2010年,湖北经视开始明确提出和实践“大民生”新闻的理念。什么叫“大民生”?“大民生”新闻提出的背景是什么宁“大民生”新闻实践对民生定位内涵的突破在哪里?  相似文献   

17.
地市广播台的优势在哪里?那就是地方特色。利用地域性、贴近性、时效性特点,抓住本地新闻报道这一重头,努力唱好“地方戏”。由于地方电台扎根于本地,拥有大量本地的通讯员和作,其“触角”又延伸到本地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故能及时获取来自基层的、有血有肉的鲜活新闻。这是地方广播电台办好地方特色节目的不竭源泉。  相似文献   

18.
袁玲 《新闻前哨》2003,(5):30-31
“脱口秀”即“TALKSHOW”。它一出现在屏幕上,似乎就走了一条背离电视规律的道路,因为电视习惯以声画见长,“脱口秀”恰恰不能发挥画面的特点。但是“脱口秀”谈话节目又是所有电视节目特色的大汇集:有新闻的真实、电视剧的矛盾冲突以及情感命运,有文艺节目的娱乐、政论专题片的恩辨等等。 比如中央电视台崔永元主持的谈话节目《实话实说》,在整体语言风格上讲究幽默风趣,现场强调观众的参与,重视个体的心理感受和社会定位,谈话视角追求平民化。但是它对镜头、音乐、解说的讲究远远比不上专题、纪录片,全片除了“TALKING”还是“TALKING”。因此一期好的谈话节目除去选题、嘉宾等多种元素外,我们更多地会把目光集中在“统领”全片、控制全场、走上串下的主持人身上:他时而是语言  相似文献   

19.
对突发问题的应变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然 《记者摇篮》2009,(7):115-115
在现代广播节目中,听众已经不满足于“你播我听”的传统模式,直播节目以其新颖、独特的节目形式深受群众喜爱。由于直播节目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这对主持人应对突发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优秀的节日主持人能最大限度地扩大新闻直播节目的张力,使节目在不确定性中增加可控性。那么,主持人如何应对直播节目中的突发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县级电视台、农村有线电视相继建立,农民选择收看电视的自主权越来越大,看什么台,点什么“菜”,开始品头论足“挑剔”起来。中央台、省市级电视台设备好,人员素质高,经济实力雄厚,节目源丰富。这些,县级电视台无法攀比。那么,县级电视台的优势在哪里?受众在哪里?重头戏唱给谁?节目如何编排、定位?可以说,县级电视台抛开当地农村、农民、农业这块土壤,就等于产品失去了市场。因为,一个县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是农民。县级电视台的节目办得如何,当地农民是当之无愧的裁判员。 据了解,农民愿意看本地新闻,因为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