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工业同业公会作为行业自律组织,抗日战争时期,政府实行统制经济体制,对工商业进行严密控制下,在重庆却得以发展。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政府的鼓励与强制;另一方面,战时重庆工业经济发展,既为工业同业公会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也对建立这样一种现代组织出了要求。此外,沿海经验的借鉴,也不容忽视。总之,重庆工业同业公会的兴盛与发展,在抗战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外力的推动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战前,贵州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微弱,全省除鸦片贸易较盛外,其他商业贸易发展十分缓慢。抗战期间,贵州作为后方,商业贸易获得了大发展的机遇,在这特殊的历史机遇里,贵州商业贸易出现了“战时繁荣”。但这种繁荣明显呈现出畸形性,这种畸形性正是导致战后贵州商业贸易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上海教育》2011,(13):56-57
自1921年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其90年的发展历程中,领导中华大地上的广大人民,经历了革命与抗战的腥风血雨,经历了建国之后工商业、农业等备个领域的百废俱兴,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上下求索。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甘洒热血,奋勇向前,无私奉献,绘就一幅幅壮丽诗篇。  相似文献   

4.
抗战爆发后,经济领域混乱,物价飞涨,投机风行。为集中物资,以利抗战,国民政府对工商团体进行管制。其实施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整顿原有工商业团体,强制工商业者入会,提升行政院社会部的管理职能;第二阶段管制政策中强迫因素加重,商贾一律登记、考核。管制政策扩大到实际统治范围的主要区域和经济领域与抗战和民生息息相关的所有方面。管制机构加强,由国家总动员会议负总责,经济部和社会部具体执行。管制结果促使工商团体数量大增和素质提高,也打击了囤货牟利、通日资敌行为,有一定积极意义。但也部分地压制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导致官僚资本膨胀  相似文献   

5.
抗战前,日本在华北的大规模走私活动不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主权,而且沉重打击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因此,商会积极投身于轰轰烈烈的缉私运动中,不仅大力宣传政府的缉私政策,而且采取多种具体行动打击走私。在缉私运动中,商会的地位和作用受到政府重视,诸多意见与建议也被后者采纳。由此可见,抗战前商会在社会经济建设中依然发挥着较大的能动自主性,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商人团体。  相似文献   

6.
重庆银行公会自1931年9月25日成立,到抗战爆发前,其组织制度逐渐建立与发展起来,成为了西部地区重要的金融业自律组织,是西部金融近代化的集中体现。同时该组织在稳定重庆金融市场秩序、协助国民政府整理川省金融及辅助地方工商业的发展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川滇铁路是云南近代史上的重要铁路,尽管没有全线贯通,只有昆明至沾益一段173 km建成通车。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的整理发现:川滇铁路的修筑标准参照滇越铁路并与滇越铁路有密切关系;川滇铁路在抗战末期发挥过巨大作用,也取得良好收益;抗战胜利后川滇铁路的经营每况愈下,但对地方经济、沿线工商业仍有一定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香港职业教育发展逾150年。香港职业教育史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为香港开埠初期,以工商业及海员训练为主,首所工商学校于1864年由教会成立。第二时期为抗战结束,职校林立,工商业教育发展兴盛。第三时期为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工业式微,很多职校转型为文化中学,职业学校大减。第四时期踏入21世纪,职校重振旗鼓,推行资历课程,积极与企业合作,培育各行业具有竞争力的专才,获得社会的肯定。  相似文献   

9.
汉武帝实行官营工商业后,私营工商业迅速衰落,甚至一蹶不振,与汉初自由活跃的发展态势形成鲜明对比。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武帝时进行了大规模的工商业制度变迁,即建立起了庞大的官营工商业体系。官营和私营之间存在的对立矛盾,使官营工商业的扩大导致私营工商业的衰落。除此之外,武帝时进行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性质、受"贱商"意识形态的影响以及主要决策者桑弘羊的有限理性等因素均促使了私营工商业的快速衰落。  相似文献   

10.
抗战前十年,南昌具有不同于沿海沿江开埠通商城市和传统工商业衰落城市的独特城市人口现象:性别比趋于合理,真正的劳动力人口不多,本地人口占大多数,自由职业者较多,真正高素质人才较少等。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城市人口转型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在传统行政中心城市近代化的进程中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大量的沦陷区人员西迁,形成了巨大的移民潮.当时大后方之一的西北地区,移民数量也很庞大.总体来看,这些移民的素质和层次相对较高,知识阶层和各类技术人员众多,工商人士聚集,为抗战大后方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对当时西北社会影响巨大,在教育、科技、工农业生产和商贸等方面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西北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贵州医疗卫生政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贵州在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立、医疗卫生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本文对抗战时期贵州医疗卫生政策制定和执行情况的剖析,有助于加强抗战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大量高校、科研机构及文化人士内迁贵州.在这一过程中,贵州文化与中华主流文化得到直接接触、交流、融合的机会,对贵州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中华主流文化也受到极大震动和激荡,贵州文化对内迁高校、文化学者、现代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同时也显示了贵州文化的独特魅力,是贵州对中华文化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何宁 《成都师专学报》2005,24(3):41-43,51
抗战前,四川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抗战期间,随着沿海工业的内迁,四川工业获得迅速发展,从而成为战时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对坚持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文章对抗战时期四川工业的发展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与分析。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近代以来西安乳业兴起的原因、发展过程,以及乳业发展与城市近代化的关系.认为陇海铁路的通车及抗战引发的人口西迁,推动了抗战时期西安市乳业的兴起,虽然当时的乳牛饲养、乳制品生产等处于原始发展阶段,但乳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市区民众的饮食习惯,促进着西安城市近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晚清及民国年间是中国文化的转型期,教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即由古代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贵州教育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民国时期的贵州教育,不仅具有时代演变的特征,而且因为贵州政治、经济、社会诸种原因而呈现区域性的特点。贵州近代教育发展的轨迹,起伏很大,清末出现一阵热潮之后进入低潮,经过20多年缓慢发展,在抗日战争期间又勃然兴起,战后又回落下来。在兴衰起伏之中,有许多经验可供借鉴,也有许多教训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贵阳教育在曲折中发展。在民国的最初十四年(1911——1934),由于军阀连年混战,贵州教育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状态。1935年,国民党开始控制贵州,贵州政局趋于平稳,贵阳教育开始恢复发展;特别是抗战时期,贵阳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和西南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更为突显,加之内迁大学的示范作用,贵阳教育进入较快发展时期,促成了现代教育体制的形成,引领贵州现代化教育潮流,对促进贵州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国沿海、沿江和内地的一些城市先后被辟为通商口岸,刺激了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和城市近代化的步伐。虽然城市近代化发展水平高低不同,但中国近代城市崛起的模式大体相同,都是经历了一个因商而兴、由工而盛、工商相互促进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学术界关于抗战期间工矿业官僚资本和民间资本关系的系统研究还很少见,主要是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中涉及这一问题时从某个角度进行了探讨,而且成果比较分散.本文从企业研究、数据研究、政策研究、行业研究以及方式研究这五种路径来梳理相关的研究成果,同时介绍了学界在抗战期间官僚资本与民间资本的经营范围的划分、发展趋势以及官僚资本垄断地位的认识和评价这三个焦点问题上的争论.此外还探讨了与研究直接相关的核心概念的界定  相似文献   

20.
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先后与与苏联、美国签订易货还款协定,资源委员会统制开采的贵州汞矿有了稳定销售市场后得以迅速发展,对外易货还款创收一定外汇的同时,也为资源委员会、贵州地方政府和从事汞矿开采的商民创造了一定财富。1942年之后,在国际汞价管制和国内通货膨胀的双重压力之下,资源委员会唯有牺牲民营汞矿和官营工矿矿工的利益来维持易货还款的继续,贵州汞业也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