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学习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是语文教学的本源性课题,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并加以科学阐释,对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目的,应该是获得语文能力。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其规定性也决定了必须注重实践能力和迁移能力的培养。形象地说,语文课堂教学,就像是种试验田,我们并非希望学生在这试验田里收获高产的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中的知识迁移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其主要步骤有总结梳理、找出特点 ,体会鉴赏、咀嚼感性材料 ,总结升华、形成技巧 ,指导实践、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以往培养语文能力主要是技能训练,课标颁布后强调语文实践:“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如何进行技能训练,我国语文教育界已有颇多研究,可如何进行语文实践及在语文实践中形成语文实践能力,尚处探索阶段。语文实践包括口语实践、阅读实践和写作实践等,本文拟探讨在阅读实践中阅读实践能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相关调查表明,反复操练有助于能力的形成,语文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文字的学习出发点是‘知’,而终极点在‘行’。"这就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新课标也指出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根本方法是语文实践。现在的语文课堂必须更突出学生动手实践与实际操练的训练,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语文课堂活动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5.
鲍艳 《现代语文》2009,(3):34-35
基于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职教课程观将学生的能力培养摆在了突出的位置。语文课是中职学校的一门基础课程,承载着培养学生形成适合其专业要求和职业发展所需的语文能力的任务。语文能力是学生对其言语活动过程起稳定调节作用的一种心理特性。语文能力的这种稳定调节作用是以语文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通过对语文知识技能的迁移、概括化和系统化,可以逐步形成语文能力。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除了传统的语文知识传授之外,更应重视对学生进行语文技能训练。中职语文技能训练模块化教学是指以学生的从业能力为核心,将语文技能分为听说模块和读写模块,同时整合教师资源,实施分块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就是说 ,培养语文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 ;通过语文实践培养语文能力 ,是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就必须加强语文实践活动 ;那么 ,语文实践活动怎样开展呢 ?这里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分析如下。读———读 ,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笛卡尔说 :“读一本好的书 ,就是…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而实践是全面提高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正如《课标》所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和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大家把掌握知识当作了语文学习的唯一目标,认为教好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8.
新课改要求初中语文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内涵、语文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注重语文实践,是学生具备语文素质的具体表现。教师须在语文教学中,切实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实践应用并重,实现语文教学的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10.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作为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主要依据——语文教材,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具有较强的引领与指导作用,语文教材在如何明确语文实践活动目标,如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平台以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空间等方面都应凸显实践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为主线,将各项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明确语文能力的概念,是实现语文教学科学化的第一步。语文能力内涵是个体与他人进行交际的过程中,能够准确地、创造性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对自己的言语实践活动(听、说、读、写)直接起稳定的调节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而在听说读写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只是语文能力的外延之一,不能把语文能力仅仅概括为听说读写。只有明确了语文能力的概念,才能进一步了解语文教学及学习规律,从而制定出科学的培养计划。  相似文献   

12.
正迁移是已经学过的东西在新情境中的应用,也就是已有经验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语文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发展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注意三维目标的实施。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更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必要手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实现起积极促进作用的正迁移。运用分类、对比、联想、推理等手  相似文献   

13.
语文能力的培养有多项目标,培养学生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两项目标,而能否进行知识的迁移就是检验教学是否达到这两个目标的最可靠的指标。语文教学中,在原有的知识状况下,引导学生遵循一定的思想规律,展开合理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利用相联的背景知识进行迁移,对新的学习产生影响,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也就是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这一过程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学习的迁移。通过迁移的方式,实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目标。一、强化典范课文学习,实现认知能力的转化迁移。语文课本的编排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的每一单元…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目的包括语文基础知识教育、语文能力培养、政治思想教育、审美教育和智力教育,其中培养语文能力是最基本的目标。语文能力是多方面的,而阅读、写作和听说能力的训练,则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迅速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听说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和教学模式面面观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必须服务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这是课堂教学模式选择的基本原则。语文具有社会性的特点。学生语文能力的表现,也同样具有社会性的特征。一个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其中第一个方面是积累,第二方面是能力培养,第三个方面是实践。因此,教师的语文教学,在本着教学内容要求的基础上,最关键的也就是解决学生的积累问题、能力培养问题和语文实践问题。学生的积累问题,一直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考虑的重点,因为一个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取决于知识的积累,还要取决于…  相似文献   

16.
实践性是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特点。实践性作业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文教学中要做到:注重实践,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加强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效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7.
以能力考察为核心的语文测试评价框架包括学习理解、实践应用和创新迁移三个能力层级。在建构中学生语文学科能力构成体系的基础上,对北京市两个区的七年级至十一年级共4322名中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测试,运用Rasch模型进行分析与讨论,研究结果发现:从学习理解能力来说,中学生尤其应该加强分析概括能力和领会理解能力的培养;从实践应用能力来说,语文教学应该关注中学生应用交际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的文类,应该培养学生的文类意识;从创新迁移能力来说,应该重视培养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尤其在内容创新、表达真情实感等方面更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18.
培养语文能力应提倡“精练”(一)北京八0中特级教师宁鸿彬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以不断增长他们的语文能力。这就是说,语文教...  相似文献   

19.
知识迁移在语文教学中广泛运用。所谓迁移,是已经学过的东西在新情境的应用,也就是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迁移过程是由审题、联想、分析、类化几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认知成分构成的。语文教学中的迁移,主要表现为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概括和对生活经验的总结,达到独立写作的迁移、不断用原有知识解决新课题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明确提出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的论断,这在语文课程理论和教学实践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包含两层意思:语文课程培养的是语文实践能力,而不是理性分析语言的能力;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因此,笼统地说“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的基础”是不符合语文学习的客观规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