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布洛陀经诗》英译本问世标志着民族典籍翻译又跨上一个台阶。对其进行学术研究有助于探索和研究民族典籍英译规律和方法。本文以概念整合为理论基础,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在处理总体框架、"诗味"整合、语法句式和文化特色词等方面的认知运作过程。  相似文献   

2.
《妾薄命叹》载于南宋笔记小说《鬼董》卷一,计2534字.其为中国古代第一长诗,但却少有学人问津,仅刘毓庆先生曾撰文对其进行了研究,认为其成诗于金代,且作者为诗歌的抒情主人公"王氏女".对于《妾薄命叹》的成诗时代,笔者同意刘说,但刘毓庆先生考证略显粗糙.笔者从诗歌所体现的时代文化特征和《鬼董》的编排体例对其成诗年代进行讨论,对刘说进行补充;从命题、传统意象、创作手法的角度对其作者进行讨论,认为是金代文臣仕途遇挫乃作,以抒发自己不平之志.  相似文献   

3.
概述 一、语言概况 玉溪地区辖玉溪市和澄江、江川、通海、华宁、峨山、元江、新平、易门等八县。全区1984年统计共有人口1670021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505290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0.2%。有彝、白、哈尼、傣、壮、苗、回、蒙古等30多个民族,主要分布在元江、峨山、新平等三个民族自治县,其余县市也都有少数民族居住。全区通行汉语。少数民族聚居区除回族只使用汉语外,其它民族一般是双语制:在本地讲本民族语;和汉族交往说汉语;两个语言不通  相似文献   

4.
《告别辞:请勿悲伤》是英国诗人约翰.邓恩最著名的诗作之一。在本诗中,诗人使用大量比喻描绘两人之间的爱情,试图安慰妻子不要应为自己的一时离开而痛苦。一些女权主义读者对这首诗颇有微词,因为诗人似乎将他的妻子描述成了一个依附于丈夫的女人,但更多的人还是对他们真挚的爱情满怀敬意。笔者倾向于后者,以传统眼光赏析本诗,表达了其对诗歌本身及诗中比喻的欣赏之意。  相似文献   

5.
《党的文献》1993年第六期发表了《新发现的毛泽东诗四首》,《新华文摘》1994年第2期全文转载。这是继公开出版发表的毛泽东诗词51首后,又一次公开发表的毛泽东的诗。拜读之后,深受教育。 毛泽东同志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是卓越的思想家、革命家,伟大的诗人。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史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一颗璀灿的明珠。《新发现的毛泽东诗四首》,同  相似文献   

6.
张弘范作为宋元易代之际文武兼备的汉人世侯代表,他的诗词作品深刻反映了诗人在时代使命和民族气节的心灵博弈中的矛盾与斗争。用典是张弘范诗词创作的一大特色,无论是取自马援、侯霸、郭子仪等古人事迹的事典,还是源于《论语》《庄子》等前人典籍的语典,典故的运用不仅反映出一个武将深厚的学问和功力,也折射出一位士人复杂而真实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7.
由安徽广播电视台制作、播出的诗词类电视综艺《诗?中国》自开播以来,在国内文化类电视综艺接近饱和的情况下依然表现强劲,广受好评.在节目的主题设计方面,《诗?中国》秉持对中国诗词中"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对"阳刚之美"和"崇高"风格的呈现以及对安徽元素和江淮特色的展示;在节目的传播推广方面,《诗?中国》在播出时间的安...  相似文献   

8.
唐诗略论     
一、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诗在文学艺术中的地位是独特的。在文学界,有一种通常的说法:“诗是最早最高的文学。”西方有人把诗比为“文学各类中的皇后。”中国现代诗人艾青也把诗比喻为“文化母亲众多儿女中的一个骄子。”他还很赞赏朱光潜先生的话:“文学到了最高境界都必定是诗。”中国古代的孔夫子对诗曾有过很高的评述。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鲁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相似文献   

9.
在苏轼诗的各种当代选注本中,陈迩冬先生选注的《苏轼诗选》,是出版较早、质量较高、影响较大的一种,但其中也有一些误读。对其加以辨正,有助于学人。  相似文献   

10.
阅读钱钟书先生的创作《围城》、《人鬼兽》、《写在人生边上》等,你会为其连珠妙语,精巧比喻,幽默风趣而倾倒;学习钱先生的论著《谈艺录》、《旧文四篇》、《管锥编》等,你则为其打通中外,贯穿古今,博大精深,文采斐然而折服。单就《管锥编》四卷巨著,据统计,征引四千多位作家的上万种著作,其中西方学者及作家达千人以上,近两千种不同语种的著作,如此内容广博而精湛的论著,实为空前。无论《谈艺录》,或者《旧文四篇》。或者《管锥编》,钱先生的论证思路,有其明显而突  相似文献   

11.
许多历史书都说“发明家马钧创造一种新式灌溉工具——翻车”,依据就是傅玄《马先生传》所载“先生乃作翻车”。其实这里的“作”是“制作”之义,下文有“其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诗经》中“礼”、“仪”二字的含义,论述《诗》反映礼的思想是《诗》与礼的关系中重要的方面。典籍记载礼典用《诗》的篇目有限,本文考察了《诗经》结集的情况及礼典中“无算乐”的性质,从而明确了典籍记载之外大部分储》篇与礼典的关系。论证锵》与礼都是先王之教的载体,是情志在不同阶段的产物,揭示了《诗》与礼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3.
阅读钱钟书先生的创作《围城》、《人鬼兽》、《写在人生边上》等,你会为其连珠妙语,精巧比喻,幽默风趣而倾倒;学习钱先生的论著《谈艺录》、《旧文四篇》、《管锥编》等,你则为其打通中外,贯穿古今,博大精深,文采斐然而折服。单就《管锥编>四卷巨著,据统计,征引四千多位作家的上方种著作,其中西方学者及作家达千人以上,近两千种数种语言的著作,如此内容广博而精湛的论著,实为空前。无论《谈艺录》,或者《旧文四篇》,或者《管锥编》,钱先生的论证思  相似文献   

14.
著名诗人、诗评家晓雪作品研讨会于1995年12在北京文采阁举行.冰心、王蒙、艾青、臧克家、张光年写信、题词表示祝贺.李瑛、王巨才、唐达成、袁鹰、张炯、谢冕等70多位著名诗人、作家、评论家出席.晓雪不仅是我国当代创作活跃、成果丰硕、风格独具的少数民族诗人、散文家,也是在诗歌美学研究和新诗评论方面见解独到、颇多建树、影响深远的诗歌评论家.40多年来,他创作出版了17种诗集、评论集和散文集,长诗《大黑天神》、诗集《晓雪诗选》、诗论集《诗的美学》等先后在全国获奖.晓雪的创作是二十世纪云南文学的重要收获.这次研讨会后,我们高兴地收到了当代著名诗人、中国作协理事,曾任《诗刊》主编的张志民先生在研讨会上的发言稿,收到了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协理事、曾任《文艺报》主编的谢永旺先生的发言稿,还收到了著名文学评论家,《民族文学》副主编白崇人先生的发言稿.我们将三位先生的来稿作为一个小辑在“二十世纪云南文学研究”的栏目中推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一诗,在其所有诗词作品中风格、意境当推上品,特别是其对色彩大气自如的运用,令世人惊叹不已。本诗中"一红一白"的绝妙色彩搭配与浪漫凄美的传说故事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使本诗超越了其本身而达到了一个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度。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名优秀的编辑出版工作者,陈原先生有着自己的一套编辑理念和编辑思想,把出版工作作为一项大的事业来抓。陈原主持商务印书馆期间,采取一系列措施,重新振兴商务。他主持制订商务中期和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商务出版大计;注重培养编辑能力,使当年那些年轻编辑后来都成为商务印书馆的骨干力量;秉承商务传统,翻译出版《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和词典工具书。  相似文献   

17.
九、连类取比求因果——穆勒法(上)笔者曾以《管锥之连类取比》为题,论及钱钟书先生学术著作的一大论证思维的特色,其分析的例证有心理的“失忆”,艺术技巧的“通感”,形状的符号“圆”和一个诗学共通命题“诗可以怨”。钱先生征引的诸多例证,元不以管锥为聚焦,连其同类而又取其比较。(见《金筑大学》97年4期)这连类取比的论证特色,从逻辑思路及逻辑方法审视,便是西方逻辑学家穆勒的求因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丘逢甲是台湾抗日英雄、晚清诗界巨子,他忙于诗歌创作、教育工作和民主革命,不曾来陕西登黄帝陵。《历代祭黄帝陵诗词选》等书所言丘逢甲登过黄帝陵,是错误的;所录丘登陵诗几首,全是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登陵说之误源出于右任记忆不确  相似文献   

19.
中江兆民是东方的卢梭,是非凡的自由民权思想家,也是这些运动的指导家,而不是狭隘意义上的文学者。"东方的卢梭从明治时代开始便成了中江兆民的绰号。正是他把卢梭的《民约论》进行了翻译,并积极的在日本宣传。而且他为人又狂放不羁,虽说这只是对法国的激进主义思想家卢梭进行联想而做的比喻,但是双方都具有先进的思想,性格和行为都异于常人,都度过了跌宕起伏的一生"。虽说评价不一定完全正确,这个比喻却使兆民声名鹊起。在明治时代,能和著名的欧洲人进行比较,无疑是极高的评价。笔者在读到这一段话时,对中江兆民先生陡然产生好奇之心,仰慕之情油然而生。《日本近代社会文学集第50巻》的23页对《一年有半》也进行了评价。"《一年有半》及其续篇《续一年有半》作为兆民生前最后的著作闻名于世,而且在明治时代的随想文学中也是屈指可数的名作"。这段话更加激起笔者的好奇心,这是兆民先生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啊!究竟是怎样一部作品呢?真想一睹为快。兆民先生为什么要写这部作品?为什么以《一年有半》作为作品的名称?笔者带着一系列的疑问,拜读了先生的大作。在这里,笔者欲不自量力地尝试着对这部作品进行分析,企图有所发现。  相似文献   

20.
《韩诗外传》的编排体例非常独特:几乎每章皆引《诗经》语句作为主题句,并围绕所引《诗》句中的关键词或《诗》句比喻引申意义来组织前人论说、故事、佳言懿行等阐释材料,构成一章的内容;在大多数卷次内,章次的编排按所引《诗》句在《诗经》完整篇章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考索揭示这种编排体例,对正确认识此书的释《诗》性质,追寻其卷次增改的踪迹,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