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医“证”“象”的现代哲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余年来对中医学的捆绑,皆根源于物质本原论哲学,而物质本原论属于还原论。现代科学和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已证明,物质并非宇宙的本原和唯一实在,关系存在要比物质实体更为本始,更为丰富。"证"为病"象",所标示的是人之生命系统的自然整体关系,其内涵和所藏信息远大于生命系统的物质构成,并对其有统摄作用。辨证论治不细究因果关系,却把握并合理处置了全部相关因果关系。中医之"证"和"象",不能还原为西医之"体",二者属于在认识上永远不能沟通的两个层面。中医之"证",是独立的能够自成体系的科学领域,有自己的无限发展远景。中医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切现代科学和西医学的成果都可以考虑为我所用,但一定不可放弃以"证"/"象"为本位,一定要保持对对象自然整体状态的全面考察。超越片面性哲学的束缚之难,是中医存亡与发展的根本所在;同时,在面对这种难局的斗争中,从中医的视角,更加彰显中国古代科学思维的伟大成就。维护和弘扬中医学,既是时代赋予我们发展中国医学事业的使命,也是发展中国科学事业的使命。  相似文献   

2.
气是贯穿于中国古典哲学首尾的一基干范畴。《国语》、《左传》标志着气本原的萌芽;先秦的黄老四篇尝试构建了气生命哲学体系;董仲舒确立了气本体哲学体系;到明清以来,以方以智、严复为代表的思想家使传统气理论经历了“西化”历程。  相似文献   

3.
“精”,中医认为是物质,这种物质就是我们所指的生命物质。“气”,中医也认为是物质,其实,“气”多半不是物质,而是生命物质的活力,它在一定的意义上与“阳”有相同的意义。“气”的物质(氧气)性可归于“精”。“神”,中医与现代科学在认识上相同点比较多,可以认为其主流就是人体的神经系统。“神”表现的生命活力的一面可归结为“气”的范畴。  相似文献   

4.
“气”范畴为中国古代学术的伟大发现,古希腊的原子论仅具有哲学意义,而“气”则从一开始就既具有哲学意义,又具有科学的应用价值。“气”是中医学的立足之根,但对气的认识目前还停留在比较浅显的阶段,终有一天,中国古代的“气”概念得到挖掘和阐发,将可以跃升为具有现代或后现代意义的科学理论。“象”的实质是气,是气的流动。中医学以“象”为依据,来理解人体构造和生命机理,这与西医学以形体为本质不同,在整体层面上又高于以形体为本质对人的研究,使中医学比长于把握事物的静态类别的西医学,在把握动态的个别方面,具有优势,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能够因人制宜并使药物的副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的原因,这种治疗上的成功在科学方法论层次上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说,中医学因为有自己深刻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论,从而它的发展根本上不是对西医式的物理化学模型的还原,而是有着特殊的广阔远景,甚至对现代科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气”作为一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范畴,对于中国古典文学艺术有着原创性意义。“气”是体验的世界,生命的本真,它不仅是人生命的元素,也是人精神的原生性形态,是思想感情获取本原性力量的源泉,这些特性,使“气”具有成为创生文学艺术母体的意义。再者“气”也决定着人的个性、气质,而一个作家独特的个性和气质,则决定着他作品的独特风格,并使其获得独立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6.
《生命科学》作为体现现代科学思想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带有某种探索性的教材,是以人和生命体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通过了解生命、透视生命、探索生命来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热爱自然,这是其他自然学科所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7.
朱熹建立了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的一元论体系。他以“理在气先”回答世界本原问题,实际上是把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宇宙的最高本体。他以“理一分殊”与“物无无对”说明本原与存在、一与多的关系。他以“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道心”与“人心”、“天理”与“人欲”解释人的本性、人的思想意识、人的行为,提出一套系统的封建社会伦理道德思想。他以“格物致知”阐述其认识论和方法论。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巨大,所以探析他的哲学思想对剖析中国传统思想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诗人李白原初的、第一性的哲学本体观决定了纳入其审美范畴的题材、表现这些题材时意象的选择与整合,以及由此带来的诗风。本文汲取了中国传统哲学中“气”的观念,结合现代西方生命哲学的相关原理,从“我”出发,从生命内部探寻本原的研究方法,借鉴王国维先生词学研究中对“我”的审美认识,从“气”和“我”的结合入手,探寻诗人李白及其诗作。  相似文献   

9.
《生命科学》作为体现现代科学思想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带有某种探索性的教材,是以人和生命体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通过了解生命、透视生命、探索生命来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热爱自然,这是其他自然学科所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10.
从哲学和医学交叉的视角,透过《周易》、《黄帝内经》探讨了中国古代生命哲学观。认为中国古代生命哲学观是在“天人合一”的宏观哲学的框架中产生的;其主要内涵包括气之化生观、阴阳生机观、五行升降气机观、生命运动观、平衡和谐观、整体生命观等;联系现代科学看,中国古代生命哲学观的深层具有十分微妙而又宏大精深的内蕴;它在模糊性思维、形象比类、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等方面,给了现代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11.
对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平衡、阴阳、气、经络及思维的物质性等,在现代科学物质观及系统论方法上进行了讨论,给出了中医基础理论中上述五个基本概念的现代科学表述。  相似文献   

12.
李洪志狂言“现代科学对宇宙、对人类、对生命的认识都是错误的”,只有“法轮功”才是“最玄奥、超常的科学”。这表明,李洪志在否定一切科学真理的同时,给“法轮功”披上了科学伪装。科学是对客观世界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近现代科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地揭示了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客观规律。而“法轮功”同近现代科学是根本对立的,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根本对立的。李洪志的“地球爆炸论”是对现代科学宇宙起源学说的篡改和歪曲;李洪志的“生命神创论”是对近现代科学生物进化论和人类起源论的否定;李洪志的“业力回报论”是对…  相似文献   

13.
道是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范畴之一。老子首次把道由有限升华为无限,使之具有了宇宙本原的意义。《吕氏春秋》以精气言道,精气无形无象,它既是天地万物的始基,又是流行于天地万物间的精微之气。精气除具备道的一般特征外,还具备流动不居、感应相通的特点。精气本身所包含的阴阳二气的矛盾运动是其产生天地万物的基本动力;精气作为产生万物的本原,给予了万物生命和欲望,并以自身的德行影响万物。总之,精气既具有道家之道精微玄妙、化生万物的特征,又具有儒家之道的德行,能够主宰天地万物。  相似文献   

14.
从哲学和医学交叉的视角,透过《周易》、《黄帝内经》探讨了中国古代生命哲学观。认为中国古代生命哲学观是在“天人合一”的宏观哲学的框架中产生的;其主要内涵包括气之化生观、阴阳生机观、五行升降气机观、生命运动观’.平衡和谐观、整体生命观等;联系现代科学看,中国古代生命哲学观的深层具有十分微妙而又宏大精深的内蕴;它在模糊性思维、取象比类、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等方面,给了现代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15.
:“世界本原”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概念 ,曾经是任何哲学家都必须回答的问题。但从现代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来看 ,世界本原问题是不科学的、过了时的问题。世界本原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的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6.
结合多学科交叉的知识,从增强民族自豪感的角度探讨了“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的设计,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从心理学的认知角度,剖析人们认为中医不科学的原因及相应的思维模式,改变学生对中医落伍和不科学的印象;二是通过比较学的方法,将中医学置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介绍,发现中国古代技术思想为世界开学技术发展提供了思路,且早期西医学也有类似气的理论存在,从侧面印证了中医学的科学性;三是结合物理学、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知识构架,进一步阐释中医学的生命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7.
从文学的终极本原、文学作品的本原和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三个方面对刘勰的文学本原理论进行了阐述。刘勰文学本原理论的突出特征是把文的起源与宇宙的起源联系在一起,认为文本原于道,圣人借文显现道。作为道之文的“经”是文存在的语言家园。  相似文献   

18.
李匡齐 《陕西教育》2003,(11):26-26
语文课堂应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回归到学生的人文自悟,回归语文课堂的生命本原。必须把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看作是语文课堂的基本任务,把听说读写思扎扎实实落到实处,实现语文课堂生命本原的回归。 1、驾驭语文课堂流程,凸现个体生命情感。  相似文献   

19.
教师应重视对脑部器官的锻炼大脑是人体的最高“司令部”,也是人体生命的重要中枢。过去曾经有理论把心脏视为人体的最重要器官,认为人体一旦心脏停止跳动,’生命也就结束了。但是,当今现代科学和实践证明,这种理论并非完全成立,因为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人的心...  相似文献   

20.
该文通过文献疏释和考证 ,说明《管子·水地》不是水本原论 .《管子·水地》中的“水土说”,则是中国最早的生命科学假说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