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一、第三篇的研究对象《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是以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作为研究对象。《资本论》第一卷中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分析,是从直接生产过程的角度研究资本本身的再生产。那里是把资本主义再生产当作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侧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通过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本质的分析,说明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为什么和怎样  相似文献   

2.
当代西方民粹主义深刻影响全球治理,表现为反精英、反建制和反移民。反精英体现出了民粹主义的阶级批判性,但实践中却被在野精英所利用而变成了他们反对执政精英进而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反建制倾向于改良资本主义制度而非推翻它;反移民将外来移民作为替罪羊,将国内阶级矛盾转嫁为族裔矛盾,展现了右翼民族民粹主义特征。本质上,当代西方民粹主义是在野精英获取民心和权力的工具,他们谋求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改良,并且以“人民”之名侵犯移民的权利。西方民粹主义兴起反映了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和民主制度的潜在危机,具有一定的正当性。但与此同时,它导致非理性主义抬头,破坏社会秩序;推动民主主义极端化,引发内部危机;与民族主义合流形成民族民粹主义,激活排外主义;推动逆全球化诱发全球治理赤字。对此,发展中国家应警惕并预防其外溢风险。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不朽巨著《资本论》从分析商品开篇,商品范畴是其宏伟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但是,作为这一逻辑起点的商品,是什么性质的商品呢,理论界对此争论颇多。现在较多的同志认为它是撇开了资本和剩余价值关系的资本主义商品,也有一些同志认为它是前资本主义简单商品。前者侧重以《资本论》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论》逻辑体系是对贫本主义经济结构的反映为根据;后者则侧重以简单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前提,《资本论》的逻辑与历史发展规律相一致为基础。这些当然都有它的一定的道理。但是,我认为可以把两方面的依据综合起来,就是说:在肯定《资本论》研究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同时,又承认简单商品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起点;在肯定《资本论》的逻辑体系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反映的同时,又承认所反映的是运动中的经济结构。如果这样看是对的,则我认为可以辩证地来认识开篇中分析的商品的性质,即:它是简单商品,但不是独立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之外的简单商品,而是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前提的简单商品,它包含着资本主义胚芽,是资产阶级社会经济细胞,它构成资本主义发生过程中的最初阶段,后来又表现为资产阶级社会表面上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嘉应学院学报》2019,(1):39-42
列宁和希法亭根据当时产业资本发展的现实,明确地界定了金融资本的概念及其内在关系的运行规律。随着经济社会的变化,金融资本的运行也发生了新的转向,传统的银行与产业融合的金融资本概念受到了挑战,需要从更高的抽象层面来界定金融资本。沿着马克思《资本论》中借贷资本理论的分析逻辑方法,透过金融资本的内在关系及其运行轨迹来看,金融资本本质上是建立在信用制度基础上的,以货币资本所有权为载体的资本权力转让与虚拟资本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主要著作《资本论》,为了深入地揭示各种经济过程和经济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运用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统一的经济分析方法。其定性分析方法,就是揭示和确定各种经济事物的特征的方法。我们知道,事物的质,是由事物矛盾的性质及其运动决定的。所以,从根本上说,《资本论》中的定性分析方法,也就是贯穿于全书的矛盾分析方法。这里,只是从几个方面,对基于矛盾分析方法之上的几种定性分析方法,概括地作些探讨。一、区分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方法《资本论》是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为中心内容的。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从各种关系中区分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将生产关系单独抽取出来,加以分析研究。《资本论》  相似文献   

6.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主要著作。人们将《资本论》称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首先,《资本论》是一部不朽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它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揭示,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许多基本原理。其次,《资本论》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列宁指出: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都应用于同一门科学。《资本论》全书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好运用。再次,《资本论》又是  相似文献   

7.
20世纪70年代,在以人的需求为特征的身体哲学思潮影响下,莱博维奇指出《资本论》具有缺失雇佣劳动的片面性。由于对资本循环和劳动者(资本作用的对象)认识的不全面,导致对资本认识的欠缺;由于把必要需要看作固定不变的因素,导致对资本整体性考察的缺陷;此外,对马克思的片面认识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理解。由此他认为,人类需要是生产关系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工人的需要优先于生产力,应当用工人需要首要性理论取代生产力首要性理论,把工人需要满足的状况视为判定资本主义劳资关系一致性的标准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动态发展状况的依据,把阶级斗争视为实现工人首要性地位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然而他对《资本论》的片面性解读不完全符合马克思的本意,其超越《资本论》的逻辑存在瑕疵。  相似文献   

8.
论马克思的科学发展观——以《资本论》研究对象为视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资本论》研究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及和它相关的生产力。生产力的源泉是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促使生产力高速发展,但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生产力发展是扭曲的。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得出,推动生产力合理发展的生产关系的内涵是公平劳动。马克思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在全体社会成员公平占有自然资源基础上实现公平劳动的生产关系作用下,促进生产力中创造财富的源泉——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科学开发及使用,实现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马克思的科学发展观对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资本论》不仅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集合,也是他的辩证法的集成成,这主要体现在《资本论》的逻辑上,马克思的辩证是贯穿于《资本论》中的一个原则,《资本论》的逻辑是马克思的辩证法在揭示和论证资本主义经济矛盾中的具体化,研究《资本论》的逻辑,不仅是学习和理解《资本论》及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需要,而且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现代社会变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资本论》不仅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巨著,也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所创立的中介哲学范畴理论,深入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建国以来,我国学术界对《资本论》中的抽象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方法,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方法都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但对中介在《资本论》方法论中的作用研究甚少。实际上中介作为方法论,是唯物辩证法中更深层次的范畴,因此我认为,在《资本论》方法论中,应该有中介学说的一席地位,必须重视中介在《资本论》方法论中的研究。中介在《资本论》中的科学涵义在哲学史上,黑格尔是使用“中介”这一术语的第一人。黑格尔认为,中介是同直接性相  相似文献   

11.
一、对我国政治经济学教材现状的分析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基本上还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部分。资本主义部分的基本理论体系无一例外是马克思的《资本论》的翻版或者是它的缩写。由于《资本论》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揭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因此,教材中的资本主义部分,特别是对自由主义竞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基本上是无懈可击的。除了个别的观点外,很少能从它的理论体系中找出破绽。在马克思之后,论述帝国主义经济特征及运行规律时,又有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  相似文献   

12.
兰洋 《教学与研究》2021,(10):47-55
马克思与斯密的关系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钥匙.在一定意义上,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资本论》的发展过程,就是马克思打破"近斯密性",进而透视古典经济学之内在矛盾的过程.在《形态》中,马克思以一种接近斯密的方式明确论述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进程,形成了他思考资本主义起源和本质的第一个理论范式.而在《哲学的贫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逐步揭示了资本的形式结构化特征,最终摆脱了斯密的"商业化"理论的窠臼.必须看到,这一过程并不是通常所理解的从一般意义上的分工逻辑向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拓展,而是在马克思理解了资本主义的特殊性质之后所生成的真实的历史视域.只有在完成这一转换后,马克思才真正洞察到资本主义经济现实的"假象化"本质和古典经济学的目的 论特征.  相似文献   

13.
《资本论》第三卷的研究对象《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从广义上说,生产关系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方面。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要分析这四个方面的情况,揭示其经济运动的规律,从而论证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必然性。但在四卷《资本论》中,每卷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每卷特定的研究对象,是全书研究对象总体中的一个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资本论》中的生产关系现象学不仅击破了资产阶级经济学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当事人的自然主义,彰显了诸经济现象得以可能的生产关系本质,而且还借助于抽象具体的辩证法,从逻辑上再现了生产关系本质借助于各种物质规定显现和发展自己的现实生命过程,澄明了经济学自然主义产生的根源。生产关系现象学科学地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视野、历史与辩证的特性。  相似文献   

15.
《资本论》是马克思社会批判思想发展的一个巅峰。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现实社会的分析是与对资本生产的批判紧密相连的,即通过对私有制社会经济生产运行过程中的基本组成元素——商品及商品生产二重性的分析,揭示出隐藏在大工业生产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背后的矛盾,进而揭示出整个私有制社会内在的、不可调和的弊病与矛盾根源。在《资本论》最后,马克思进一步论证了以私有财产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必然会在经济体系内部衍生出否定其自身的现实的经济条件,以及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必然会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在探讨这个问题以前,必须先确定,《资本论》的对象,指的不仅是叙述的对象,而且是研究的对象。因为《资本论》的整个逻辑过程,实质上是研究客观对象并在观念上全面地能动地反映这一对象的过程。那么,如何理解这一对象?对它的研究又是如何发展的呢? 一 恩格斯说过:“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因此,必须这样来理解《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很清楚,“资本论”之“资本”,就是反映这种阶级关系的生产关系。但是,资本作为一种生产关系,并不是直接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形式逻辑虽然不是世界观,但它对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却是非常必要的。 列宁说:“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这里的“逻辑”一词,主要是指资本主义发展的辩证规律或过程,即资本主义演进的逻辑。但是,辩证法并不与逻辑相矛盾。《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  相似文献   

18.
资本的逻辑既是资本主义社会运转的内在逻辑,又是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的一个基点。传统认为,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是在马克思思想成熟后开始的,即主要体现在其"成熟"作品《资本论》中。与此不同,本文认为,在早期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通过对工资、货币及异化劳动等的阐释自觉到了资本逻辑的现实运转。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资本论》中始终贯穿着二重性思想,其二重性是一个结构严密的完整图式.从劳动、商品到资本二重性的演绎,这构成了原初图式,而资本要不断生产与扩张就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空间来进行,这其中经济空间(社会流通网络系统)成为它不可或缺的场域.经济空间的生产同样具有二重性,它是劳动力与劳动资料耗费的自然性与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的社会性的统一,它构成了《资本论》中二重性的"新"图式,而马克思将劳动、商品、资本、经济空间的生产二重性都沉将到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系统二重性之中,即生产力系统(自然技术系统)与生产关系系统(社会动力系统),这就构成了二重性的完整图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资本论》中二重性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才能洞见到二重性本质——马克思通过物与物的关系来抽引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的本质就是资本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20.
现在国内外都在谈论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包括遗传工程、光导纤维、激光、新材料、新能源、海洋开发、宇航工业等在内的新技术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种机遇和挑战。在这场挑战面前,马克思《资本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否还适用?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一些看法。一《资本论》研究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这是由《资本论》的方法决定的。《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用这种方法研究社会发展,必须研究生产力的变革。因为,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生产力起决定作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