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提起记者应具备的能力,我们常常想到社会活动能力、新闻敏感能力、语言文字能力等。这些能力对一个记者来讲固然重要,但一个记者仅有这些能力还是不够的,还应同时具备多种能力,其中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就是快速反应能力。作为一名职业记者,经常要采访很多突发事件,经常要应对很多意想不到的采访困难,如果没有一定的快速反应能力,是很难胜任新闻工作的。快速反应能力,是一个职业记者必备的素质。  相似文献   

2.
李燕 《新闻窗》2005,(6):66-66
军事新闻传播是新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战时还是平时,军队新闻传媒都是我军建设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新闻敏感性是指记者发现和鉴别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与人物的能力。换言之,是采写者善于在一大堆事实中,特别是在不被人注意或人们司空见惯的事实中,能迅速准确地识别、判断出有重要价值的新闻线索或新闻事实的本领。这种能力国外新闻学称之为“新闻鼻”,就是对新闻的嗅觉,也叫“第六感”,前五感指记者天然具备的眼、耳、鼻、舌、身。  相似文献   

3.
王飞 《中国传媒科技》2012,(18):158-159
语言表达能力是新闻采访、播报、评论等其他能力得以体现的重要桥梁.多元语境要求记者型主持人须具备较高的新闻表达能力.本文试从“凸显细节、丰富新闻”、“舆论调控、引导受众”两个方面对记者型主持人的新闻表达能力做分析.  相似文献   

4.
今天的网络技术使每个人都有了发布、传播新闻的可能性。 2001年7月3日,米洛舍维奇被押往海牙监狱的那一刹那,监狱对面的一名住户在窗前用个人摄像机摄下了这个镜头,随即通过网络成像技术传播出去。虽然没有一个记者被批准进入现场,但米洛舍维奇被警察“推进狱门”的情形,全世界的网民都看到了,诸多报纸、电视也采用了这张“业余记者”的摄影照片。 现在,各类媒体都更加欢迎来自各个角落的人送来的新闻信息和新闻作品,“记者”更加社会化了。 与此同时,“资深记者”这个词渐渐出现在国内媒体上。名记者以“名”为特点,资深…  相似文献   

5.
记者都想发现新闻,有时也能碰巧“发现”,但仔细想来,碰运气的毕竟是少数,要发现新闻,还需要另外的功夫———就是你得有“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记者特有的捕捉新闻的本领,是记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能力,对客观事物新闻价值的良好判断能力,以及对报道对象迅速而准确的反映能力的集中体现。新闻界前辈称“新闻敏感是记者的新闻生命”。此断言恰如其分。试想,一个记者如果混同于一般老百姓,对客观存在的新闻线索、新闻事实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要想履行职责、完成使命自然是不可能的,当然也就当不好记者。所以,对于记者而言,新闻敏感是其自…  相似文献   

6.
新闻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脚底板下出新闻”,是说新闻是“跑”出来的,这没错;但记者仅有“跑”的功夫还远远不够。要在跑中发现新闻,捕捉住新闻,心中必须有大局。心中有大局,眼中才有新闻。否则,只能任由新闻从眼皮底下滑过,却抱怨“我那里总是没新闻”。有了大局意识,即便是“新闻贫矿”也能开采出源源不断的好新闻。记者的大局意识往往决定其发现新闻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杨荣 《采.写.编》2023,(11):40-42
为确保新闻播报信息真实性、时效性,广播记者对新闻进行筛选时,要选取敏感度更高,更具话题性的信息,与此同时,在第一时间做好记录。作为一名广播新闻记者而言,在具备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具备敏锐的嗅觉能力。文章就培养新闻记者新闻敏感性为出发点,简单阐述了新闻敏感度的含义,与此同时就如何提升广播新闻敏感度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不少媒体的驻站记者,都具有“守土意识”和“本站意识”,能够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但是,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特别是在人手紧张的军队媒体的驻站记者,还必须具备跨区报道的本领。练就这种本领,需要驻站记者具有全局的眼光与思维、需要建立联系广泛的报道骨干网络,需要具有在陌生环境中捕捉新闻素材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何志武 《新闻与写作》2004,(7):28-29,31
发现新闻是记者必须具备的最主要的基本功,也是记者之间差距最大的一项基本功。有的记者成天为找不到新闻而发愁,有的记者却每天为发现的新闻线索多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采写而发愁。他们之间的差距其实主要的还不是对突发事件等显性新闻的发现能力(显性新闻的新闻价值显露于事实的表面,一眼就可以看出),而主要体现在从大量的司空见惯的事实或现象中发现新闻的能力,这就是隐性新闻的发现能力(隐性新闻的新闻价值隐藏于事实的内部,需要借助记者的思考来判断)。司空见惯是记者遇见最多的事实或现象,也是记者发现新闻最多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企业报记者。去年我们报社在办新闻培训班时,听一位大报记者讲,“成熟的记者发现新闻就像猫闻到鱼腥味,有着天生的新闻嗅觉”。听后感到这“新闻敏感”特神秘,兴许我这辈子也不具备这种素质。我知道这“新闻敏感”是记者最重要的能力,今后我该怎么认识它和对待它?请予指教。四川刘凯接到读者刘凯的信,我们发现南京师大新闻学院苏宏元教授的《你知道什么是“新闻敏感”吗》一文很有针对性,不但清楚地界定了“新闻敏感”的心理学内涵,而且强调了新闻敏感,源于“新闻实践和职业训练”的科学认识,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正确理解,增强从事新闻工作、培养“新闻敏感”能力的信心。——编者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实践中,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很强的新闻敏感。 一名新闻从业人员新闻敏感的强弱,直接影响新闻采写的数量和质量。新闻敏感强,就能抓住让人眼睛一亮的东西,就能摸到“活鱼”,就能写出上乘的作品。从这个方面说,新闻敏感的强弱甚至会决定一位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命运。所以每个新闻从业人员,特别是年轻的记者、编辑必须增强新闻敏感,从而能够准确、快速地捕捉到新闻。  相似文献   

12.
李亚林 《新闻前哨》2002,(11):23-23
“戏路子”,原意是指京剧演员要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如旦角,主攻青衣者,也应旁及花旦、刀马;学梅派的,对程派、荀派等也应涉及。这里说的记者的“戏路子”要宽,是指他所涉及的“领域”要广:从知识来说,除其本身的专业外,还应对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1998年我曾与新加坡电视台的记者在一起探讨过有关新闻方面的话题,他说:“做为一名新闻记者必须要具备的条件是:一、物理学家;二、运动员;三、导演;四、美术家;五、有学识的人。”本人深有同感。从新闻业务来讲,既要能写作,又要能摄影,在电…  相似文献   

13.
新媒介环境下,如何守住新闻人的道德底线,做一名合格的记者?笔者认为,除政治觉悟这一根本原则外,记者还须具备四个基本素质,那就是新闻眼、新闻笔、新闻胆和新闻心。  相似文献   

14.
新闻报道中新闻敏感度指的是通过各种新闻线索,记者从海量事件中对新闻价值判断的能力,新闻敏感度是新闻工作人员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很多编辑记者由于缺乏新闻敏感度,再加上从业时间较短,所以可能会忽略很多比较有价值的新闻。本文从培养编辑记者新闻敏感度的必要性、编辑记者具备新闻敏感度的重要性以及培养编辑记者新闻敏感度的有效策略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促进编辑记者新闻敏感度的提高提供可以借鉴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徐镔 《河北广播》2004,(5):69-69,72
编辑、记者的职责是采写、报道新闻,以此振奋人的精神,鼓舞人的斗志,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经常关注的是:新闻怎么写,稿子怎么编。而对于新闻发现能力的培养却有所忽视。应该说,发现新闻是编辑、记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工作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发现新闻的能力对于编辑、记者更为重要。那么,怎样培养新闻发现能力呢?  相似文献   

16.
新闻敏感性就是指记者(通讯员)发现和鉴别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与人物的能力。这种能力国外新闻学称之为“新闻鼻”,就是对新闻的嗅觉。也叫“第六感”;前五感指记者(通讯员)天然具备的眼、耳、鼻、舌、身。  相似文献   

17.
记者的精神     
吴万里 《新闻界》2001,(4):41-41
常读报常感受到记者的一种精神,一种敬业精神。比如有些记者业务能力并非很强,但其敬业精神能使其勤能补拙,也照样采写到不少新闻,有的甚至是常易被人疏漏的新闻。比如上海新民晚报女记者邵宁已算是比较有成绩的记者,但从不小看一些不起眼的新闻。10月2日该报综合新闻版上她采写的一则小新闻:“与鸟同嬉佳节乐趣多——和平公园鸟语林侧记”,读后顿觉津津有味。别小看这么一则小新闻,它至少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假日出游的好去处,而且在上海这一“水泥丛林”世界里,她向我们指点的是一个回归自然、进入鸟语花香的好去处,多么具有诱惑…  相似文献   

18.
当代的文字记者中,有一部分记者并不具备记者应该具备的业务素质。有些记者采访能力和写作能力薄弱,不能很好地完成采编任务;有些记者观察能力较差,不能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新闻细节;有些记者自我定位不准确,不能深入到基层群众中与群众交流。这些都说明了有些记者并不具备当代文字记者应有的基本业务素质,本文意在分析怎样提高当代文字记者的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19.
项玮 《新闻记者》2006,(3):84-86
重文字轻图片,这是我国新闻界长期来的一个痼疾。不少新闻从业人员总以为文字能说明一切,照片则可有可无。2000年11月,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到上海举办摄影展览时,曾告诉笔者:“以前分配工作时,文化素养高的当文字记者,文化素养低一些的当摄影记者。”由此可见当年新闻单位完全把摄影放在次要地位。穆青首先在新华社打破这种分配“原则”,他认为,作为一名记者应同时具备文字和摄影两种能力。他自己身体力行,拿起相机,当了一名“两翼齐飞”的记者。  相似文献   

20.
阎怡男  汪曼 《今传媒》2005,(7X):40-41
观察是每一个记者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它与提问并列为新闻采访的两大主要手段。不具备细致观察的能力,特别是缺乏对事实细节的直接观察能力,不但可能与新闻失之交臂或者导致报道失实,作品成就新闻精品就更是无从谈起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