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茶     
《中国科技信息》2004,(11):40-41
中国是茶的故乡,种茶、制茶、饮茶皆起源于中国。在唐朝陆羽的《茶经》里,这样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也就是说,茶叶的始祖是神农氏。这是因为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干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顺理成章,也就是茶叶之神。  相似文献   

2.
以“金观音”茶叶为研究对象,对浸泡过程中茶水浸出成分——茶多糖、茶氨酸、茶多酚、茶黄索和茶红素的浸出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金观音”茶叶的最佳浸泡条件为温度80℃、料液比为1:25、浸泡时间4h,在此条件下,金观音茶叶中各成分的得率均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3.
中国《金融时报》2009年10月10日刊登了一篇文章《中国:没有名牌的茶叶大国》。据称,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中国茶叶品牌都难以与国外竞争者抗衡;即使在中国,联合利华立顿(Lipton)品牌的市场份额也高出仅次于它的本土竞争对手三倍之多,以至于“中国7万家茶场抵不上一个‘立顿’茶”的说法在媒体中不胫而走。更有甚者,此文还声称中国茶叶行业工业化程度远低于肯尼亚和印度等经济明显落后的国家,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售价也低于印度、  相似文献   

4.
大别山区六安瓜片名茶资源保护与开发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 ,名茶在中国茶叶发展历史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大别山区六安瓜片是中国十大历史名茶之一 ,具有优质的茶生地环境、优良的茶树品种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论文在六安瓜片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指出 :六安瓜片历史品牌流失严重 ,茶生地环境面临恶化 ,现行农村土地政策制约了瓜片产业化发展 ,瓜片扶持资金存在问题较多 ,茶基地建设和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论文提出要加快农村土地承包使用权流转 ,促进瓜片产业化发展。引入招投标机制 ,确保茶地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优质高效。以GAP制度为标准建设茶叶生产基地 ,实现六安瓜片生产与质量管理的规范化和国际化。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恢复和发展六安瓜片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自1996年至今,连续8年茶叶产量位居全国第一。2003年产茶15.02万吨,出口创汇7500万一1亿美元,名列全国第二,茶园面积205万亩,位居第三,良种数量、良种普及率、平均单产、特种茶种类与数量、出口创汇单价与茶叶营销产值均居全国第一。茶叶成为福建九大支柱产业之一。每10个福建人就有一个念“茶经”。这与福建省茶叶学会组织的学术交流、信息交流、科普宣传、科技咨询、科技服务是分不开的。福建省茶叶学会的工作在历届理事会领导与会员的共同努力下,所取得的成绩,也得到中国科协学会部、福建省科协与学会杂志社的充分肯定。从1998年起,连续荣获了全国省级“学会之星”称号。  相似文献   

6.
陈家忠 《今日科苑》2001,(12):16-22
当我们打开厚重的历史线装书,用探寻的目光去穿越时间的隧道,一部我国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便以无以伦比的文化底蕴让我们沁人心脾。  相似文献   

7.
<正>茶路人生,一个纪录接着一个纪录众所周知,中国是茶的故乡,是最早发现和栽培茶树的国度,也是世界上最早生产、加工和利用茶叶的国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算得上是中国对于人类文明的又一重大贡献。中国的文人们离不开茶。"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如果没有了茶,中国将缺失多少文采斐然的千古绝唱。中国的哲人们离不开茶。天下闻名  相似文献   

8.
《今日科苑》2008,(5):73
从事茶叶工作60多年的黄崇焘先生再次荣获“觉农勋章”。黄崇焘长期从事茶叶教育、生产、加工、贸易和研究工作,指导科技成果转化20余项,创制名优产品11个,在茶叶人才培养和软件学科研究方面成绩卓著,其茶叶著作文章累计180余万字,曾参加编写国家“八五”重点图书《中国茶叶大辞典》和农业部《茶叶初(精)制技术》等,多次被省市科协评为先进个人,获“中华茶寿星”等荣誉称号。业绩先后收入《中茶史录》、《中国专家大辞典》、《共和国专家成就博览》、《中国世纪专家传略222》、  相似文献   

9.
茶叶号称是与咖啡、可可并列的世界上三大饮料之一,虽然如今中国的年轻人不时兴喝茶了,可在历史上,茶不仅是中国的饮料之王,也是世界的饮料霸主。而且,它不仅仅是普通的饮料,历史上许多改变政治局势、推动世界发展的事件都与它有关,例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波士顿倾茶事件,就连让中国走向彻底没落的"鸦片战争",其根源也是因为中国茶叶太畅销、中英贸易失衡,导致了连锁反应。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生产茶叶最早的国家,也是目前茶叶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然而,近代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日渐下降,甚至国内市场也被一部分国际名牌挤占。本文试图从面向不同消费群体的茶叶包装这一角度寻求我国茶叶产业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一位老乞丐.走得非常累了。到了一户人家门口.他想讨碗水喝。孩子进屋去倒水.主人说:“倒杯热水吧.”看那乞丐一头花白的头发,主人于是再说:“大过年的.给他加点茶叶.”孩子便加了茶叶.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端到老乞丐的手中.  相似文献   

12.
“口罩”也是中国人的杰作王心喜当世界惊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的时候,可能很少有人知道,防病防寒的口罩,最早也是中国祖先发明的。它同样可以让我们引以自豪。早在公元1275年的元朝初叶,著名的意大利威尼斯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就看到当时中...  相似文献   

13.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首,饮茶之风遍及全球。茶树原产于我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后来沿江移至我国东南地区。茶作为饮料是中国人的一项重大发现,它的利用历史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古人类尚处于采集和渔猎时期。当时人们在采集野菜及野生植物充饥时发现了茶叶,它既能作为蔬食,还具有解渴、提神和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我国是世界上茶类最全、茶叶花色品种最丰富的国家。在漫长的茶业历史发展过程中,历代茶人创造了各种各样的茶类,随着茶叶科学的不断进步,制…  相似文献   

14.
《科学与文化》2012,(7):4-5
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连续两份关于立顿和其他知名品牌茶叶的报告,让茶叶农药残留问题成为焦点。作为绿色保健饮料,茶叶是除水之外的世界最流行饮品。如今“绿和”的这两份报告都强调这些茶叶使用农药并“检出农药残留”,这令嗜茶的中国人迷惑:茶还能喝吗?  相似文献   

15.
郑心  夏冰 《科学中国人》2023,(12):82-83
<正>中国人大多是爱茶的,即便有些人“六茶不识”,也总能在嗅到茶香、品到茶味时心生静谧。茶本起源于中国,一杯中国茶,初品“色香味”,再品“精气神”。“茶和天下”的文化、“清静和雅”的理念既被书写在卷帙浩繁的典籍中,成为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在一次次技术革新的支持中,鲜活于当下。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副教授郝志龙投身茶叶加工工艺研究十数年,正是茶韵悠长的见证者,也是继续为茶香添韵的行路人。  相似文献   

16.
农园 《华夏星火》2005,(3):20-20
来到集茶科研、茶化、旅游为一体的“峨眉山竹叶青生态茗园”,听小桥流水,赏丝竹琴声,品一壶好茶,游客流连忘返,成为乐山市茶叶产业化的一大亮点。峨眉山脚下普兴乡青春村茶农杨先玉初尝产业化甜头,15亩茶园每年给他带来5万多元的纯收入。  相似文献   

17.
杜燕  李军 《百科知识》2023,(30):17-18
<正>中国是茶的起源地,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是目前学界认定发现樟科植物叶和茶树根的地方,时间早于“神农尝百草得茶”。“茶”的正式名称最早出现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中:“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我国伴随饮茶习俗形成了独有的茶文化。茶作为一种物质载体,在对外贸易的道路上将中国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18.
《发明与创新》2005,(10):F0003-F0003
中国湖南省茶叶总公司是集茶叶种植、加工、科研、销售于一体。融产供销、贸工农一体,享有直接对外贸易经营权的国家大Ⅱ型企业。下设七个业务部门、七个直属茶厂、五家控参股企业、一个有机食品研究中心。公司以茶为主拥有优质茶园11.6万公顷,主要经营工夫红茶、红碎茶、绿茶、茉莉花茶、砖茶、乌龙茶、特种茶及各种小包装茶、袋泡茶、茶饮料等。  相似文献   

19.
蔡巧玉 《科学中国人》2009,(11):104-105
茶文化,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已经流传千年,而今,仍未被历史遗忘,反而散发出更为浓郁的幽香。随着科技的发展,优质茶叶也已经不再是稀缺资源,茶提取物制品同样成为市场上的紧俏商品。湖南农业大学的刘仲华教授,二十年如一日坚守在与茶相关的岗位上,种茶、讲茶。提取茶,用锐意进取的精神和不断进步的科技手段,把对茶的研究发挥到极致,对科研的精神作了最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20.
贾平凹其人     
自从与贾平凹结识,不时相见。 有一年,我和一位同事到西安出差,请西安几位作家吃饭。饭桌上,贾平凹拿出自带茶叶,说饭馆茶太难喝了。茶泡好,大家喝着,等菜。贾平凹手上一盒陕西名烟“猫烟”,抽出一根,烟盒就空了,他说:坏咧。没烟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