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对流程式电台的追求,是基于对现代广播的两个认识:一是广播的伴随性;二是通过对频率整体形象的打造,让听众对频率的品质和定位全面认知。  相似文献   

2.
王励红 《东南传播》2012,(2):146-148
广播频率在播形象包装以其彰显的个性特征、直接明了的立场诉求及鲜活独特的风格理念,有效地美化、激活广播节目的"传动力",使听众以最快、最佳的方式有效地识别、感知、认同,从而达到广播频率在听众心中的品牌定位,由此提升收听率。  相似文献   

3.
蒋舟 《东南传播》2012,(5):121-122
运用歌曲的形式对广播频率进行包装是一个新课题、新方向,越来越多的电台开始尝试这一形式并获得听众好评,不过对于广播频率歌曲制作的实际操作步骤、行业特点等规律却鲜有思考和总结。笔者作为经验丰富的优秀音乐人和广播人,不仅从音乐制作的专业角度来分析了广播包装歌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而且结合广播特点介绍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操作经验,相信对众多广播频率的歌曲形象包装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余京津 《中国广播》2009,(11):36-40
广播频率的导听系统可以有效引导听众收听频率节目,它将市场营销理念引入频率节目的整体编排,将节目内容与节目预告、商业广告进行有机整合,是广播电台进行节目与栏目推广、宣传频率形象与品牌的手段。建立导听系统的根本目的是实现频率收听率和广告收入的双赢。为此,广播频率需要对节目编排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5.
广播频率专业化是广播媒体在总结广播经验,探索广播未来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细分广播受众与市场,使节目更具有针对性,更好地贴近听众。我们通常意义所说的广播频率的专业化,包括广播节目内容专业化和听众群体的专业化,但无论广播怎样的专业化,都离不开听众这个群体,离不开大众的收听需求。因此,处理好广播频率专业化与大众化的关系更是广播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相对于专业化而言,广播频率的大众化是指广播节目内容整体编排不是针对某个受众群体而设置的,而是能适合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层次受众的需求,也就是受众群体的兼容性。一个合格的传媒,就要最大限度地为听众服务,广播专业化是要更好地服务听众,并不排斥大众化。  相似文献   

6.
李秀磊 《传媒》2011,(11):37-39
广播频率的专业化是指对听众市场细分,为广播听众提供专业化服务,满足广播受众个性化的收听需求。我国广播频率专业化的普及始于1986年的"珠江现象",在那之后,专业化频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今,广播电台的频率主要有综合、新闻、交通、国际、音乐、文艺、体育、生活、健康、农村、民族等专业频率,还有英语或其他语言的频率。同一区域的频率越多,人们对节目内容的要求就越"挑剔",  相似文献   

7.
城市广播电台专业化发展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广播媒体被引用较多的词汇是"专业化"。广播频率专业化是指:"广播电台根据广播市场的内在规律和广播听众的特定需求,以一个频率为单位进行内容定位划分,使节目内容和频率风格能够比较集中的满足某些特定领域广播听众的需求。①"专业化广播主要在城市中大行其  相似文献   

8.
提倡写视觉新闻,这虽然是新闻界提了多年的老话题,至今却仍有现实意义。广播新闻是写给听众听的,难道也提倡写成视觉新闻?广播的声音,听众难道能看到么?笔者认为,广播新闻虽然是写给听众听的,是诉诸听众听觉的,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换为视觉形象。广播新闻所提供的具体形象的东西越多,诉诸听觉的内容越具有立体感、画面感,它所能转化成的视觉形象就越鲜明生动,就越能打动听众。因此,广播新闻同样要写得有视觉感、立体感。笔者拟从听觉形象转换为视觉形象的物质基础、转换的具体过程和转换的必要条件等方面,对这个问题略抒浅…  相似文献   

9.
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播一年来,在千百万听众面前,树立起一个崭新的、充满活力而又亲切动听的广播形象。这种形象是听众通过对一个个主持人的了解、认识而树立的,主持人的个人形象是广播总体形象的基础。笔者根据自己主持节目的实践,对主持人的形象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正受众群细分化——媒体市场的发展趋势广播类型化就是分众的产物,交通广播的出现及快速发展是适应我国汽车加速进入家庭这一变化的必然结果。随着这几年有车群体以几何级数增长,加上新媒体的冲击,广播的居家收听听众规模不断萎缩,而车载收听听众规模迅速扩大,这使得车载收听需求多样化,面频次,可分为稳定听众和不稳定听众。按照广播频率明确的传播对象,又可分为核心听众和边缘听众。近年来,随着广播频率数量不断  相似文献   

11.
频率包装与广播品牌的树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播专业频率包装是指广播专业频率适应电子媒体发展规律和听众收听需求,根据频率特点和节目具体内容,采用鲜明个性化的形式,对频率进行整体介绍和宣传,并  相似文献   

12.
河北音乐广播开播三周年了。三年来,河北音乐广播秉持“先进、健康、流行、时尚”的理念,着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流行音乐频道”取得了丰硕成果:《心迪音乐时间》、《雕刻时光》、《音乐动力场》、《音乐加速度》等一批特色节目在听众中的影响日益广泛;赛立信媒介研究调查显示,在河北省33个主要广播频率中,河北音乐广播的收听率、市场占有率以及听众满意度均有上乘表现,树立起了良好的媒体形象;  相似文献   

13.
彭博 《中国广播》2006,(7):12-13
随着广播事业的迅猛发展,广播走向“窄播”已是大势所趋。综合台唱独角戏的时代已成为历史。一批专业频率应运而生,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听众,从而拥有了自己相对稳定的听众群,形成了广播整体的竞争力。从全国各省市广播的发展情况来看,最早出现的专业频率一般都是新闻、经济、交通,近几年,更加“窄播”的专业频率相继出现,如音乐、  相似文献   

14.
李林  李艳芬 《中国广播》2009,(11):30-32
目前,全国省级少儿广播频率普遍处于经营困难、收听率低的困境。究其原因,与少年儿童生活习惯、收听广播的兴趣喜好以及少年儿广播频率定位有很大关系。当前,少儿广播频率普遍存在节目定位年龄偏低、节目内容幼稚,播出与听众生活脱离的现象。要改变少儿广播生存现状,必须从提高听众年龄阶段、节目贴近青少年生活,内容符合当代青少年精神需求出发,为青少年办“有用广播”,做他们的知心伙伴。  相似文献   

15.
李彦 《新闻窗》2013,(3):51-51
广播文艺节目以其独特的听觉魅力和收听便携性,丰富着听众的休闲娱乐文化生活,占据着广播节目的半壁河山。然而,随着听众审美情趣的逐步提高和新的媒体的竞争,对广播文艺节目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创新文艺节目,满足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正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广播文艺节目创新的必要性1.文艺节目的地位要求必须创新广播发展到今天,已经从综合走向了专业,从广播发展到了窄播,一个综合频率向多个专业频率发展,但无论是新闻广播,还是交通、文艺、生活等广播,文艺节目都占有较大比例,  相似文献   

16.
郝锁庄  安建民 《河北广播》2005,(5):94-94,66
一位资深的广播从业者将目前广播媒体的改革创新形象地喻为以听众的需求为半径划圆。这一比喻既富想象又体现原则。广播的消费者是听众。广播媒体的一切改革和创新都毫无例外地以构成广播市场的主题——广播受众的需求为基点。把握听众的需求,无疑是掌握了通向广播市场的钥匙。  相似文献   

17.
江俐 《视听界》2012,(6):98-100
为了听广播而听广播的听众不多,在特定时间关注特定栏目的更少。听众对广播的接触方式,从一个个节目的细节式体验变成了对频率整体的把握,他们不再有耐心去等待、搜索某一个特定节目,而希望一个频率的播出内容是恒常的、稳定的,广播节目的伴随功能越来越突出。这种情况下,类型化电台应运而生并大受欢迎。  相似文献   

18.
许斌 《新闻界》2004,(1):54-54
广播是靠声音符号传播,是一种线性传播,其转瞬即逝和不可逆性是广播的致命弱点,这直接影响了广播新闻的收听效果。如何克服这些弱点,增强广播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重视和挖掘广播新闻的“视觉效果”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办法。即运用广播的表现手法,通过听觉形象的“展现”,尽可能地激发听众的想象和联想,使声音符号立体的,形象的传递给听众,让听众得到的声音信息是“可感知”的,也就是让听众获得通常听说的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视觉”感受。  相似文献   

19.
1986年,随着国内第一家经济广播电台——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的开播,广播频率专业化的序幕由此拉开。广播频率专业化满足了广播听众多元化的需求,增加了广播的活力,提升了广播媒体的竞争力。那么,在广播频率专业化的情况下,节目主持人该怎样进行角色定位呢?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谈个人的看法。一、节目主持人"专业化"是频率专业化对主持人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刘旭 《记者摇篮》2009,(7):118-118
目前,普遍意义上的广播频率专业化是指广播电台根据广播市场的内在规律和广播听众的特定需求,以某一个频率相对固定播出内容定位划分,比较集中地满足某些层面的听众需求。广播的终端产品是节日,而节目的组织者和生产者大多是主持人,所以频率专业化趋势下就要求主持人除了具备政治素质、文化素质等基本的素质外,还应在节目定位、语言风格、节目内容、经营意识等方面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