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华裔作家丽萨·康创作的《离岸人》是由三重叙述分层组成的嵌套型叙事结构,故事外叙述层的异故事叙述者以外聚焦视角设置叙述框架,故事内叙述层的全知叙述者以零聚焦视角展现主人公的生活境遇,元故事叙述层的第一人称叙述者以内聚焦视角展现主人公面临的伦理困境与无奈之下作出的伦理选择。小说中的叙述跨层由叙述者或人物跨越自身所处叙述层并入侵其他叙述层产生,叙述者与人物的抗衡与牵制产生了一系列跨层冲突,不但导致文本解读的多重可能性,而且投射了现实世界中的移民政策、身份错位与文化冲突等族裔问题,引发社会深思。  相似文献   

2.
叙述者的叙事态度影响着一部小说里故事的稳定性,也同时决定了小说结构形式与内容意义连接关系。本文即着眼于废名小说《桥》的叙述者,从叙述角度,叙述节奏和叙述频率来详细确认小说中叙述者的叙事姿态。  相似文献   

3.
将《红楼梦》与其它古典小说相比,《红楼梦》显示出了极大的叙事智慧及独特的叙事魅力。本文围绕作者如何与叙述者分离,如何巧妙运用全知视角、限知视角等多重叙述视角叙事这几个方面,从叙事学角度分析了《红楼梦》对中国古典小说叙述者及叙述视角的开拓创新。作者对叙述者及叙述视角进行了一系列的巧妙安排,小说叙述者的扑朔迷离,叙述视角的灵活转换,千变万化,使作品呈现出极其广阔的叙述空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就是凭借其开创性的叙事手法提高了其叙事品位,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4.
小说是叙事的艺术。叙述方式是小说艺术世界的现实组织者。完整的叙事分析,包括作者、叙述者、人物读者、及其相互关系的内容。限于篇幅,本文仅就几个基本范畴略加阐述。作者和叙述者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小说或故事直接看成是由作者来叙述的,或者是,把叙述者简单地等同于小说中的某一个人物形象。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典小说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从内容到形式都在不断变化。小说的艺术表现经验也随着艺术实践的推移,得到了不断的积累和丰富。从“残丛小语”到唐代传奇,从传奇而话本,从讲史话本发展到长篇章回小说。至于艺术技巧上小的演变,更是不胜枚举。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故事与人物并重。许多古典小说都很注意情节的迂回曲折,起伏跌宕。即使写一些不吃紧的小事也曲曲折折。而故事与人物的关系又不是并列的。人物是主,故事从人物性格里孳生出来,是服从于人物性格的。二是叙述与描写的完美结合。可以这样说,话本中的叙述和描写已达到了比较完美的融合。至于明清时期的长篇小说,有了更多更细腻的描写。如果说外国小说常常是叙述融化于描写当中,那我国古典小说则常常是描写融化于叙述之中。但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生动具体的描写  相似文献   

6.
在对现代叙述学理论还相当隔膜的时候,人们习惯于想当然地把小说的叙述者和作者等同起来。例如,把《一件小事》、《故乡》、《祝福》等小说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我”视为作者鲁迅本人。即便面对那些叙述者明显不象作者的小说,如以一个无知且没有同情心的酒店小伙计为叙述者的《孔乙己》等,也不会去寻根究底,至多视其为小说家玩弄的一个无足轻重的花招。但是,现代叙述学认为,叙述主体(作者)尽管指导着叙述者,但二者又是分离的。叙述主体最终归属于实际的现实世界,而叙述者却属于虚构的文本世界。应该说,叙述者存在于一切叙事作品中,他是一个…  相似文献   

7.
王敏 《学语文》2003,(6):55-55
故事人人爱听 ,可故事从哪里讲起才能取得预期的最好的艺术效果呢?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通过他的创作和理论提出叙述的视角问题 ,引起了文学界的普遍关注。叙述视角的分类有很多种 ,鲁迅小说中有诸多尝试 ,这里介绍常见的四种 :一、完全不受限制的叙述———全知视角这是传统小说里运用最多的一种 ,并且成为第三人称叙述者的专利。中国古典小说是继承唐宋以来广泛流行的说唱文艺而逐渐发展而来的 ,因此 ,在早期的小说里 ,作家往往是固定使用说书人的身份的叙述者 ,以一双无所不在的“上帝”的眼睛 ,洞悉小说中的一切 ,从而展开广阔的生活画…  相似文献   

8.
先锋小说的叙述者集中地体现了先锋小说带来的叙事革命。先锋小说大量地使用第一人称叙述 ,这使叙述者由于介入作品成为其中的人物而容易逃避许多传统的叙述者的功能。先锋小说的主题经常是人生的重大话题 ,而叙述者则是刚成年的青年 ,这使得叙述者力不从心并且使叙述变得不可靠。在这一点上先锋小说和主流五四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很不相同。正是借助这种手法 ,先锋小说将读者的注意力从故事引向叙述者 ,并且深刻地触动了中国当代小说作者关于叙述的观念  相似文献   

9.
"叙述者"是叙事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叙述者既不同于真实作者和隐含作者,也不同于故事中的人物。国外叙事学家热奈特区分了第一人称叙述中的叙述者与人物,并定义了小说叙事的叙述层;巴尔对小说叙事的叙述者、聚焦者、行为者进行了文本分析;国内学者基本上沿用了国外叙事学家们的理论和认识。实际上,叙述层的发现对于叙述者与人物的区分非常有用——同一个叙述层里,故事中的人物与叙述者不能混同。  相似文献   

10.
处于“马原后”的苏童,是在一种“平静如水”的状态中创作他的小说的。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平静,才使得他那些属于“情感返乡”式的小说,在叙述、语言、时空结构方面都卓然独异于其他后新潮小说。苏童小说的叙述者可分为隔离叙述和切入叙述者。作为隔离叙述者,他必须时刻关注故事本身的发展以及活动于其中的人物的运行态势,而逃离于故事之外的地位又使他能够对故事作某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我弥留之际》的交替叙述视角。本书的多层次叙述视角包含三类叙述者:核心叙述者,家庭叙述者以及外围叙述者。正是通过这种多角度叙述结构,读者有机会深入到角色内心世界,体察叙述者之间的呼应和对立、叙述内容的现实和虚幻,从而理解福克纳小说的现代派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小说的核心是“讲故事”。小说与故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故事可以定义为“事件”。这个事件,既可以是发生过的旧事或成例,也可以是现实在心理镜面上折射的幻影。中国小说的发展史就是一条如何讲故事的历史。这个过程经过了三个阶段:简单故事;复杂故事;美的故事。美的故事即以表现生活为指归,讲求叙事策略,重视本的自足性的现代小说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得到积极地呼应。但是。一些小说理论家过分强调形式的新奇,放弃“讲故事”这个小说区别于其他学题材的根本动机,忽视民族长久以来形成的欣赏习惯,从而正在逐渐地失去读和作家的双重关注。  相似文献   

13.
郭竞芳 《天中学刊》2010,25(3):85-88
小说家在叙述故事时,往往借助叙述者的视角来叙事,以这个角色的视角来讲述他的故事,表现或再现自己心目中的现实世界.鲁迅小说的反讽美、对比美、距离美,是现代小说的又一个标志,从而在形式层面上标志着文学范式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4.
所有的叙事作品都有一个叙述者,他是一个叙述行为的直接进行者。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艺术样式,这种叙述行为体现于小说中便成为通过对一定叙述话语的操作与铺展.最终创造了一个叙事文本。我们便是依赖于这位叙述者的叙述而接触到这个故事。“叙述者是我们在同叙事作品的文本相照面时所最先接触到的”。由此可见在叙事文本中叙述者所处地位的非一般性。本文正是抓往小说叙述者这一西方叙述学意义上的叙述关键点之一来对鲁迅小说《狂人日记》进行某种形式分析,试图发现其中独特的叙述艺术。这也可看成是全新解读《狂人日记》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5.
反讽:现代小说一种特殊的叙事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小说区别于古代小说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叙事方式的改变。其中,反讽叙事,就是一个特殊的例子。在反讽叙事文本中,作者运用设置超叙述层、启用不可信叙述者、以及隐含作者与叙述者演双簧等表现手法,使故事表层叙述与深层内涵构成强烈的反讽,有效地扩张了文本的意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张力。这是一般叙事方式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入话手法是古今中外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普遍使用的叙事策略。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是“入话”,在外国古典小说中是“故事套故事”。中国现代文学中,从精英文学到通俗文学都使用了入话的手法,催动了中国现代小说叙事技巧的革新。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中的“元叙事”,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传统小说的入话手法。  相似文献   

17.
在对现代叙述学理论还相当隔膜的时候,人们习惯于想当然地把小说的叙述者和作者等同起来。例如,把《一件小事》、《故乡》、《祝福》等小说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我”视为作者鲁迅本人。即便面对那些叙述者明显不象作者的小说,如以一个无知且没有同情心的酒店小伙计为叙述者的《孔乙己》等,也不会去寻根究底,至多视其为小说家玩弄的一个无足轻重的花招。但是,现代叙述学认为,  相似文献   

18.
陈平原在论述五四小说叙事角度的转变时指出:“五四作家使用限制视角,把中国古典小说中游离于人物之外的‘后人评曰’与‘异史氏曰’化掉,另外借第一人称叙事者的自我解剖、视角的转换以及作家与叙述者有意的间离等手段,表达作家的理性思索。”持此论断审视20世纪中国现代乡土文学,不难发现,叙述视角在塑造现代农民形象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叙事艺术的形成与变化最终表现为农民形象的塑造上。  相似文献   

19.
短篇小说《阿拉比》是乔伊斯《都柏林人》小说集中的第三部小说,独特的叙述策略是小说的一个鲜明特征.小说由全知叙述者、第一人称复数叙述者以及拥有两种眼光的第一人称叙述者共同叙述了一个小男孩在经历理想幻灭之后精神顿悟的故事.小说的矛盾聚焦于当时的社会氛围和男孩心理之间的对比以及男孩内心世界的冲突.此外叙述时间上的时序和时距的处理也恰到好处地营造了故事的矛盾.小说在这种独特的叙述策略下,在对立和冲突中凸显了主题——社会中无处不在的瘫痪状态.  相似文献   

20.
康巴乡土小说的叙事呈现出多样中的统一.从叙述者与人物的关系来看,康巴乡土小说的叙述者与人物处于同一平面,以真正的平等姿态,感知大地;从叙述视角来看,康巴乡土小说表现出对内聚集的偏好;从叙述者本身来看,康巴乡土小说出现了大量的干预叙述者;从叙事节奏来看,延缓与停顿不时出现.这样的叙事美学,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