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7 毫秒
1.
汪曾祺其人其文,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都是一个"异秉".第一是他生世、性格的"异秉",和"水"的关系密切;第二是他小说观念的"异秉","小说是回忆";第三是他把语言推到极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他的"高邮故事"集中体现了他小说的"异秉",寄托其"与众不同"的美学情感和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2.
日本文豪谷崎润一郎继承和发展了日本的唯美主义文学,坚持"艺术至上"的审美标准,毕生追求"异国情调",创作了大量的以中国为舞台的"中国趣味"式小说。谷崎润一郎曾先后两次到中国,1918年第一次中国旅行尽享了美食美景,刺激了谷崎润一郎创作"中国趣味"小说的欲望;1926年再访中国时不再简单流连于山水,而是与当时新兴知识分子广泛交流,深入了解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回国后谷崎润一郎通过游记作品表达了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失望,"中国趣味"式小说逐渐消失,进而重拾日本传统审美情趣。再访中国成为谷崎润一郎创作回归传统的桥梁。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先生于1901年翻译了日本立花铣三郎编著的《教育学》,这是引进中国的第一本全文翻译的《教育学》。他于1905年编著了一本《教育学》,这是国人编著的第一本《教育学》。这两个“第一”,王国维也足以名垂中国教育学史册了。我们把他翻译立花铣三郎的一本与他自己编著的一本,合辑在一起。以后者为正文,以前者为附文。  相似文献   

4.
《罪与罚》中,几乎每一个看似纷繁的章节都非常重要,小说中的“对话”是最大的特色。尤其以第一章的心灵对话最为典型。这里选自第一章第四节,即从“母亲的信让他痛苦到极点”到“他突然打了个哆嗦……两眼一阵发黑。”这个片段总的来说是写小说主人公拉斯克里尼科夫阅读了他母亲的来信之后的心理状态,是一系列的心灵对话。  相似文献   

5.
正在日前上海大学为欢度五四青年节并庆祝文学院建院四十周年举办的"文学传雅韵,馨香四十年:五四文学之夜"活动中,周大新以《小说与世道人心》为题,给创意写作学科的硕士生、博士生做了一场精彩的讲座和交流。在回忆自己的创作之路时,周大新说他真正开始文学创作,是1976年,那时他写了三年,才在《济南日报》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前方来信》。对于小说阅读,周大新认为好的小说是一种药,可以  相似文献   

6.
<正>《礼拜二午睡时刻》这篇小说有一个细节非常耐人寻味,小说中被认为是小偷而被打死的男孩在母亲过来祭奠他之前,没有谁知道他的名字,母亲和他的妹妹从远方而来,其实是为了给他一个名字——"卡洛斯·森特诺"。而贯穿小说始终的"母亲"则可以说既有名字又没有名字,其实,这两个名字是这篇小说的钥匙,读懂了他们的名字,可以说才真正读懂了这篇小说。  相似文献   

7.
张资平曾是20世纪30年代红极一时的作家,是创造社的发起人并是一名得力干将,但后期文学作品的媚俗以及擅长写三角或多角的恋爱关系,被鲁迅先生提炼为一个"△",这似乎成了张资平全部成就的概括,似乎长期以来丧失了他在文学史上的话语权,但是他被郭沫若称为"真正会写小说者",他创作了新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冲击期化石》。同时张资平早年留学日本,深受日本自然主义(私小说)的洗礼,在其五四时期创作的作品中,如《木马》堪称身边小说的典范,本文试图从这篇小说中解读日本私小说对张资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三四郎》作为夏目漱石的“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序曲,被喻为漱石文学中最出色的青春小说。小说描写了主人公三四郎从一个乡下毕业的高中生成长为一名东京大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他的心路历程。作品通俗易懂,充满知识性与趣味性,从更深层次展开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对人生真义等的探求。文中的主人公三四郎始终处于一种躁动的苦闷中,有一股力量在推动着他在三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之间彷徨,他充满了迷惑与茫然,这也代表了明治维新以后年轻知识分子的困惑,揭示了当时社会知识分子的生存窘境。小说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但却扣人心弦,处处透露着一股平凡朴素之美。  相似文献   

9.
牧口常三郎是日本著名的教育家、地理学家,日本创价教育学的代表人.1893年师范毕业后,他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教学生涯,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10.
张方丽 《文教资料》2010,(32):15-16
《不一不仔》是美籍日裔作家约翰·冈田出版的唯一一部小说,主要描述了第二代日裔美国人Ichiro在二战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探寻自己文化身份的过程。小说中的母亲形象代表着日本文化身份.而在美国出生长大的Ichiro倾向于选择美国文化身份。因此两者爆发了巨大的冲突。这个过程实际正是对拉康提出的“镜像阶段”的映射。在这场自我与他者的斗争中,母亲最后选择了自杀,他者覆灭:Ichiro最终选择了忠实于自己内心情感的美国文化身份,在分裂中找到了自我。  相似文献   

11.
“文学是属于真实的领域。”高尔基1904年在一封信中如是说。1906年初,革命已经有转向低潮的趋势。这时高尔基受党的委托去国外募集资金。1906年夏,他在美国开始写《母亲》。高尔基自己说:“由于手头有材料,纯粹是凭记忆写的。”小说第一部于9月在美国完成,第二部于1906年底在意大利完稿。这部在国外写成的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作品的创作,充分体现了高尔基对真实的执著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正>《秋天的怀念》和《第一次抱母亲》是两篇从不同角度写母亲的文章。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对这两篇文章的解读独具匠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母亲情结,而且领略了其课堂教学的独特艺术魅力。一、精彩朗读,奏响课堂动人的旋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张田若先生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在于老师的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一直是重头戏,琅琅书声是语文课堂最动人的旋律。  相似文献   

13.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刘庆邦是写小说的,长中短篇都写,尤以短篇见长,具有"短篇小说之王"之称。他自己不愿意领此称号,那是他的谦虚,也是他奋斗永无止境的一种诠释。刘庆邦的小说主要是以写煤矿和农村为主的,矿工和农民都是社会最底层的角色,也  相似文献   

14.
《故乡》最早发表于1921年5月的《新青年》上,1923年鲁迅将它收在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中,并且在小说集的前面写了一篇序言。在序言中,他说自己做小说是“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里说:“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从这些文字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他写小  相似文献   

15.
凤凰票     
正在我国作家中,喜爱藏书票的不乏其人,如鲁迅、郁达夫、施蛰存、唐弢等。上图这枚中国最早的文学人藏书票,是由上世纪30年代时居上海的著名作家叶灵凤亲手绘稿刻印的。他思想进步,和郁达夫积极推介西方文化包括藏书票,甚至去信日本向研究藏书票的权威斋藤昌三寻求帮助,并亲手制作了这牧"灵凤藏书"票,印出后,他寄赠书票给日本友人太田临一郎,在致函中称:"中华关于藏书票趣味,当在幼稚时期,小生的一枚,尚为第一张也。"这枚藏书票被世  相似文献   

16.
日本作家内海隆一郎的《钮扣》是一篇特色鲜明的小小说:小说的主人翁在文章中自始至终都没有正面出场。作者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引发读者想象,却生动鲜明地塑造了一个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被抛弃的日本女人形象。这主要得益于取材和构思的巧妙。小说取材细巧,构思精妙。一、抓住钮扣写。因为钮扣是这个日本女人生活和命运的见证,小说不直接描写老女人的生活,只把老女人一生的故事都浓缩在四颗闪光的钮扣之中,作者围绕钮扣行文,角度巧妙,从容不迫,文字  相似文献   

17.
冯攀 《文教资料》2008,(28):220-222
文学界关于日本当代畅销作家渡边淳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男女小说"上,而忽略了他纯粹的医学小说的价值.渡边淳一作品中的死亡意识更明显地是通过他的医学小说<无影灯>表现出来的,活的时间长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的形式.他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死亡意识,是由他本人的医生经历,日本的文学传统和日本民族独特的生死观三方面来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正在3月5日全国"两会"现场,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的审议过程中,聊到了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更透露曾与原著小说作者路遥很熟,还同住一个窑洞。很多领导人都喜欢和作家交朋友,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1.毛泽东与张恨水谈了两个多小时"如何书写爱情"张恨水以写小说驰名,作品数量多得惊人,拥有的读者群也相当广。鲁迅的母亲就是他的忠实读者。但很少有人知道,毛泽东也读他的小说。  相似文献   

19.
最近,我国首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接受央视记者采访,谈及自己的创作经历时,说到自己第一次"成功作文"是在小学三年级,老师布置写一个运动会的作文,"其他同学都写了运动会的许多场面",而他"只写了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场篮球赛",受到老师的表扬——认为他写得生动,很有戏剧味道。由此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莫言的获奖与他这"戏剧味道"有很大关系。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20.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含辛茹苦,养育孩子长大成人,每一位小学生心中,都对父母怀有敬爱之情。遗憾的是,由于亲子关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却阻碍了亲情的发展。有关调查表明,在"最尊敬的人"一栏中,日本学生列前三位的是父亲、母亲、坂本龙马(日本著名历史人物);美国学生列前三位的为父亲、迈克尔·乔丹、母亲;而中国学生却将父亲列于第十位,母亲列于第十一位。问题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从如何对待自己父母的问题上,我们的学生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