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新课程理念己深入人心,新的教学行为、方式、手段不断涌现,音乐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纵观不少“公开课”、“展示课”、“优质课”、“研讨课”,音乐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目不暇接。但静下心来,认真思索便发现,在貌似丰富多彩的美丽外表下,许多音乐课堂上充斥着越来越多的非音乐活动,偏离音乐。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新课程理念已深入人心,新的教学行为、方式、手段不断涌现,音乐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纵观不少“公开课”“展示课”“优质课”“研讨课”,音乐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目不暇接。但静下心来,认真思索,便发现,在貌似丰富多彩的美丽外表下,许多音乐课堂上充斥着越来越多的非音乐活动,偏离音乐,使得我们有必要回头审视,音乐课堂中“音乐”在哪里?学生学到“音乐”了吗?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更好地促进教改,每个学期每个地区几乎都举行诸如“公开课”“观摩课”“优质课”等教学教研活动。这是由来已久的一种检查评比、促进教师业务水平提高的教研手段,但在这种教学教研活动的背后却隐藏着种种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公开课切合实际吗?它能真正起到示范和学习的作用吗?当某一学校承担县级或市级的公开课时,学校领导早早就开始物色合适的教师。谁有讲公开课的实践经验,谁的基本功扎实,谁的嗓音较动听,谁的举止能登大雅之堂……作为一次展示本校教学实力的难得机会,关系到学校荣誉的大事,这不得不使…  相似文献   

4.
“公开课”的最初出现,是作为一项教学教研活动,用以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最佳方法策略、推广教学经验。然而,由于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职能,“公开课”的功利作用被强力扩张,“公开课”也逐渐演化成“表演课”、“形象课”,甚至还出现了“公开课”作假的现象。但是,对“公开课”的评论多以“公开课”的实效作用为焦点,“公开课”的德育意义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鉴于“公开课”具有的导向性、示范性和推广性等特质,笔认为对其作德育价值层面的思考更为重要和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5.
李霞 《河北教育》2010,(12):28-29
小杨老师由于教学业绩突出。在全市评比中上了一节语文公开课。可等公开课展示活动结束之后,她却说自己一点成功感也没有,反而厌恶起公开课了。小杨说自己没有成功感并非公开课上的失败,而是觉得自己在展示活动中始终像一个木偶、傀儡.因为在前期的准备过程中,学校业务领导、市教研室的教研员一次次地听课、评课.自己结合本班学生实情设计的教学环节一次次地被否定,原先设计的教学方案彻底被颠覆了。整个教学过程技术性的东西嵌入的过多,师生内心的直面交流反而越来越少。热热闹闹课堂的背后.却是师生心灵的空虚!这次公开课之后.小杨老师说:“今后没有特殊必要.不会再上公开课了,实在是太没意思了。”  相似文献   

6.
吕赞 《小学语文》2011,(4):59-59
近日,笔者跟一位读师范时的同学进行了一次交流,她跟笔者谈起了自己最近上公开课的感受。上学期,由于教学业绩突出,她被推举在全市展示一节语文公开课。公开课展示活动结束后,出乎人们的意料,她觉得自己一点儿成就感也没有,反而厌恶公开课了。笔者的这位同学说,自己没有成就感并不是说所上的公开课效果不好,而是觉得自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始终像一个木偶、傀儡。原来,为了确保公开课的展示效果,也为了展示出本地区较高的语文教学水平,在公开课展示前期,笔者同学任教单位所在地区教研室的相关教研人员邀请了该地区的一些小语教学能手,组成了一个智囊团,同其一道进行了多次磨课。  相似文献   

7.
"音乐公开课"是用来交流教学经验、传递教育信息的一种教研活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公开课仍然是音乐教师之间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公开课可以正确评估教师本身的音乐素质,推动音乐教师的进步和音乐教育的发展,受到了我们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共同喜爱和关心。  相似文献   

8.
我看公开课     
李海琼 《广西教育》2007,(10A):26-26
公开课,作为一种常规的教研活动,对于教师交流教学经验,推广优秀教学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水平,应该是非常有益的。但现实的许多公开课,却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于不顾,片面追求华而不实的热闹气氛和所谓新颖的教学形式,实际上演变成了精致的“完美课”、作秀的“表演课”和泛化的“媒体课”。  相似文献   

9.
公开课是学校每学期必不可少的一项教学常规活动。如何公开、公正、公平地进行评课活动是摆在我们每个教师面前的一个相当现实的问题。笔者认为,评课最好做到“三要”与“三不要”。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对“公开课”的微词听了不少,主要集中为“作秀”二字。在“作秀”的公开课上,老师往往没有真心实意地将学生放在眼里,也没有将对学生的关注真正落实在教学行为中,而是挂在嘴上,停留在形式上,教师真正最关注的似乎不是学生。但若是因此就将“公开课”全盘否定,那也似乎走极端了。然而,我们至少可以从老师们的微词中看出,公开课与家常课有着较远的距离。如何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是当前许多英语教师心中的一个期待。近日,笔者有幸参加由江苏省天一中学举办、主题为“聚焦课堂——普通高中教学改革”的大型研讨活动,  相似文献   

11.
公开课是老师们再熟悉不过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但是很奇怪,我们似乎又很少看见真正从教学研究这个角度来讨论公开课的文章。相反,我们看见的关于公开课的讨论,大都是从“一般教学活动”出发,从“一般教学活动”的要求和标准来看待这些公开课,来评价这些公开课。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指责公开课“作秀”,而理由呢,则几乎众口一词:平时我们是这样上课的吗?回答当然是不是,那么结论也很直接、简单;这是演戏,是表演,不是上课,是假的,从而否定了这些公开课的价值和意义。甚至有的老师还提出,不要再搞公开课了,因为它们没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为了使青年教师对教学常规及教学原理产生深刻的理解,以实现教学方法与教学能力的快速提升,区教育局教研室经常组织一些骨干教师在全区展开研讨、观摩、展示等公开课活动。而此类公开课一般情况下所开展的教学活动都不在自己学校自己班级进行,而是以“借班上课”的形式进行。借班上课的老师对所授课对象的信息基本不知,  相似文献   

13.
音乐新课程改革进行到今天,作为中学的音乐教师,看到了很多以体现“关注音乐,以音乐为本”的优质公开课。而笔者认为公开课是相胪常态课”而言的,只是一个教学“特例”。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常态音乐课,要明确它的主体是谁?其本质都是体现授课教师对先进教学观念的课堂贯彻,如何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的情感之美,用什么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等。  相似文献   

14.
曾有幸参加过一次音乐新课程改革的教研活动,在一节音乐公开课上,执教老师正在教学歌曲《快乐的小骑兵》。这位老师设计的活动真可谓花样繁多:从小火车旅游出发到内蒙古的游戏,到摹仿“呜……咯嚓、咯嚓”的小火车声比赛,一会儿拉着学生在教室里“东奔西跑”,一会儿让学生学骑马,一会儿又要求学生手舞足蹈、敲敲打打。这其中,对教师所讲解的核心教学内容,学生根本没听清。一堂课下来,学生们撒欢儿撒得倒很开心,但会唱的学生寥寥无几,至于说艺术陶冶、审美情趣培养等非认知目标的达成,我看也谈不上。  相似文献   

15.
陆梅 《教学与管理》2001,(11):74-74
近几年来,在广大中小学盛行“说课”这种学科教研活动,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好课题。体育“说课”就是教师在上课之前,把自己的备课过程、构思和教学设计向同事或领导所作的介绍。它比实际上课更节省时间。更能代表一个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和教育理论水平。但是,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在“说课”活动中,把“说课”当作是“背课”,或把它当成是一堂理论公开课。因此,笔者对“说课”这一新颖的教研活动形式作了如下探讨,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6.
黄琼 《幼儿教育》2002,(9):28-28
“徐老师的妙计”所叙之事,在公开教研活动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下面我想从这一事件所提供的一些关键词——“公开课”“活动效果”“小捣蛋”,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幼教同行们一起进行“现场”的教学研究。一、“公开课”——如何理解教研活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公开课本来是为促进课程的有效实践,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而对教学规律、教学方法进行实验研究的课型演示活动,正如自然科学研究必然进行实验一样,属于教育科研的范畴。可近来,人们往往对公开课活动冠以“秀”字,称之为“做秀”,对那些善于经营公开课并因之而声名鹊起的人,谓之“公开课秀”,这就不能不考虑到当前的公开课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已偏离本真而趋之变味了。  相似文献   

18.
12月10日,在我校举行了一次市中学音乐教研活动,笔者的一节音乐公开课引起了大家热烈的讨论,也产生了许多分歧。这是一节交响乐欣赏和表演课,内容是海顿第九十四交响乐第二乐章“惊愕”。教学的设计意图一方面是使学生感知“力度”在塑造音乐形象的作用,同时使学生不仅仅只是用聆听的方式欣赏这首乐曲,而是要求学生结合演唱、演奏与合作表演深入地感知乐曲。  相似文献   

19.
李霞 《现代教学》2010,(11):54-54
最近,跟年轻的杨老师交流,她跟笔者谈起了最近上公开课的感受:上学期,杨老师由于教学业绩突出,在全市展示了一节语文公开课。可等公开课展示活动结束之后,她却说自己一点成功感也没有,反而厌恶起公开课了。杨老师说自己没有成功感并非公开课上得失败,而是觉得自己在整个展示活动中始终像一个木偶。因为在前期的准备过程中,学校业务领导、市教研室的教研员一次次地听课、评课,自己结合本班学生实情设计的教学环节一次次地被否定,原先设计的教学方案彻底被颠覆了。  相似文献   

20.
蔡爱兵 《学子》2012,(3):23-24
参加过一次次的数学研讨活动,总是听到不少教师这样议论:“这节课好是好,可是平常学不上,平常哪有这么多时间来准备这样一节课呀”。“公开课”作为目前教研活动的“重头戏”,对教师的正常教学行为起着示范、研讨、交流等作用。无论对上课者,还是听课者,在其专业成长方面,都是一次重要的精神“洗礼”,它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从而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