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边城》是沈从文 "湘西小说"的代表作品.她是一曲悠扬感伤的牧歌,更是一首清新优美的颂歌.作品的字里行间,深深贯注了作家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礼赞,特别是他对人性美所做出的淋漓尽致的艺术建构.在小说中,人人都是真善美的化身,而翠翠正是其中最动人心魄的人物形象.那善良重义的老船公,那慷慨大方的船总顺顺,那正直而勇敢的年轻兄弟,也都是那么血肉丰满,灵动感人.作家试图通过秀丽的自然景色,淳朴的乡风民俗,醇厚的人性旨趣,真挚的人情关怀,来表现他所主张的健康而优美、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相似文献   

2.
《边城》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物研究学家、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通过对特殊历史时期湘西人民生活的平淡而又朴实的描写,让读者跟随作者走的表述走进"边城"湘西的独特自然风景和民族文化之中。翠绿的湘西河水、质朴的吊脚楼以及连绵的青山与一位老人、一个小女孩和一条狗就是一幅生动的湘西民俗画。小说自始至终对于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描写都渗透着一种淡淡的忧伤,通过社会的变革推动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时代变革、人情转换都充斥着整个湘西边城,各种冲突叠加五味杂陈,更让人回味。  相似文献   

3.
《边城》是沈从文牧歌式小说的代表,自1934年出版以来,先后被译为多种语言,迄今已有四个英译本。国内外学者对《边城》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对其译本的系统研究并不多,而从中国翻译理论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则更少。文章从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论视角入手,对照原作,对比分析了《边城》的金隄译本、戴乃迭译本以及金介甫译本在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处理。研究结果表明:戴乃迭译本保持原作的精神姿致,入于"化"之境界。  相似文献   

4.
王昌龄《出塞》诗中的"龙城"与南北朝诗人笔下的"龙城"和其他唐人诗中的"龙城"一样,只是用典,借指边关边城,既非实指匈奴龙城,亦非实指前燕龙城,更不是卢龙之误。"卢龙"一辞在唐诗中先是虚实并用,后来逐渐由今典演化为故典,与"龙城"一样是借指边关边城。  相似文献   

5.
《边城》是一部唯美主义的经典作品,读者都希望《边城》以大团圆收笔,但读到最后却看到了一个哀伤悲痛的结局。沈从文先生以满腔热情写下这篇作品,而它后面隐伏着的是作家人生旅途中所体验到的人生哀乐。在作家描绘的"湘西人性美"的后面,也蕴藏着作家对于人生、生命和民族的空间及时间的深深思索,表达了作家要求重塑民族形象、重造民族道德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的《边城》完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其重要作品之一,作品描述的是湘西故土一个美丽边远的小城茶峒的社会人生风貌,将自然之美融合人性之美,表现了沈从文对故乡的眷恋和怀念,同时也隐隐流露出对故乡原始性和封建性的批判和梦想失落的悲剧感。本文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分析小说中耐人寻味的风土人情和淳朴人性,一方面重点剖析湘西故土落后的宗法关系对人性的束缚和造成爱情悲剧的根源,从而揭示《边城》永恒艺术魅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归纳法,基于我国传统文化精神,阐述我国大众体育的五个"自然"特征:自然养生、自然环境、自然消费、自然组织、自然承传。自然养生所依赖的是一种积极健康的体育保健养生观念,自然环境所强化的"天人合一"环境意识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自然消费所表现的黜奢崇检消费理念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自然组织搭建了人与人和谐沟通的社会平台,自然承传方式则以成本低廉、贴近生活而且便捷成为大众体育的传播和普及的重要通道。以期从民族传统文化特征的视角为我国大众体育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一方面怀恋和赞美故乡那"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一方面又揭示了由于政治、经济、战争等外部因素的挤压造成的对正常人性的摧残, 嘲讽了被都市上等人异化和扭曲的人性,从而表现了作者对那种向善的道德、对理想的生命形式的呼唤和追求.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边城》,以他那"乡下人"独特的情怀,独特的审美观照,以翠翠和傩送爱情的演变为主线,向人们展示了一种重义而不重利的人生形式;而美好社会和人生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使整个作品呈现出一种复杂的、以优美和谐为主旋律,又夹杂着哀怨凄婉的惆怅情调,充分体现出作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人生。  相似文献   

10.
冯友兰依据人对宇宙事物不同程度的"觉解",将人生境界分为横向的四大板块: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从自然境界到天地境界又展现了因"觉解"的不同程度而纵向递进的关系,本文旨在从"觉解"的维度探析冯友兰人生境界论。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先生是极具个性的一位作家,他以田园牧歌式的笔调讲述了一个《边城》故事,但在这乡土抒情模式下却透露出作者的文化守成意识及对现代文明的警醒。分析作为牧歌形象的边城和反现代性的边城,可以从中看到沈从文先生牧歌咏唱下的理性思考及其背后的彷徨。  相似文献   

12.
《边城》国内和域外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边城"为主题,在中国知网(CNKI)、中国现代文学及文化资源中心(MCLC Resource Center),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和国际权威数据库(EBSCO)进行搜索,对有关《边城》的研究进行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总体分类,在与国内研究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边城》研究总体概况与特点,阐释了已有国内及域外世界研究的总体特征和基本趋势,并通过数据系统分析,指出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尝试性地预测了今后研究的可能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孙犁文笔自然明净而自成一派,被誉为"荷花淀派",其创作风格影响了一代人,在他晚年——77年以后,虽历经十年养病,又十年文革,仍抒怀人生、感念自然,风格更趋于沉静淡定,极具独特的艺术魅力,散文"耕堂劫后十种"诸集展现于世,夹叙夹议之中,读文史、思人生,或叹或谑,启人心智。梳理其后期的散文,很多都体现了他"自然"的美学观:尊重自然生命、崇尚澹然无极、追寻和谐美的"极致"。  相似文献   

14.
作者与作品间往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者通过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试图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作品又体现着作者的创造性,作者和作品都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想要全面评价或深入理解一部作品,就需要深入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方向,创作宗旨、文学观点等方面。沈从文是20世纪中国最多产且成就较大的作家,他的代表作《边城》展现了湘西异域的奇幻和浪漫。要全面评价或理解《边城》,也应注意作者与作品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孔子在《论语》中对"天"的理解既继承了以往的意义,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在孔子看来,"天"是圆润的,既是自然的又是人格化的,不同层面理解会产生不同的含义。《论语》中的"天"可以理解为"天道"、"天德"、"天命"。  相似文献   

16.
庄子与卢梭均是对中西方浪漫主义美学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哲学家,即使在时空与文化差异下,我们依然能发现他们有着相似的美学观点。他们都要求恢复人的自然本性,希望人与自然可以和谐相处,但是他们对自然的理解又有不同,一个要求"回归自然",一个要求"顺应自然"。  相似文献   

17.
<边城>是"梦"与"真"构成的小说,这集中体现在人性、人情方面.其人性、人情的美是依托湘西浓郁的风俗折射出来的,具体表现在:一年一度的端午节龙舟赛;走车路和走马路两种婚恋方式;湘西人的本身特性.  相似文献   

18.
刘代明绘画之道,一是善于吸取中国传统绘画中丰富的养料,笔墨之中体现出扎扎实实的中国画基本功。二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既源于自然又不拘泥于自然的真实,把对自然的领悟与情感融入到具体的物像之中。三是创新,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对中国画的构图造型、笔墨运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现代"养生热"的思考,重新解读"人与自然、形与神、动与静"的道家养生文化,提出了"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形神兼俱,虚静无为"、"不妄劳作,动静兼练"、"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的道家传统体育保健观,它的提出对于人们探索健康之路、提升生活品质、培养道德品性、维护身心和谐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陈白沙的"自然之乐"深受周敦颐"孔颜乐处"思想的影响,它们都立足于社会人伦关系之中,并包含了与自然为一体的思想,体现了儒家乐文化形而上的心灵境界学说的本质特征。同时,陈白沙的"自然之乐"深受道家乐文化"天乐"思想的影响,使陈白沙的"自然之乐"包含了"物我两忘、死生齐一"的思想,从而体现出陈白沙的"自然之乐"是儒、道乐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并对人们的心灵境界的提升发挥着积极作用。陈白沙"自然之乐"对儒道乐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也体现在其"主静"的修养方法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