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拉祜族"芦笙舞"是流传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一大民间舞种,因其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突出的艺术特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拉祜族传统文化标志性的代表作,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相似文献   

2.
贺开村位于云南省勐海县勐混镇,高山地形,是拉祜、哈尼、傣三种民族组成的一个半山区村寨。笔者在这里针对拉祜族村寨的民俗与教育情况进行了田野考察,当地2008年修通道路,通路之前与外界交往较少,过着高耕火种的日子。随着2007年茶叶市场的兴盛,贺开村"万亩古茶园"享誉全国,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基础设施也逐步完善,贺开拉祜族村寨迸发出新的文化活力。此次田野考察,笔者和拉祜族人民生活在一起,追求在客观公正的视角下了解当地拉祜族民俗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再到当地学校考察拉祜族学生学习生活,分析山区拉祜族教育发展情况,以及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3.
拉祜族习惯法及其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祜族习惯法是拉祜族在生存、发展的漫长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不断新陈代谢的,是拉祜族的历史及其所处的时代的产物,它记录着拉祜族的社会政治法律制度,贯注着拉祜族的思想感情,体现着拉祜族的文化心理素质,渗透着拉祜族的宗教信仰,是拉祜族人民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精神和物质生活的集中表现。拉祜族习惯法作为拉祜族民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变异性,它随着拉祜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拉祜族精神和物质生活的变迁而变迁。  相似文献   

4.
拉祜族建筑文化是拉祜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迁是当代拉祜族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是文化解构与重构的结果。通过把握拉祜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变迁规律,用文化解构与重构的方法来分析,并以此来促进对当代拉祜族经济社会发展和传统文化变迁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亲属称谓系统是语言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拉祜族亲属称谓系统作为拉祜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拉祜族亲属称谓的特点是拉祜族的家庭结构、婚姻制度及传统观念的生动反映。通过对拉祜族亲属称谓的分析,探讨其家庭结构及婚姻制度方面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论火把节及其民俗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把节是西南彝语支民族的共同节日,它起源于先民对火的崇拜和农事祭祀。它有原生态、半原生态、“官办、”三种存在形态,它的时间一般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前后几天,它有许多的起源传说,火把节具有群众性、地域性、传承性、变异性的特点,“官办”火把节是火把节的现代变异,亦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彝族火把节起源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于祖国西南地区的广大彝族人民盛行过火把节,十分隆重,十分虔诚。火把节起源,说法很多,在彝族集居地有各种各样的传说,在各种古籍中有很多记载。详考这种风俗,可知火把节源于彝族先民的火崇拜,是彝族火文化的演化。  相似文献   

8.
家乡火把节     
我的家乡普格是凉山州东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县,这里有着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是火把节的故乡。火把节是祈祷幸福、祝福吉祥的节日。火把节原旨是驱虫灭害,保佑庄稼获得丰收。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普格彝族人民过火把节的日子。火把节的第一天,各家各户清洗炊具,杀鸡宰羊,筹办丰盛的节日晚餐。吃晚饭前,大人们把饭盛进簸箕里,把菜放进盘子里,筷子与勺子放在菜上,然后一起摆放在门前。希望已过世的老人们回来吃顿  相似文献   

9.
巫术是拉祜族信仰的主体内容之一,长期影响着拉祜族社会生活。时至今日,模仿巫术和接触巫术都还广泛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对拉祜族的文化世界产生着巨大的作用。了解拉祜族的巫术信仰.无疑会加深对拉祜族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关注新时期的贫困 ,深度贫困的拉祜族生活状况和特征较为突出。探求拉祜族贫困原因 ,促进拉祜族发展与繁荣 ,在于拉祜族之外部力量的大力支援与帮助 ,在于拉祜族自身内部创新能力的发掘与培养  相似文献   

11.
贵州彝族文化名片有若干选项,迄今未达成共识。彝族文化名片的选项不能脱离彝族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并且要有选项的若干理论标准作衡量,本文通过对“奢香夫人”、彝文(文献)和彝族火把节的分析探讨.最后指出彝文(文献)应该成为贵州彝族的文化名片。  相似文献   

12.
火把节被誉为“东方的狂欢节”。随着时代的发展,丽江火把节在形式、内容和功能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对传统和现代火把节庆祝方式及其所包含的体育项目的比较,剖析其变化的原因,并寻求对策,以达到更好地保护和开发这一民俗节日以及依附于其中的体育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拉祜族民间诗歌记录了整个拉祜民族的历史,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资源,具有独特的美学追求和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崇尚自然、张扬人性和追求“天人合一’’的旨趣三个方面。拉祜族民间诗歌为研究民族的历史、思想和文学文化提供了最好的范本,其独特的价值取向也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建构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拉祜族是云南15个特有民族之一,拉祜族文化是云南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云南省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和民族文化大省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讨论拉祜族文化的旅游开发价值,以全国唯一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为例,提出了拉祜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一些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火把节是彝族年度性重大传统节日。彝族传统火把节有敬天祭祖、占田祈丰、烧虫逐疫、叫魂赎魂四个民俗特征,富含深厚的文化意义。正是这些独特的民俗特征,一直源源不断地推动着彝族火把节的传承和发展,使火把节成为川滇黔桂四省区彝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彝族周期性地演述这些节日民俗特质,不断沟通天地人际关系,同时也规范着彝族社会。  相似文献   

16.
拉祜族有着丰富的葫芦文化,试从现有的拉祜族史诗中的葫芦神话出发,从人类学的视角来解读拉祜族源远流长的原始葫芦文化在拉祜族的生殖文化、农耕文化和宇宙哲学方面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本表现悲凉意义的火把节,成为包括祭天神、祭祖和丰富娱乐内容在内的节日。在随着劳动效率的提高,必要劳动时间不断减少,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和金钱在不断增加的语境下,以旅游为主要内容的休闲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有机内容。在休闲文化资源中,包括节庆的传统文化是最为重要的休闲资源。彝族火把节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下被加以利用,从而在休闲经济时代发挥新作用的。但当火把节以发展经济为主导,完全由官方导演后,应当重视这种文化资源供给者即彝族乡民们的利益。  相似文献   

18.
综合流传于南美拉祜族民间的口承文化和相关史料,对其迁徙历史进行考辨,可以获知:如今临翔区政府所在地之"勐缅密缅"为其所开辟,其先民在此地曾处于以农耕为主的发展兴盛时期。在经历具体路线为:"今楚雄州——今大理州洱海地区——今临沧市临翔区即"牡缅密缅"——今临沧市双江县、思茅市澜沧县等地——部分迁徙至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由北至南的迁徙后,南美拉祜族先民方开始出现分支和衰退的情形。  相似文献   

19.
拉祜族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都与自然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试图以宗教仪式、民间文学和日常习俗等为视角,来分析拉祜族传统的文化生态观,以丰富现代生态伦理学的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上探索适应于拉祜族山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浅议“腊呼羌”红绑腿的装饰美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明了羌族的一支“腊呼羌”,服装美术中“红绑腿”的存在因素,探索了它的历史根源以及它的劳动观、宗教观的内涵,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说明了“红绑腿”是“腊呼羌”的服装美术特征和服饰美的典型,进一步论证了“红绑腿”在“腊呼羌”劳动、装饰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赋予“红绑腿”中的羌族原始美术含义,同时认定“腊呼羌”红绑腿是民族服饰美术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