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和谐发展: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加剧。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科学技术、工业文明、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批判;并要求扬弃人与自然分裂对立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实现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生态文明转向。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的价值博弈体现着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冲突和契合的关系。远古时代的人类对自然界的尊重和敬畏,将自然世界"附魅",具有朴素的"自然价值"思想萌芽,而近现代,人的价值的过度膨胀,"世界"被"去魅","自然价值"淡化为外在的工具价值,由此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分裂乃至对立。必须突破"人类中心主义"思维的范式,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实现人与自然价值的"双赢博弈"。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生态中心主义受到很多学者和实践者的青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生态中心主义具有一些共识:都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整体,都主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都强调生态的价值,等等.这使得一些学者和实践者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生态中心主义.但识别一种思想是不是生态中心主义,根本标准是价值本位标准.从这一标准检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属于生态中心主义.二者的价值本位根本不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人民为价值本位,而生态中心主义以生态为价值本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生态中心主义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绿厦》展现了在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类对大自然的态度。根据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人类文明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神圣文明、工具文明和生态文明。小说深刻揭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以及人类对自然的依恋,包含了作者对绿色文明的期待——生态文明才是人类最后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绿厦》展现了在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类对大自然的态度。根据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人类文明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神圣文明、工具文明和生态文明。小说深刻揭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以及人类对自然的依恋,包含了作者对绿色文明的期待——生态文明才是人类最后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经历了农业文明时代(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时代(黑色文明)未来将要走向综合文明(绿色文明),农业文明是人类主体依赖自然客体的时代,工业文明是人类主体与自然客体对立的时代,未来的综合文明必将走向人类主体与自然客体的辩证统一,人类通过合理的科技创新,将营造起人类与自然共生共荣持续发展的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7.
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思想家卢梭开始以与同时代其他启蒙思想家截然不同的观点看待科学和文明。他对征服和控制自然的人类文明进行强烈批判,对人与自然进行深入思考,以一种前瞻性、警示性的观点来看待因理性、科学和文明进步而导致的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是对传统发展观的理性批判,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主张在继承工业文明时代所创造的积极成就的同时,抛弃其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将人类文明注入环境保护的内涵。生态文明建设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科学技术为支持、以法律为保障、以生态意识为支撑,三者有机结合,相互补充,互相制约,实现人类和"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认识史上,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存在着自然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对立。本文对这两种思想作了历史考察,并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分析了它们的错误实质。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流行多年的生产力概念必须重新认识——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适应和协调自然的能力,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面临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然而由于人类长期囿于形而上学的极端化的思维方式 ,从而在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认识上陷入人类中心主义、新自然中心主义 (或反人类中心主义 )以及不恰当地评价主体能动性的误区 ,进而在实践上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恶化 ,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们只有借助于辩证的思维方式 ,坚持“以人类发展为主导 ,以自然协调为基础”,并合理地发挥主体能动性 ,才能真正走出误区  相似文献   

11.
庐山地处鄱阳湖流域,有着适宜人居的优良环境与资源。该地区6千年来一直有人类活动,随着文明的演进,在不同的人类主体作用下,庐山的人地关系依次经历了洪荒时代的"天命论"阶段;农业文明时代的"天人合一"阶段;工业文明时代的"人定胜天"阶段;生态门阈外的大众庐山阶段和生态文明建设阶段。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的文明,是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高级文明形态,是一种生存本位的智慧表达,它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体验与深层觉悟;在当代生态文化视野中,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好方式和最积极的努力,就是建立一种生态——“绿色文明”的世界观,这意味着必须从根本上转换人类是自然界主宰者的角色,谋求并实现人与自然共存共荣、互利互惠的协调发展;作为一种生态智慧,这种努力表现为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提升,扩展为一种新的世界观,再由一种世界观落实为一种新的价值观,并由此引导主体自觉追求生态觉悟,树立生态道德观,建设一种新的社会文明,倡导一种新的生存与价值体验方式。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树立生态文明科学技术观的意义,认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科学技术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有力杠杆,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科技文明形态是生态文明和绿色文明.树立生态文明的科学技术观,建立绿色科学技术体系,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和谐,并最终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的生态文明,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是在人类与自然力量对比处于劣势下发展起来的文明,而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之后,思考如何合理运用自己能力的文明;生态文明是对既往文明特别是对工业文明的反思,更是对现有文明的整合、重塑与超越。  相似文献   

15.
道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见素抱朴”、“知足不辱”的价值观与人生宗旨,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建立现代生态文明,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确立社会平等原则,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云南文山壮族的农耕方式以稻作文化为主要特征,其稻作文化又被称为"那"文化。"那"文化反对人对自然的恶性征服,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壮族生态文明的突出表现。在"那"文化的影响下,文山壮族从物质、精神和制度各层面都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当今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那"文化对于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生态旅游是当前国际、国内旅游界的热门话题。宗教生态旅游是一种具有宗教旅游、生态旅游之特色,但又不同于二者的新型文化旅游,它是人类寻求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人类完善自身、创建新文明的产物。宗教生态旅游将成为21世纪的时尚旅游。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物质文明不断膨胀.在这样的背景下,导致人的碎片化、断片化以及人文精神的丧失.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矛盾不可调和.电影(那山·那人·那狗>却展现了与都市文明不同的面貌.本文试图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影片反映的反现代性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安身立命的重要命题。人与自然的对话是自人类诞生之初就不断发生着的历史过程。在《史记》宏大历史叙事中,司马迁检视"前轴心时代"文明的家底,还原人类早期人与自然对话的生态记忆影像。在"环境以地理位置的选择围绕人类生存"的夏、商、周时期,人与自然关系状态呈现出"天人合一"背景下矛盾共生的特性。  相似文献   

20.
恩格斯指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大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起源于大自然。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制度,在于科学技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世界经济体第二大国。但是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严重的生态问题已经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影响到人们的健康生活。恩格斯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