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试析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渔猎文明时代,此时人们崇拜自然,敬畏自然。第二阶段为农业文明时代,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萌发,人与自然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和冲突。第三阶段为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充分发展,人与自然关系陷入严重的冲突之中,即将到来的第四阶段为生态文明时代,此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相似文献   

2.
大约从5000年前的农业文明时代开始,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对自然界的破坏开始加剧,毁林开荒、过度放牧使森林和草地等遭到了严重破坏,引起了水土流失、沙漠化,使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速度大大高于自然丧失速度。特别是18世纪以来,人类由农业文明跨人工业文明,伴随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也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3.
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的生态文明,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是在人类与自然力量对比处于劣势下发展起来的文明,而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之后,思考如何合理运用自己能力的文明;生态文明是对既往文明特别是对工业文明的反思,更是对现有文明的整合、重塑与超越。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关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自然观经历了一系列演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主要有自然本体论、自然先在论和理念统一论,但都未能正确揭示人类与自然的本质关系。直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才找到人类与自然统一的现实基础,从而阐明了主体与客体、人类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正确说明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历史逻辑。其中,马克思主义实践自然观至今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理论基石作用,从哲学层面为解读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乃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一种合理的范式。  相似文献   

5.
关于生态文明与教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工业文明的局限与教育的反思18世纪末 ,工业革命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兴起。随之 ,工业化浪潮便不可阻挡地向世界各地推进 ,人类社会逐渐进入工业文明的时代。近一百年间 ,无论西方还是东方 ,工业文明蓬勃发展 :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提高 ,物质财富不断增长 ,人类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兴旺。人类从衣食住行到各种精神文化生活 ,无不打上了工业文明的深深印记 ;同时反映出工业文明的巨大创造力和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用历史的观点看 ,工业文明毫无疑义是一种较之过去的农业文明更为先进的文明形态。工业文明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 ,迄…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化的形成、价值观及其体系架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化是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的体现。生态文化是在人类拯救工业文明时代生态危机的现代环境运动中形成的。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价值观。生态文化以生态价值观为理念,致力于人、社会、自然协调发展,建立一种与以往的文明时代全然不同的新型关系,即人一社会一自然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关系。生态文化的体系架构分为内隐的价值理念和外显的具体样式两方面。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超越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持续发展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反思当下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是着眼于一般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或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它是对今天人类对自然界的透支所产生的生态及心态的危机而进行的反思,着眼于生态系统的整体和谐、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和谐、持续发展以及公平正义都是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8.
网络文明是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文明发展的新形态和新领域,是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网络社会后的进步状态及其积极成果。大学生是网络空间的重要参与主体,高校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高质量网络文明的建构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高校网络文明的建构要清晰把握主体、客体、环体、载体和治理共同体等构成要素的功能,在实践中坚持网络文明问题导向的发生逻辑,与时俱进的理论逻辑,坚持系统联动的方法逻辑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9.
文明演进背景下的人格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明演进的过程中,人对于自然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活动不断深化,积淀了原始文明的"族群人格"、农业文明的"依附型人格"和工业文明的"单向度人格"等三种不同的人格模式。进入生态文明时期以来,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已经进入协调互动的新时代。文明的转型,对人格的发展与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得生态人格的转型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是一个与自然相关的概念。马克思主义理解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早期卢卡奇把自然规定为一个社会范畴是错误的,施密特把社会说成是一个自然范畴也并非科学。正确理解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对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引领和规范人的实践活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比较中西方文明进程,中国古代德性文明与生态文明有天然的相通性,西方古代理性文明易于通往资本文明。未来文明发展应该是一条中西文明间互相取长补短的新的文明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12.
从文明的结构与层次的角度说明了“两个文明”与“三个文明”的区别,指出了“两个文明”和“三个文明”的提出都有其理论和现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以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表明了政治文明的建设是当代中国的又一重大历史任务。在政治文明建设中,政治行为文明对政治文明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政治行为文明有其基本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中国,发展进行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先进文化,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一些关系文化建设全局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日本学者在当代世界比较文明文化研究中有较突出贡献,文章依据日本该学科的中心观念与历史阶段划分,对日本比较文明文化学的起源、周边文明论、生态文明论和文艺复兴论等中心观念进行阐释,同时对日本比较文明文化学会的组织活动进行了简要的陈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本文对政治文明、现代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涵作了比较论述,并深入研究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涵盖的主要内容,以帮助人们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7.
论社会文明三维结构的统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深刻阐释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在社会文明结构中的重要作用 ;论证了三者的辩证关系 ,它们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又具相对独立性。同时指出“三维文明”是平衡与不平衡的统一有机整体 ,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比照中剖析了“三维文明”的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18.
政治文明结构及其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明是由政治制度明、政治意识明和政治行为明相互促进、相互渗透构成的有机整体。要推进政治明建设,应从政治制度明、政治意识明、政治行为明等三个方面来考虑路径的选择。通过扩大民主与实施法治,使三协调发展,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明建设在预期的轨道上向前迈进。  相似文献   

19.
人类发展指数(HDI)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但是仅用三个指标难以完整地表明人类发展的全部内涵,"四个文明"的提出显示了发展的目标性价值以及工具性价值。"四个文明"在社会文明的整体系统中是相互联系的。物质文明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是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政治文明是政治保障。生态文明是前提条件。以人类发展的概念为基础,构建了"四个文明"指数。通过对辽宁省"四个文明"指数的测量及分析,寻找提升辽宁省"四个文明"指数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三大构件,统一于社会主义义现代化的总目标: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决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性质并为其提供强大的政治保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良好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