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杂文写作谈     
杂文的“杂” “杂”,是杂文的本质特征。“杂”有两种涵义,包罗万象是杂,兼而有之亦是杂。杂文乃文艺性政论,一面是文艺,一面是理论,兼而有之。说它是文艺,它却发议论,阐明观点,是论说性文体;说它是理论,它又有形象,有人物,采用比兴手法,说理也不是长篇大论,而是言简意赅。杂文不是纯文学,全用形象思维,它兼有逻辑思维,但又不是小言论——这属理论范畴。它是“文学 理论”,结合部的核心是形象思维。杂文没有形象思维就不成其为杂文。  相似文献   

2.
古人说:“议论而兼叙述者,谓之杂说。”杂文一般都采取夹叙夹议的形式。边叙边议,叙述一段,再议论一段,议论一段,再回过头来叙述一段。夹叙夹议,议中有叙,叙中有议。叙述,就是形象思维。讲一件事,绘声绘色,具体描写,就具有形象性。议论,就是逻辑思维。讲道理,有分析,有综合,有推理,有判断,就具有逻辑性。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两个大的概念。杂文的  相似文献   

3.
我在先前说过,杂文是“文艺性的论文”,是“诗与政论的结合”。从思维形态上说,它是杂文作家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矛盾运动,交叉融合的精神产物,是兼有文艺和政论双重体式的一种特殊的文体,是一种“脚踏两只船”的独特的文学样式。那么,杂文政论性的特色是什么呢? 这首先应当从思维形态上来加以考察。杂文的政论性,主要是逻辑思维的产物。它常常在提炼杂文主题,制约杂文结构上发挥其优势。杂文的主题,和其它文学作品的主题一样,是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是思想和观点,是理性的判断。它犹如人之灵魂,乃一身之主;犹如军之将帅,要统领兵  相似文献   

4.
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浙江日报》上的杂文《可怕的糊涂》荣获报纸副刊作品3等奖。这是一篇杂文式评论,它是报刊文体的一种,兼有新闻与文学的特征,介于文学与言论之间,具有文 学和政论两种体裁的特点,是一种边缘体裁,既包含文艺的因素,又包含政论的因素,是“诗与政论的结合”(唐韬语),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它的形式包括杂感、杂谈、杂议、杂论、随笔等。它常以社会现  相似文献   

5.
好的言论,当从现实生活中撷取一朵朵一片片带着露珠的鲜花和嫩叶,编织成理性的花环,再奉献给广大读者。——这是我较长时间从事言论、杂文写作得出的一点体会之谈,是耶非耶?谨录于此求教于大方之家。纵观我20多年的文字经历,基本上搞的是言论,我把杂文包括到这里所说的“言论”之中了。因为依我之见,杂文就是以作者个人的身份和笔触来“言”和“论”社会上的人、事、理,不过,杂文与通常的言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社论等等)相比,要更带着文彩、情感和哲理。更运用形象思维。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有一个观点:杂文“时评化”则杂文死,时评  相似文献   

6.
这里,试把鲁迅杂文中刻划的几个主要类型,排排次序,列成一表。以物比人(以某种动物比拟某种人): 哈吧狗——“它却虽然是狗,又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惟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脸来”。(《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山羊——“比胡羊聪明,能够率领羊群,悉依它的进止,所以畜牧家虽然偶而养几匹,却只用作胡羊们的领导,并不杀掉它”,“走在一群胡羊的前面,脖子上还挂着一个小铃铎,作为智识阶级的徽章”。(《一点比喻》) 苍蝇——“战士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死了,不再  相似文献   

7.
有一种观点认为:文学艺术是与逻辑思维不搭界的,因为文学艺术是属于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是排斥逻辑思维的。我以为这种观点是不对的。诚然,电影、电视的创作和欣赏,形象思维占着主导地位,但这并不排斥逻辑思维在其中的逻辑作用。电影、电视要把最好的画面和最能打动人心的主題奉献给观众,一是要用形象的手段将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形象的东西;二是要利用抽象的手段增加其影视艺术的内涵。前者的实现要遵守形象思维的规律;后者的完成要遵循逻辑思维的规律。故事影片《姐姐》中,有一段“姐姐”突然听到枪声的描写:  相似文献   

8.
自《全国新闻系统测试复习提纲》公布之后,有的新闻单位或业务刊物,拟出一套“标准答案”或类似“标准答案”的东西,主观意图是好的,可效果就很难说了。我认为,没必要搞什么“标准答案”。因为,所谓“标准答案”,仅仅是“答案”作者个人(或一部分人)的观点和理解;特别是一些要让测试者发表自己见解的问题,怎么也好拟出“标准答案”呢?试举几例。  相似文献   

9.
某报登载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杂文的福气——<微言集>序》。盛赞《微言集》作者“逻辑思维中,用激情表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微言集》这本书写得如何,序文是否有真知灼见,姑且不论,书名“微言”,就叫人  相似文献   

10.
壬申之初,我国新闻界陨落了一颗巨星——赵超构。赵超构(笔名林放)同志是当代杰出的前辈新闻工作者,是新闻界的一代导师,杂文大师。他德高望众,为人楷模,风范永存。他不仅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更给我们新闻工作者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是不死的。怎样做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我们不妨去追思赵超构同志的一生,可以找到一个圆满的答案。一笔曾当百万师超构同志一生办报,一辈子“跑新闻”,尤以写杂文、短文蜚声新闻界,是公认的杂文大师。他1934年毕业于中国公学大学部,即入南京《朝报》任编辑,在该报他用“沙”的笔名写了许多精美短文,讥讽世事,铿锵有力,掷地作声,20岁刚出头便崭露头角,很有  相似文献   

11.
几年前,一家报纸上刊登过一篇议论“杂文和杂文家”的杂文,其中有一节文字是谈“杂文家的穿着”的。杂文家穿着的是什么?文中写道:杂文家穿着的是“蟒袍玉带厚底儿靴”。杂文家为何这等打扮?文中写道;因为杂文家“是言必称古的”,“每篇或开头、或中间、或煞尾,不把太史公乾隆爷请出来顶一  相似文献   

12.
王建章,郑州晚报杂文编辑.他虽说比我年轻许多,但生活经历有若干部分都和我相仿佛;有军队生活史;当报纸副刊编辑;喜欢并在写作杂文.正由于我对后两者(报刊编辑和杂文作者)有较长时间的体验,对于当编辑和当作者的甘苦至今历历在心.由此,和他自相识而相熟而建立友谊,使绝非偶然了!  相似文献   

13.
由河北《杂文月刊》、《今日浙江》杂志社组织的“全国首届报刊杂文编辑工作研讨会”,10月12日至14日在杭州召开。于光远、邓伟志、严秀、冯英子、何满子、邵燕祥、牧惠等来自26个省、市、自治区80余家报刊的杂文编辑和著名学者、杂文作家130多人参加了会议。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周国富,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王国平到会看望与会代表。据称,这是近20年来杂文界人士一次较大规模的聚会。  相似文献   

14.
杂文,是带有文学特色的一种议论文。从杂文议论的话题来看,大致有这么两种:一种所议是“事”,一种所议是“理”。因而,我们也就可以把杂文分为这样两个大类:一个是“说事”的,一个是“说理”的。  相似文献   

15.
第四个特征:短小精悍鲁迅在《三闲集》的序言中说过:“短短的批评,纵意而谈,就是所谓‘杂感’者”。杂文一般都很短,人称“千字文”。有些同志一讲到杂文,就叫它“小杂文”。对于这个称呼,有的杂文作者很反感。我认为,讲“小杂文”的有两种情况:一种属于瞧不起。“那位老兄是干什么的?”“那位老兄是写小杂文的。”就有点瞧不起的意思。我们评职称,要讲有什么著作,如你说曾在报刊上发表过若干篇杂文,有人也许会说:“小杂文”算什么,算不得学术文章。这种瞧不起杂文的情况确实是存在  相似文献   

16.
简讯     
△赵元惠主编的《中学生杂文读本》即将由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从五四以来的杂文中精选出了91篇佳作,文后附“作者简介”和评析文章。△长征出版社出版的《编辑答通讯员一百问》一书,汇集了对初学写作者、新闻函授学员所提100个问题的解答。该书通俗易懂,实用性强。作者是解放军报主任编辑杨玉辰。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记者》2001年“一得录”杂文评奖中,罗卜的《米氏的告白与肯尼迪的演讲》(以下简称《米氏告白》)以最高分获一等奖。忝列评委,我以为,这是一篇非常值得阅读的杂文佳构,是难得一遇的上乘之作。 其优长有四: ——扼喉抚背。杂文是一种短兵相接的论战武器。正如古人所说:“前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狭义地去理解编辑工作的性,把编辑工作简单地看成是修修改改,删删补补,不具造性。实际上,编辑工作是一种特殊的创造劳动。过,我们总认为《新疆林业》杂志是行业指导性杂志,简地理解了“上传下达”的办刊精神,编辑没有创新意,导致刊物内容死板、平淡,缺乏新鲜感及亮点。近年,《新疆林业》杂志致力于编辑创造力的开发,在这方作了一些尝试,收效很大。编辑们深感,期刊能否有创,关键是编辑的创造力是否得到开发。那么,如何才能发编辑的创造力呢?一、激发思维《辞海》中把思维分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本文就辑思维结合编辑工作的…  相似文献   

19.
近日收到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叶春华的新著《新闻业务之“核”——新闻分析原理与应用》(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便欣喜地阅读起来。在我当年就读复旦的时候,叶老师讲的“报纸编辑”课条分缕析,生动活泼,因为他不但有充分的理论修养,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记得他在解放日报带同学实习时,一面上夜班,一面写杂文,见到他在“朝花”副刊上发表的一篇篇杂文,让人好不羡慕,也深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杂文与新闻,这似乎是相隔甚远的两码事,我却把它们捏到了一起。记者习惯于用事实说话,到哪儿就去拜访事实,寻求事实,记录事实。然而,十多年的新闻实践告诉我,如果缺乏杂文修养,报道太实在了,反而有先之“死”。其实,我国伟大的历史家,也可以说伟大的记者,在描述事实时,总是赋予形象思维,赋予意境的。木匠的祖师爷是鲁班,中国记者的祖师爷有两个:一是司马迁;二是司马光。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代表作。《项羽本纪》中“四面楚歌”的意境.作为成语流传至今,并且还要流传下去。司马迁在每篇“本纪”、“世家”、“列传”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