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儿桡骨小头位于肘关节.幼儿时期,骨骼发育还不健全,尤其是四岁以下幼儿,由于桡骨头尚未发育完全,仅靠一条环状韧带将其与相邻的尺骨包绕.如果幼儿的手臂被牵拉过度,桡骨小头就会从环状韧带脱出,脱位就发生了.笔者在工作中曾遇见过多起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的病例,有的是幼儿自己洗手后双手使劲甩水引起;有的是家长替孩子脱衣服时用力过度而发生;还有的是冬天洗手前,幼儿园老师在帮助孩子捋起袖子时用力不当造成.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的临床表现为肘关节疼痛,手臂活动受影响,患儿不愿接受检查,也不愿上举或取物.  相似文献   

2.
刚刚能够独走的幼儿平衡能力较差,步态不稳,很容易跌倒,因此,父母或祖辈带领孩子外出时总习惯拉住他的一只手,防止意外伤害的发生。可是,家长的这—做法,有时却会给孩子带来另外的伤害——牵拉肘。 牵拉肘的医学称呼应该是“桡骨小头半脱位”,是5岁以下幼儿肘部最常见的外伤,多是由于家长没有正确搀住幼儿的上肢,用力牵拉手部而引起的。例如家长拉着幼儿手臂上楼梯;幼儿要跌倒时,猛然拉住他的手部;家长牵拉幼儿的双手玩耍;给幼儿穿衣把手从袖口抽出,以及给幼儿做按摩时用力过猛等。  相似文献   

3.
医生手记 笔者曾在宁波市中医院伤骨科进修1年,经常接到桡骨小头半脱位的小儿患者,特向广大家长和保育员提示:胎儿受到母体子宫空间的限制,以及便于经产道娩出,全身的许多骨骼是软骨,出生后才逐渐演化成硬骨,这个过程一般要持续到22岁~25岁,同时肌肉的力量不足,不能耐受过强的运动。过早学坐,可影响脊柱的发育,引起畸形;过早学走,可能导致下肢弯曲;孩子学走路时,不少家长喜欢牵着胳膊走以防不慎摔倒,常导致胳膊脱环,即医学上所说的“桡骨小头半脱位”。  相似文献   

4.
儿童的关节囊以及韧带的伸展性大 ,关节的柔韧性比较好 ,关节运动范围比成人大 ,但是儿童的关节囊、韧带比较松弛 ,而且关节窝比较浅 ,关节头很容易从关节窝中脱离出来 ,所以幼儿同成人相比 ,更容易发生关节脱臼。常见的脱臼主要有这么几种 :牵拉肘、腕脱臼、肩脱臼等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牵拉肘了。下面介绍一下有关牵拉肘的知识。所谓牵拉肘是指当儿童肘部处于伸直状态时 ,被用力牵拉手臂所造成的“外伤性桡骨头半脱位” ,也就是肘关节在强大外力作用下发生的一种脱臼现象。发生肘关节脱臼以后 ,儿童肘部会处于一种半屈状态 ,而且比较疼痛 ,…  相似文献   

5.
一天、小波在游戏时,不慎往地上跌去,老师见状疾速抓住小波的左手拖住他,小波没有摔倒,却哭闹着直叫痛,左手也不能动弹了。老师赶快把小波送到医院。医生诊断为“桡骨小头半脱位”,俗称“牵拉肘”。医生立即给小波作了复位手术,很快,小波不叫痛了,左手也活动自如了。牵拉肘,好发于学龄前儿童,尤以2~6岁时期多见。这一时期幼儿的骨骼发育还不完善,韧带也比较松,如果受到外力的牵拉,很容易使桡骨小头滑出,卡在韧带外面,造成牵拉时。  相似文献   

6.
倪洁 《早期教育》2001,(8):27-27
一天下午,小班幼儿正在游戏,彤彤拉了一下威威的手,威威就大哭起来.手臂下垂不能活动了。保健老师一检查,发现威威右肘部关节变形,与另一侧明显不对称,断定为肘关节脱位.随即带孩子到医院进行了复位。家长来园时.老师才了解到,威威原本就有习惯性肘关节脱位的病症,但家长从来没向老师提起过这件事。  相似文献   

7.
一天下午,小班幼儿正在游戏,彤彤拉了一下威威的手,威威就大哭起来,手臂下垂不能活动了。保健老师一检查,发现威威右肘部关节变形,与另一侧明显不对称,断定为肘关节脱位,随即带孩子到医院进行了复位。家长来园时,老师才了解到,威威原本就有习惯性肘关节脱位的病症,但家长从来没向老师提起过这件事。 新生入园时,幼儿园都会给家长发一张幼儿健康状况调查表,  相似文献   

8.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碰到有的家长不注意,在与孩子玩闹或穿脱衣服时,因牵拉孩子胳膊过猛,出现小胳膊被拽脱位的情况。宝宝即刻出现疼痛、哭闹、拒绝活动,但当胳膊被复位后,一切情况恢复原样,小孩继续玩耍。这种情况即桡骨小头半脱位,发病多是胳膊被用力牵拉,加上儿童体重的反牵引力  相似文献   

9.
生活在城市里的家长大多不愿让孩子赤足。殊不知,赤足活动对增进幼儿身体健康和大脑发育颇有好处。1.通过地面与足底皮肤的摩擦,增强足底肌肉和韧带的力量,有利于幼儿足弓的形成,避免平足的发生。2.有利于足部汗液的分泌和挥发,促进末梢血液循环,有效增强幼儿的抵抗力和耐寒能力。3.足底感觉器官直接受外界刺激,为大脑提供了更多、更准确的感觉信息,这对促进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发育,增进幼儿的智力都大有  相似文献   

10.
钱志平 《山东教育》2003,(18):52-52
目前,幼儿园大多都让幼儿用肥皂洗手。为了不让幼儿洗手时玩肥皂,许多幼儿园都把肥皂装在小袋子里(纱布做的小袋子),吊在自来水管上。幼儿饭前、便后或手脏时都需要洗手,特别是用手抓着吃油炸的鱼、鸡腿、鸡翅后,手上会油腻腻的,就更需要认真洗手。老师一般都是让孩子先用清水冲一下手,再抹上肥皂轻轻搓揉起泡后用清水洗净。几个孩子抹过肥皂后,观察一下,你会发现装肥皂的小口袋上也很油腻,看上去挺脏的。用肥皂洗手并不卫生,容易使细菌交叉感染,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另外,肥皂是较强的碱性物质,容易损伤孩子幼嫩的肌肤。用洗手液洗手有利于保…  相似文献   

11.
洗手     
每次吃饭前,都要求幼儿去洗手,可有的孩子到水房转一圈就回来了,有的则打开水笼头一冲就算完事了。我曾多次强调洗手的重要性,要求孩子们洗手要打肥皂,可他们有的还是因为贪玩偷懒不打肥皂。为了能让孩子们清楚地认识到洗手的重要性,我让孩子们做了一个小实验。首先,我把玩了一下午的孩子分成两组,让一组孩子到水房认真地洗手,另一组则不洗手。然后,我准备了一个削好皮的苹果,把它一切两半,分别让两组小朋友去摸半个苹果。摸完后,有的孩子发现“这半个苹果有点黑了”,接着,孩子们都纷纷过来看,果真,没洗手的那组小朋友摸过…  相似文献   

12.
高卫萍 《考试周刊》2010,(19):234-234
一、问题的提出 (一)现象描述。 幼儿园里常常能目睹这样的情景:两个孩子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或有的孩子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给别人玩。我曾就我班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了调查:在27人中,拿到玩具就自己玩,不愿给别人玩的幼儿占50%;见到喜爱的玩具就要,若不给他就哭的幼儿有20%;有争抢玩具行为的幼儿有80%;想玩但没达目的就伤害别人的幼儿有12%。这些结果充分表明本班幼儿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识与行为,更不用说同伴间的合作。  相似文献   

13.
彩色的肥皂     
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班上存在着一种现象:每次点心前我让幼儿去洗手,结果总是发现有很多小朋友在洗手时都是敷衍了事,有的孩子不用肥皂,有的则胡乱抹些肥皂后马上就把肥皂冲掉,有的只是去做做洗手的样子,手上还明显地留着脏的东西……难道是孩子们在经过  相似文献   

14.
高热惊厥是小儿常见疾病,最多见于六个月~三岁的幼儿,因这时期幼儿脑的发育还不够成熟,神经细胞结构简单,脑的兴奋和压抑系统的平衡很不稳定,当体温高至39℃以上时,小儿就会突然全身痉挛,神志丧失,一般时间短暂,大都在半小时内就能恢复,这种现象就称为“惊厥”,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也不会影响幼儿的生长发育。但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患儿,多次发作后会造成脑的损害,影响幼儿的发育及智能发展,甚至转化为癲痫,因此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5.
2~3岁的幼儿午睡时,尿床现象时有发生。为此,我在接收新入园的托儿班时,从以下几方面解决这个问题。一、尽快掌握情况。我从家长填写的登记表中初步了解到幼儿的生活习惯、大小便情况。入园第一周时,记录下孩子午睡时的小便情况。基本上可列出午睡时不小便、解一次小便或两次小便的幼儿名单。然后,我就可以确定午睡时那些幼儿需要唤醒以及唤醒的时间。二、午睡前,站在洗手间看着每个孩子解小便。对那些尿意不急或贪玩不愿解小便的孩子,劝说他们一定要去解掉小便。这样,午睡的前半段时间就可以睡得比较安稳了。  相似文献   

16.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可见脚的重要。幼儿和少年正处在骨骼发育阶段。各骨之间由关节和韧带紧紧相连,两脚的骨头发育呈弓形排列,在脚底中央自然形成一个拱形穹窿部,称为足弓。它是身体稳定的支点,靠肌肉收缩和韧带来平衡支持体重。孩子骨中的胶质较多,容易弯曲变形。如果鞋比较坚硬,缺少弹性,或不合脚形,就会影响足弓的自然形成。因此,给孩子选择和穿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7.
幼儿园的保育与教育是紧密结合,难以分割的。只有树立科学的保教观,保教有机结合,才能跟上现代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步伐,才能使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现在的幼儿大都是独生子女,孩子的自理能力较差,依赖性较强。重复性是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特点,在每天的进餐、盥洗、睡眠、入厕等生活活动中,可以使幼儿学习最基本的生活经验。一、在盥洗活动中,教幼儿学习正确的盥洗方法。我们教孩子按正确顺序洗手,洗手后用自己的毛巾擦手,并在老师的提醒下,养成饭前、便后和手脏时随时洗手的习惯。在组织幼儿盥洗时,我发现幼儿一是不易掌握正…  相似文献   

18.
教师常要求幼儿勤洗手,有时却会忘了自己也要勤洗手。从卫生角度考虑,教师更应保持一双洁净的手。幼儿园教师和孩子接触频繁,时常要用手摸摸这个孩子的头,拍拍那个孩子的肩;帮这个孩子整衣服,替那个孩子梳头发。分点心、盛饭菜、给幼儿服药等等都要靠教师的手去做。如果教师不经常洗手,这双手就可能成为传播病菌的媒介。所以,教师在和幼儿接触时,一定不要忘了手的卫生。  相似文献   

19.
在幼儿的区域活动,经常能目睹这样的情景:两个孩子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或有的孩子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与别人玩,他们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与别人分享;幼儿的这些行为是自我中心化的外在表现。大班幼儿即将升入小学,这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我们在班级中开展了一系列的分享活  相似文献   

20.
小水滴哭了     
郑晓静 《福建教育》2010,(10):51-51
幼儿对水似乎有着特殊的偏爱.每天洗手时总爱在水池边多逗留一会儿,洗手变成了玩水。这样,时间长了就会白白浪费许多的水。为了让幼儿懂得珍惜水资源,培养他们初步的节约意识,我便针对浪费水资源的问题对全班幼儿展开了多次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