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长期以来,大多数人只注重工笔画形式上的工整性,而忽略了其内在的写意性。不仅是工笔画,就中国画整体而言,它都是写意的艺术。文章从写意性的角度探析工笔人物画,"写意性"作为一种绘画观念蕴含于工笔人物画艺术之中,体现着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意趣,赋予了工笔人物画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精髓。  相似文献   

2.
新绘画艺术的这种再生,其实是建立在传统古典艺术与现代主义艺术的基础之上的,只是这种继承与复归是以反叛的姿态出现的,隐藏在新绘画作品中的那种对以往一切传统艺术的回归只不过是它的一种手段,反叛才是它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3.
空间建构是绘画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在绘画发展过程中人们一直没有停止对绘画空间的关注和探索,而不同代,不同艺术家对绘画空间的不同理解导致了风格的不断变化,促进了绘画艺术的发展.本文试以空间建构为着眼点,探索西方绘画从原始时期到20世纪现代主义在空间表现上的特点,并对其演变过程加以评述.通过研究比较,使人们清楚了解已有的空间建构方式及其变迁的轨迹,以利我们去开拓新的绘画空间.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宏观、整体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审美趣味孕育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生命精神.决定了传统绘画的空间意识和表现特性。中国传统绘画空间的表现特点主要体现在自由性、意象性、节奏性等方面,继承和拓展传统绘画的时空意识及艺术精神特征,对当代中国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界风靡的审美回归思潮,是对高度概念化的艺术生产、极端理论化的艺术批评以及精英化艺术体制的反弹性反应。作为这一思潮的发起者和引领者,艺术批评家迪夫·希基既抨击由博物馆、学院、艺术基金会和艺术专业人士所构成的现代艺术体制,又批判以格林伯格、弗雷德和斯特拉的理论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艺术批评和"排外性"艺术自律观念,他将审美与市场、民主关联起来,提出自己的审美政治学观点,呼吁重建一个基于个人审美判断、共通感和自由交换为基础的、人人享有审美权利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6.
现代主义艺术的历史是对艺术“精英性”追求的历史,后现代主义艺术表面上看是对“精英性”的反叛,倡导的是艺术的大众化。然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特征如商品性、娱乐性、复制性、反文化性无一不是现代主义艺术特征的又一种表现形式。表面上不同的叛逆暗含着质的共同性。后现代主义艺术仍然是以现代主义的方式、以更隐密的手段、更大的密度、更小的冲击力继续着向权力中心的靠拢。  相似文献   

7.
生态思想如果要真正成为一种"拯救地球和自我拯救"的行动力量,只进行纯理论层面的研究是不够的,还应注重生态思想传播的有效性和审美性。作品即思想,好的作品就是思想的丰碑。本文以经典的文学、电影、舞蹈、绘画、音乐、装置艺术、书法作品为例证,研究生态思想在艺术作品中的同质异构性,即生态思想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显现与构建,试图为生态思想的有效传播和诗性渗透提供新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艺术散文的表现性、精粹性和无规矩性,在构成散文美的同时也使其自身具有某些局限性。作家群体和审美阶层普遍存在着高年龄、高文化倾向,传播形式和方法带有“语境依赖型”的诸多限制,适合印刷媒介的传播,而不宜于电子媒介传播,这些都使艺术散文在创作、审美和传播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困难和障碍,影响它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9.
中国画的写意性本质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基础上的.它在精神内核和表现形式上是完全不同于西方古典绘画写实主义的另一绘画范畴.在经历了上世纪末中国画发展的徘徊期之后,我们应该勇敢地走出西方写实主义和林林总总的现代主义理论遮蔽,在中国民族绘画与西方绘画平等进行对话的基础上,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10.
沧源崖画作为古老的原始绘画,是距今3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产物。崖画的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了沧源佤族原始先民的社会生活状况。沧源崖画的数量多,规模大、内容丰富、表现独特,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原始美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研究佤族文化和云南少数民族艺术的一把钥匙。从造型艺术的角度分析,沧源崖画突出了写实性、识别性、象征性、审美性的艺术特色,体现了作者非凡的艺术构思和绘画表现能力,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深层结构的一部分,对中国艺术特别是传统山水画的影响极大,主要表现在对传统山水画的绘画精神和艺术风格的影响上,从而使传统山水画形成了独特的绘画艺术形式和审美样式系统。  相似文献   

12.
张巧 《美育学刊》2021,(2):78-83
在中西方绘画史上,肖像画发展的程度截然不同,作为西方绘画主要类型的肖像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却没有独立的位置。可以说,“肖像画的诞生”是一个现代性事件,只有足够成熟的现代化社会才能为其提供存在的普遍性条件——自主性精神。通过比较中西肖像画所植根的文化系统,可以展现肖像画作为现代性的文化表征所包含的双重性,它既显示了其所植根的那种普遍性的条件——文化现代性,同时也展示了现代性的自主化精神在艺术中的内在化——审美现代性。可以说,肖像画作为一个特殊的艺术门类,表征了普遍的现代性精神在文化和艺术中的同源共生。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绘画历史悠久,兼有东西方文化色彩,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绘画理念,富有俄罗斯民族传统文化内涵,适宜我国大众的油画欣赏习惯及审美情趣。俄罗斯绘画艺术曾对我国的美术发展产生过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通过研究俄罗斯艺术动态,重新认识俄罗斯美术,不光从一个侧面透视出正在转型中的俄罗斯的精神界面,而且从中俄美术交往的相互观照中去体味我们自身的过去、现在与将来。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轨迹来看,“个性化”的笔墨固然是山水画真正的血肉和灵魂,但其“程式化”的绘画语言成为了构造山水画艺术形象不可或缺的“骨架”。如果没有这个“骨架,”其“个性化”的笔墨也就失去了支撑它的身躯,因此我们应该肯定“程式化”的艺术原则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中存在的价值和美学意义。中国山水画的“程式化”亦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随着绘画艺术的创新而创新。  相似文献   

15.
东方艺术和西方艺术在对于美的认识上,有很多相似的审美观点。中国画作为东方文化与思维的产物,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并通过自己的艺术语言和形式,让壮美的审美理想得以完全的展现。  相似文献   

16.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是不同的绘画体系,其产生的时间和地域都相差甚远。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都是以自然风景为描绘主体的绘画形式,然而它们各自形成了不同的绘画体系和审美态度。探讨相差一千多年的两种绘画产生的原因,可以促使我们从更广阔的范围去认识理解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并为艺术家们去继承、发展和创新今天的绘画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莫言小说中有很多值得探讨的艺术问题,其中对"丑"的直白描述就极有争议。一方面是"文革"过后,在新的历史语境下的突围与反叛;另一方面也是西方现代派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果,更是莫言在进行新的艺术探索。美丑融合是一种审美境界,更是莫言的审美观,它打破了美丑分离的局面,在美学史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格调是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调,是艺术家艺术造诣、文化修养、审美理想和思想情操在作品中的总汇体现。西方现实主义油画艺术的格调从理论上看,它是个人的艺术风貌所具有的美学品格,是渗透在作品中的意蕴和情调,是艺术家在创作中艺术个性的集中体现,它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意笔人物画家以水墨材料作画的同时,却远离笔墨,远离东方文化观,借助西方现代绘画语言,以革新反叛传统中国画的倾向。一方面,打破国画界相对呆板、僵化的规范格局.另一方面,其作品也呈现为“西方-东方”单流向的模式,使人物画种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人物画的审美价值尺度的游移,则需要重新界定审美的品评标准,捍卫中国画最后的底线——笔墨,加深对意笔人物画的审美特征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