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8 毫秒
1.
李爱晖 《新闻知识》2006,(12):47-48
1996年,中央电视台开创了我国第一个电视读书节目《读书时间》。作为一个弘扬精英文化,营造屏幕精神净土的栏目,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随后10多个地方台纷纷效仿,在短时间内掀起了读书节目的高潮。但是由于节目制作水平的良莠不齐,一度红火的电视读书节目日渐萎缩。2004年9月,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读书时间》最终因收视率太低而被停播。虽然新的节目如《读家报道》、《非常接触》、《读书周刊》、《读书有用》等从2004年开始也先后出现在各家电视台的荧幕上,但电视读书节目的整体情况不容乐观,依然走不出整体低迷的状态,缺乏叫好叫座、有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项华 《视听界》2010,(1):107-108
1996年5月12目,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开播,为中国电视读书节目树立了一个标杆,一时间读书节目甚是红火。2004年,《读书时间》因收视率等原因遭到末位淘汰,各地开设的读书类节目也遇到了同样的困惑。近年来,只有凤凰卫视的《开卷八分钟》、河北卫视的《读书》等极少数的读书节目依然在顽强地生存着。电视读书节目真的没有生存空间吗?其出路何在?  相似文献   

3.
当读书节目集体死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玲 《新闻前哨》2007,(1):58-59
前段时间,《工人日报》上一条新闻中说:“继央视《读书时间》香消玉殒之后,北京电视台的《东方书苑》、上海电视台的《阅读长廊》、湖南电视台的《爱晚书亭》、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开卷有益》等10余个电视读书节目也相继消失。”一个拥有13亿人口、电视频道众多的大国,竟然容不下一个读书类节目,真让人感到悲哀!  相似文献   

4.
杨阳 《声屏世界》2009,(2):37-38
2004年,开办了8年的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在历经多次改版后走到尽头。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开卷有益》、浙江有线电视台的《书情手册》、广州电视台的《书讯》、上海电视台的《阅读长廊》、湖南电视台的《爱晚书亭》、青岛电视台的《一味书屋》等电视读书节目也相继停播。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依然在播出的河北卫视的《读书》节目俨然成为中华大地读书节目中仅存的果实。  相似文献   

5.
江苏卫视的《我在岛屿读书》节目,以优质阅读为主题,以场景的写意化、叙事的生动化、后期的杂志化包装为特色,打造外景纪实类读书节目,为公众搭建了“公共读书空间”。在节目场景的设定上,将节目写意化、氛围化、符号化,没有一个固定的环节,也没有任务挑战,仅仅是用镜头来真实地记录每一位嘉宾的点滴。尤其是“飞行嘉宾”的加入,让“文坛老友记”的故事视角更加丰富,且增加了变数,激活了增量,不断更新读者的阅读观念。《我在岛屿读书》在构建和引导“生活美学”新范式方面,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表现上,都做出了非常有价值的创新。基于此,本文以《我在岛屿读书》为例,对读书节目探索“生活美学”新范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万彬彬 《视听界》2013,(1):83-86
2012年4月,由新闻出版总署主管的《中国新闻出版报》在“世界读书日”推出了特刊,首次对全国的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开辟读书版、读书周刊、读书栏目(节目)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仅存六档电视读书节目。即,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读书》(原《子午书简》)、北京电视台青年频道《书香北京》、河北卫视《读书》、上海星尚频道《今晚我们读书》、  相似文献   

7.
杨琳  李亦宁 《新闻知识》2007,(11):55-57
自1996年以来,我国各电视台相继推出了以《读书时间》、《文化视点》、《千秋史话》等为代表的一批文化节目,这类以电视为载体,为受众提供教育文化信息的节目形态丰富了荧屏内容,也以高雅的传播内容给受众精神的享受和启迪。但在以收视率为导向的节目评估体系下,各电视文化节目不是被迫停播,就是惨淡经营。然而中央十套科教频道播出的文化类栏目《百家讲坛》,却以同比新闻、综艺节目动  相似文献   

8.
鲍红 《出版参考》2006,(4S):11-11
本刊讯 电视读书节目处境艰难,一是电视读书节目收视率低,二是经营问题一直难以突破。  相似文献   

9.
蔡瑞华 《视听界》2010,(2):89-91
自1996年央视开办《读书时间》栏目,国内电视读书节目经历过“干树万树梨花开”的辉煌,终究逃不过“聊聊落落数点星”的低谷,目前,仅存5档:央视10套《子午书简》、河北卫视《读书》、北京电视台8频道《悦读会》、北京电视台3频道《非常接触》以及广西电视台生活频道《读书时分》。  相似文献   

10.
不仅政府和学者在呼吁“全民读书”,作为主流大众传媒的电视也一直在为此而暗暗努力着。然而,在网络迅速崛起、web2.0不断推陈出新、豆瓣独步天下的今天,电视读书节目因种种原因深陷困境。本文首先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困境的缘由,然后立足读书网站豆瓣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新形势下电视读书节目的创新之法和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11.
马蕊 《传媒》2019,(6):56-58
前一时期,《见字如面》《朗读者》等读书类电视节目的热播,给真人秀节目带来一股沉静悠远的书香,被认为是文化类节目的“清流”,是读书类节目的“复兴”。2018年10月8日,《见字如面》的总导演关正文再次推出场景式读书节目《一本好书》,用360度沉浸式舞台、真实布景、知名演员实力演绎、台上台下实时互动和考究的舞美设计。  相似文献   

12.
王玥  柴艳霞 《视听》2024,(4):125-128
中国读书节目的雏形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不可抗力使其一度销声匿迹。20世纪90年代中期,读书节目才重新出现在我国的电视荧屏上,其发展经历了萌芽期、开创期和探索期,现已步入新的时期。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相互掣肘、媒介差异造成的传播困境、受众主体兴起与传统批判思维的矛盾,使读书节目在发展中困难重重,但危机孕育生机。我国的读书节目可以借鉴国外优秀读书节目,警惕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陷阱,从而更好地承担起培养国民阅读习惯、传递知识、启迪思维和丰富民众文化生活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3.
电视读书节目曾经辉煌,但如今却在整体上陷入低谷。电视读书节目要生存,必须尊重电视传播的基本规律;处理好以下五个问题:一是面向普通观众而非文化精英,二是要让观众“看”节目而非“听”节目,三是突显主持人及嘉宾的个人价值,四是增加娱乐性,五是加强与新媒体联动。  相似文献   

14.
河北电视台的<读书>栏目开办四年多了,它以其独有的文化品位吸引了众多的观众.在我国电视读书类节目起起落落的大环境中,<读书>为何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观众的厚爱,我们从它的内容特色上来做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出版参考》2006,(5X):4-4
我国电视读书节目摸爬滚打了整整10年,依然走不出整体低迷的状况,其症结何在?李爱晖在《传媒》杂志上撰文认为原因有多方面:1.多元化导致文化迷失。电视读书节目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在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三种文化状态的共存和博弈中左右为难,举棋不定,而最终迷失了前行的方向。2.多元载体造成形态瓶颈。  相似文献   

16.
1月7日,央视读书节目《子午书简》邀请著名画家陈丹青和香港时评人梁文道参加节目。同样是一张桌子三人谈话,但在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里妙语不断、机锋连连的陈丹青、梁文道,在两个小时里却没有实现理想中畅谈的状态。  相似文献   

17.
刘永昶 《声屏世界》2013,(11):19-20
央视科教频道的《读书》栏目作为中国电视读书栏目的资深代表,虽几经易名改版。却一向沉稳持重,不失高雅大方、深邃幽远。节目收视率在浮躁的时代里自难爬升。但也总拥有她忠实的拥趸群体。这两年暑假,《读书》栏目连续推出特别节目《我的一本课外书》,颇让人意外。不过,联系起近年来荧屏很是热烈的文化知识类节目风潮背景,倒也自然。何况节目推出后,  相似文献   

18.
随民众文化水平提高,近年我国电视荧屏出现了众多读书类节目,这些节目坚守文化品质,传播主流价值,弘扬传统文化精神,起到了“文化担当”的作用。其中纪实读书节目《我在岛屿读书》以创新的叙事方式和符号化表达探讨阅读和社会、自然、自我之间的关系,将阅读日常化,并且在多个仪式化场景中以影像化方式重新定义阅读的范畴,用视频记录当下文化思潮,为文化保留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9.
邵鹏 《新闻记者》2013,(6):90-93
读书类电视节目已成为今天电视屏幕中的濒危节目,现在观众能看到的读书类节目仅存五档,且依然在苦苦挣扎着。面对一种节目形式即将消失,是出手保护,还是任其自然淘汰。本文试图从媒介生态学视角分析读书类电视节目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20.
在市场经济、信息时代的商业逻辑推动下,收视率似乎成了电视节目生存的唯一衡量标准。读书类电视节目也难以逃脱"末位淘汰"的厄运,但凤凰卫视中文台开播的一档读书类电视节目《开卷八分钟》,因其回归了单纯的、清新的和质朴的读书本质,而开辟另一片视觉空间。本文通过对节目文本的解读,并与其他同类节目的比较,分析读书类节目的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