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法战争前,中法两国的外交交涉曾在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宝海以及与法国驻日公使脱利古之间进行.李宝谈判中,李鸿章妥协求和;李脱谈判中,李鸿章据理力争.李鸿章态度的变化,虽然有其自身的因素,但是更重要的还是清政府的决策起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法战争时期的对外交涉中,李鸿章先后主持了李宝谈判、李脱谈判、李福谈判、李伊谈判、李巴谈判,对战争的进程有重要影响。李鸿章在谈判中有过妥协,更有过抗争;其妥协多是在清政府授意下做出的。探讨李鸿章的对外交涉活动,以及李鸿章思想变化与朝廷态度变化的关系,对中法战争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法战争期间李鸿章对外交涉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威 《历史教学》2002,(6):14-21
中法战争时期的对外交涉中,李鸿章先后主持了李宝谈判、李脱谈判、李福谈判、李伊谈判、李巴谈判,对战争的进程有重要影响.李鸿章在谈判中有过妥协,更有过抗争;其妥协多是在清政府授意下做出的.探讨李鸿章的对外交涉活动,以及李鸿章思想变化与朝廷态度变化的关系,对中法战争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鸿章因签订了屈辱卖国的《马关条约》,百年来一直被斥为汉奸、卖国贼。本文认为,从甲午战争前清政府对外一贯妥协退让的政策和马关谈判中李鸿章的表现及中日双方的态度来看,签订《马关条约》卖国求和的主要罪责在清政府,而不应由李鸿章一个人来承担。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侵略朝鲜、要求清政府割地赔款,是日本政府的既定国策;李鸿章奉派赴日,是清政府两次求和失败后由日本政府点名决定的;李鸿章还未出国,清政府就已被迫答应向日本政府割地赔款;李鸿章在马关谈判中的策略是正确的,谈判中的表现基本方面也是应当肯定的。因此,李鸿章在马关谈判中的所作所为不但不应当受到谴责,相反应当受到适当的肯定,这以翔实的史料为据。  相似文献   

6.
建军的是他,打仗的是他,战败谈判还是他!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九月二十七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忧郁和悲愤中辞世。这以后,李鸿章被定论为“卖国  相似文献   

7.
1884年12月,日本侵略分子和朝鲜开化党人借中法战争之机在汉城发动了甲申事变,随即被驻朝清军平息。此事引起中日两国关于朝鲜问题的交涉。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经过外交谈判,签订了《中日天津条约》,解决了两国争端。  相似文献   

8.
电影《甲午风云》中有个镜头:李鸿章与英法等侵略者代表在大堂内谈判,洋人出言不逊,激怒了等候在二堂的邓世昌。他愤怒地将茶盅重重放在桌上,喝道:“一派胡言!”这又惊动了里面的洋人和李中堂,李鸿章喝问道:“谁在二堂喧哗?” 扮演李鸿章、邓世昌的演员分别是王秋颖和李默然。前者不幸在数年前因肝癌去世。临终前,很  相似文献   

9.
“外须和戎”是李鸿章从“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的认识出发而揭示的一条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他处理对外交涉的总的指导思想。“和”字外交贯穿于李鸿章外交活动的始终。由于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并且在外交谈判中经常表现为妥协、退让,因此史学界的很多人都认为外须和戎就是拱  相似文献   

10.
一、台湾民主国的败亡 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因的“甲午战争”,大败清军。次年,清廷被迫派北洋大臣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日本政府派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为代表。3月20日,在日本马关(今下关)春帆楼开始谈判。24日会后,李鸿章返寓所  相似文献   

11.
李鸿章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在他去世以后,甚至是他活着的时候,人们就一直给他带着"卖国贼"这样一顶帽子。现如今,我们追求实事求是,知道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需要基于事实和当时的时代条件,给予他客观公正的评价。在笔者看来,以"卖国贼"来评判李鸿章,实在是有失偏颇。本文就李鸿章在马关条约谈判过程中的表现,试着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甲午中日海战中,李鸿章究竟为北洋舰队制定了什么样的作战方针?以往的有关论著,大都认为是“避战保船”。本文认为,甲午中日开战后的一个多月,李鸿章对比中日海军实力,从实际出发,制定了“保船制敌”的作战方针。综观甲午中日海战的全过程,李鸿章在海战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未指示过北洋舰队通过“避战”而“保船”。恰恰相反,李鸿章一再命令北洋舰队主动“出击”、“截击”敌舰队。即使在威海被围,北洋舰队危急存亡之际,李鸿章还数次命令丁汝昌率领舰队和敌舰队“拼死一战”。因此,“避战保船”的不是李鸿章,而是北洋舰队的提督丁汝昌。  相似文献   

13.
李鸿章在1862年代理江苏巡抚期间开始对日本有所了解。随后,他曾以南洋通商大臣身份与日本官商打交道,主张与日本通商。1870年,日本派员前来谋求通商修约,李鸿章力排众议,说服了总理衙门大臣并于1871年与日本签订了修好条规和通商章程。次年,当日本方面派员改约谈判时,李鸿章则以约定守信的明确态度加以拒绝。与此同时,他还多次建议总理衙门向日本派驻使节以加强两国的相互了解和联络。李鸿章在这一时期所提出的对日主张应该说是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实际和世界潮流的。  相似文献   

14.
李景贤 《课外阅读》2013,(13):12-13
<正>近日读海外某华文报纸,偶见李鸿章怒斥"鬼子"的一爿妙联,顿生酣畅淋漓,扬眉吐气之感。亢奋之余,想为这位晚清汉人重臣写点文字。李鸿章是个功过分明的"双面人"。在中国近代史课本中,大家所看到的,多是其被否定的一面,而未读到他那被肯定的一面。妙联怒斥"鬼子"1900年秋,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携光绪帝西逃,失踪一段时间后复出,命洋务大臣李鸿章与列强代表议和。谈判结束后,中方与联方共同举行记者会。忽然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辛丑条约》签订90周年。 1900年爆发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了。以慈禧为首的腐败的清王朝为维持其反动统治,向帝国主义屈膝投降,于1901年9月7日(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同11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1900年8月7日,正当帝国主义侵略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的途中,清政府便任命李鸿章为全权谈判大臣,负责同帝国主义侵略军进行议和谈判。帝国主义未予理采。14日,侵略军攻陷北京,慈禧等仓惶西逃, 24日,慈禧在西逃途中发布上谕,让李鸿章会  相似文献   

16.
孙梅 《历史学习》2006,(7):28-29
李鸿章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仁见仁,智见智”。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19世纪60年代,面对内忧外患的问题,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中国开始了大规模近代化的过程。尽管今天我们指责洋务派“认识肤浅,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不变革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但是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已经是惊天动地了。到19世纪80—90年代,人们还耻谈洋务。李鸿章成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遭到反对是自然的了,“其时朝士皆反对合肥(李鸿章是合肥人),尤鄙言洋务”。  相似文献   

17.
在镇压太平天国及捻军的战争中,李鸿章为了褒扬祭祀死于战场的淮军将士,在全国各地不断地修建淮军昭忠祠,其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遵奉清政府表彰阵亡将士的定例;其二,依前湘军昭忠祠的修建;其三,淮军将领的要求;其四,维系淮军集团利益,提高淮军凝聚力和战斗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和巩固了李鸿章的地位,向世人显示了李鸿章及淮军政治实力存在,也是李鸿章登上政治巅峰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口水战     
甲午之役,中国战败,割地赔款。朝廷命令李鸿章到日本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谈判,最后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此条约乃是中日两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一大关键,从此,中国陷入灾难的深渊,而日本则走向对外侵略的疯狂之路。晚清文人况周颐在笔记著作《眉卢丛话》中记载了一  相似文献   

19.
李鸿章基金,是沙皇俄国为了贿赂收买清朝官吏而特设的一笔数额巨大的基金。 1896年5月,沙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清朝光绪皇帝下诏赐李鸿章为“钦差头等出使大臣”,赴俄庆贺加冕,并前往英、德、法、美四国“联络邦交”。俄国准备利用这个机会,与清朝专使谈判,要挟签订不平等条约,解决他们在中国东北占地筑路问题。这样,李鸿章“形式上是清帝祝贺沙皇加冕的专使,实际上却是签订最重大国际条件的全权代表”。沙俄要在中国东北修造铁路,势必极大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封建统治者,作为一个阶级,是帝国主义的附庸,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大多俯首听命。但具体到每一个历史人物,则又不可简单地一概而论。中俄谈判中的杨儒和李鸿章就值得对照一番。一中俄彼得堡谈判(1901.1.4—3.26)的由来义和团运动(1899—1900年)兴起后,沙皇俄国乘机大举出兵,侵占了我国整个东北三省,其目的,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