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令轩 《新闻窗》2011,(2):109-110
相对于党报而言,都市报在读者定位、报道内容、新闻文风等方面与之存在很大的区别,这就对都市报地方新闻稿件的选择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本文将对这种"特殊的要求"加以分析,尝试寻找都市报地方新闻稿件选择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2.
在目前都市报新闻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作为"家门口的新闻",社区新闻拉近了报纸与读者的距离,社区新闻成了都市报的"新宠"。《法制晚报》每天用四个版来做社区新闻,可见社区新闻在目前都市报的重要性已经凸显。  相似文献   

3.
赵琳 《新闻窗》2010,(3):33-34
"公共新闻"又称"公民新闻"、"公众新闻",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闻界的一场新闻改革运动。这一运动是新闻界面对社会批评和信任危机而发起的改革运动,是继社会责任理论提出之后的又一自我反思,其主旨是改善媒体与公众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帮助公民参与到公共政治生活中来。以话语讨论而非暴力的方式推进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4.
社区新闻是按照新闻发生地来划分的新闻概念。虽然目前关于社区新闻说法不一,但有两点认识已经得到业界认可:首先。社区新闻的新闻源头或称新闻现场在社区;其次。社区新闻所关切的是处于生活状态而非工作状态的社区百姓的喜怒哀乐。  相似文献   

5.
在市场摇篮里诞生的都市报类报纸,大都以社会新闻起家。但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仅靠社会新闻一枝独秀,忽视时政新闻,报纸就进不了主流媒体的行列,容易被打上“娱乐小报”的烙印。燕都晨报创刊伊始,便从办报理念上改变以社会新闻为主打的传统做法,而将时政新闻放在与之同等重要的位置.甚至在版面安排上更为侧重。近六年的办报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正确的,它把晨报带上了一条迅猛发展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内媒体上出现一批着眼于过去事实的独立文本,学者杨琴由此提出"史态类新闻"的概念。本文在杨琴的研究基础上,对历史新闻、档案新闻等一系列现存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试图探讨"史态类新闻"命名的用意,并从概念界定和文本写作上验证"史态类新闻不是新闻",以及从传者和受众两个方面寻找国内媒体比国外媒体更偏爱"史态类新闻"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最近到楼下的报摊去买报纸,南京的《现代快报》《金陵晚报》经常买不到,我问老板为什么这两份报纸卖光了,而本地的报纸还剩这么多。老板回答说,这两家报纸比本地几家报纸好看,报纸上刊登的都是好看的社会新闻、娱乐新闻,读者爱看。确实是这样,就拿国际新闻来说,这两家报纸除了特别重大的政治新闻就很少刊登这些“不好看的时政新闻”,  相似文献   

8.
邓妍 《青年记者》2010,(14):46-47
文化新闻成为继社会、娱乐、体育、经济、民生热点新闻之后的都市新闻业务的新亮点。文化在报纸上所占有的分量不再只是副刊约稿、文章连载,而是记者采写回来的鲜活生动的文化新闻。  相似文献   

9.
都市报要占领市场发展的制高点,就要打造适销对路的新闻产品,不断创新.从2007年起,浙中新报导入电视媒体的"主持人"、 "制片人"负责制,开设以记者领衔的新闻工作室,在纸质媒体上进行了"网格化"新闻运作模式的新尝试.经过两年多的摸索, "网格化"新闻运作模式对浙中新报的新闻创新、创新新闻起到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丁晓旭  刘慧 《今传媒》2013,(2):142-143
戏仿新闻是将"戏仿"引入到新闻实践之中,对传统新闻进行"恶搞式"的摹仿,特别是针对社会热点事件与舆论焦点。戏仿新闻最为直接的两个特点是"假"和娱乐性。"假"是建立在一定事实依据之上,并非凭空杜撰,"假"只是呈现给受众的表象,传达的是新闻背后的社会问题及其根源;同样,戏仿新闻以一种娱乐化、戏谑调侃的方式"说新闻",在娱乐大众的同时暗含对社会严肃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陈海峰 《新闻爱好者》2008,(12):164-164
什么是新闻?这个概念教科书上有专门的解释,不需多说。 但笔者认为,有个问题值得讨论:曾被教科书批判的西方媒体新闻观“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相似文献   

12.
陈军 《新闻世界》2009,(5):29-30
新闻监控是近年都市报越来越重视的工作之一,它符合报纸现代化流水线作业、专业分工生产的需要,是都市报由粗放式管理运作向精细化分工运作转变的标志之一。沿海一些先进地区都市报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新闻监控体系和机构设置,而内地的都市报目前只有雏形的监控形式,这里,根据沿海一些成熟都市报的经验浅谈都市报中新闻监控的运作。  相似文献   

13.
随着报纸的发展,社会新闻的界限变得无所不包,随之.社会新闻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加强社会新闻的舆论引导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新闻根据内容可以划分为政治新闻,经济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文娱新闻等几大类,其中社会新闻以其贴近大众,富于可读性而受到读者的欢迎。尽管学术界对于其定义众说纷纭,但是社会新闻的内容不外乎日常生活中百姓关心关注的事件.如新人新事,婚姻家庭,法律案件,风土人情等等。  相似文献   

14.
新闻解读,颠覆了传统新闻理论的定义在国内新闻界,由"老祖宗"确定的"用事实说话"的定义,这已成为广大新闻从业者长期以来自觉遵守的规则。在以往新闻表述中,除新闻述评外,各类新闻是排斥议论的。如今,随着传媒市场的发展和受众需求的变化所产生的"新闻解读"文体,就是对传统理论意义上的新闻定义的颠覆。主要表现在:(一)从新闻的编排模式看,解读从路来。这样,就能举重若轻,以一种轻松、清新、时尚的方式进行解读,以独家视角对重大主题进行人文化的再选题。  相似文献   

15.
自2011年8月中宣部等在全国新闻战线发起"走转改"活动以来,一大批接地气、有人气的稿件见诸报端。但是,少数都市报的新闻从业者在对"走转改"的认识上仍然存在着误区。只有端正办报思想,切实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提升新闻品质,达到锤炼新闻队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郭鹏霞 《青年记者》2007,(20):37-37
社会新闻是指没有鲜明行业特点而又为大众广泛感兴趣的,以反映社会生活、道德伦理、趣闻逸事等为主要内容的新闻。在我国,都市报与社会新闻有着不解之缘,都市报的崛起与社会新闻的勃兴存在着共时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新闻逐渐由边缘走向了主流。  相似文献   

17.
军队报纸上非事件新闻已占到70%左右的比例,但其可读性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要改进军事新闻报道,就要把改进非事件性新闻作为重要突破口。可采取以下具体做法:抓"活鱼",让非事件新闻"新"起来;巧结构,让非事件新闻"活"起来;讲故事,让非事件新闻"实"起来;深挖掘,让非事件性新闻"强"起来。  相似文献   

18.
电视民生新闻的本质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电视公共新闻的本质是回归新闻的公共性,两者在本质上相通。本文试图借鉴公共新闻的公共领域建设特征,结合国内民生新闻发展的现状,探索电视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突破的途径,由"小民生"演变为"大民生"。  相似文献   

19.
目前的各类新闻中,什么类型的新闻离老百姓最远呢?答案是时政新闻。每天的各类新闻中,什么类型的新闻与老百姓最近呢?答案也是时政新闻。这看似一个悖论,但现实就是如此。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最早一批晚报,再到上个世纪90年代的都市报热潮,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就是,一旦杀出一条  相似文献   

20.
时政新闻对任何一家都市报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报道地位。从社会新闻打天下的初创时期开始,很多名扬一时的都市报都在苦苦寻求着向时政新闻的重点转移。《南方都市报》即为成功的范例,南都在起步阶段,一样是大量的社会新闻(以通俗易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