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5 毫秒
1.
2008年8月25日,浙江卫视“中国蓝”新概念揭幕。“中国蓝,蓝动天下”从此成为改版后的浙江卫视全新定位。据市场调查数据显示,浙江卫视2009年1月份的月收视排名在同类省级卫视中位居全国第二、网络用户关注度排名全国第二、媒体关注度在创新高——“跳进”了全国前三。而在半年前,浙江卫视的位置一直徘徊在第八九名左右,处于省级卫视的第二方阵。如今,“中国蓝”和“浙江卫视现象”已经成为当下学界热捧的话题。  相似文献   

2.
李菲 《东南传播》2011,(8):156-157
据央视索福瑞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3月27日至4月2日,浙江卫视的全国网收视率达到0.29%,居全国省级卫视收视率排名的第二位,仅次于湖南卫视。从2008年改版至今,浙江卫视逐渐在中国电视市场站稳脚跟,并且紧逼湖南卫视“省级卫视一哥”的地位,成功改版的背后是品牌经营战略的正确运用。本文将细致分析浙江卫视如何使用开拓性...  相似文献   

3.
我觉得中国电视已经进入"大片时代"。美国大片是在传递美国的文明、价值观和美国精神;中国电视大片也可以这样2007年,浙江卫视在全国省级卫视收视排名中仅仅名列第十。2008年8月改版,10月《我爱记歌词》开播后一跃进入前三。2009年夏天跃居第二。发展至今,浙江卫视已成为继"娱乐节目看湖南"后又一大强  相似文献   

4.
浙江卫视2008年8月改版后,不到一个月即从全国卫视排名第九升至第四,一个月后又排名第三,网络影响力更是提高了99,5%,排名全国第二,仅次于湖南卫视。浙江卫视打造“娱乐三剑客”为首的一系列电视娱乐节目,在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今天闯出一片天地,成功打造“浙江卫视·中国蓝”品牌。  相似文献   

5.
张丹  温洪泉 《声屏世界》2005,(10):48-49
2004年.随着一些省级卫视频道品牌发展的初见成效,再加上数字电视平台的建立,电视资源集约化整合,电视观众分众化趋势的来临,各大省级卫视纷纷改版,迈出了深层次频道变革的步伐。而重庆卫视在这次改版浪潮中.以定位为“中国公信特色频道”为突破口,从省级卫视中脱颖而出.凭借其优秀的自办栏目和科学的编排及其独特的定位成就了重庆卫视覆盖排名全国第六、西部第一的辉煌。据央视索福瑞调查显示:2004年5月后,重庆卫视西部地区收视持续增长,多项指标西部排名第一;2004年6月后.重庆卫视涨势迅猛,全国夜间收视一度跃居省级卫视第四;重庆卫视在26个中心城市入户率超过60%,在西部11个省会城市人户率与本地频道相当。  相似文献   

6.
王欢 《东南传播》2010,(11):124-126
省级卫视,作为中国电视产业链条上的关节点,近年来迫于内外环境的压力和挑战,逐渐从区域性媒体向全国卫视转变,纷纷进入激烈竞争和高速发展期。本文在分析省级卫视品牌化发展原因的基础上,通过对浙江卫视品牌建构战略的具体分析,以期为我国省级卫视的发展开拓新的视野和方向。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品牌经营已然成为省级卫视竞争制胜的法宝。2008年8月,浙江卫视开始全新改版,走上了品牌经营之路。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改版后的浙江卫视的品牌经营策略,并对其品牌经营的误区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2005年8月,浙江卫视随着浙江广电集团全体频道改版有所调整:2005年8月,河南卫视变脸:2005年9月,四川卫视在频道定位专家研讨会上表示,要以观众最喜欢的三种节目类型——电视剧(虚拟故事)、新闻(正在发生的故事)和专题(真实故事)为主干,打造中国电视台中第一个完善的故事频道。  相似文献   

9.
浙江卫视作为第一批上星的省级电视频道。在落地覆盖率、品牌信任度等方面拥有良好的基础,目前在全国的覆盖人口为7.66亿,是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电视媒体之。①其2008年全面改版之后迅速崛起,引发了媒体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0.
2008年8月25日,浙江卫视全新改版,启动"中国蓝"新战略.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央视索福瑞的收视数据显示,目前浙江卫视全天收视率位居省级卫视第二名,提前一年完成"挺进前三"的任务;而百度提供的相关搜索数据显示,目前浙江卫视的网络影响力、媒体关注度、卫星覆盖率均位列全国第二."中国蓝"现象也获得了我国电视传媒业专家的盛赞.  相似文献   

11.
沈健 《视听纵横》2008,(5):63-65
浙江卫视是全国第一批上星的省级卫视,在落地覆盖率,品牌信任度等方面拥有良好的基础,目前在全国的可接收人口为7.66亿,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同时浙江卫视的覆盖人口购买力非常强,浙江经济发达,人文锦绣,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浙江卫视进军全国一流电视媒体阵营的有利条件,所以如何以积极主动的品牌营销战略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一课题就摆在了浙江卫视人的面前。  相似文献   

12.
品牌塑造和建设对于电视媒体而言极为重要,尤其在当下新媒体传播环境中,品牌形象对于推动省级卫视的发展作用巨大。浙江卫视自2008年打造"中国蓝"品牌以来,致力于节目改版与创新,频道整体步入良好的发展状态,跻身省级卫视第一梯队。近年来,浙江卫视紧跟时代步伐,以"青春+""互联网+""文化+"等为发展方向,自我变革、锐意创新,品牌融入新元素、新基因,树立辨识度较强的品牌标杆,展现"中国蓝"的引导力和发展活力,开拓了一条内外兼修的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宗妍 《新闻通讯》2010,(6):43-44
中国的省级卫视从没像近几年这样成为全国收视的焦点,从湖南卫视的"不走寻常路"开始,省级卫视的综艺节目就被置于国内广泛的议题之中。2010年,突然崛起的江苏卫视、浙江卫视各自想方设法地进行收视率之争,像2008年湖南卫视那样独领风骚的年代终于一去不复返了。卫视频道“战争”的主打形式就是综艺节目,这是电视行业最娱乐化的一幕。  相似文献   

14.
张为 《视听界》2013,(3):83-85
占据省级卫视80%常规版面的电视剧的竞争,在每一部剧的选择、每一天的播出、甚至每一分钟的计算中,残酷地上演。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一季度收视前十位的省级卫视播出新剧50多部。湖南和江苏两大卫视包揽了收视前十名,湖南卫视的霸主地位更加稳固,其平台优势已经使处在第二位的江苏卫视难以比肩。而处在第三位的浙江卫视,同样不能对江苏卫视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15.
《声屏世界》2013,(1):86
随着2013年各省级卫视的改版计划纷纷出炉,卫视之间的竞争也随之变得空前激烈。日前,北京卫视公布了2013年的改版计划——扩容卫视新闻播出量、全面升级特色栏目带、打造大型季播活动,共同构成"三驾马车"。为全国观众奉献出众多品位高端、含金量足、充满诚意的电视节目,形成了在全国电视市场中独树一帜的文化战略定位。  相似文献   

16.
黄未 《视听纵横》2007,(1):51-52
近年来,央视、省级卫视及地面频道的竞争日趋白热化,湖南卫视一骑绝尘,安徽卫视剧行天下,我们浙江卫视也不甘寂寞,凭借"七剑出江南"的豪情成功地搅动了电视市场,但搅动市场之后如何真正夯实基础、稳定市场,如何真正成为电视媒体竞争中具有话语权的强势的领跑者?这是摆在每一个浙江卫视人面前的严峻课题。  相似文献   

17.
2006年江西卫视节目编排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是江西卫视在电视宣传、经营创收全面取得历史性好成绩的一年。值得一提的是,江西卫视全天及晚间黄金时间收视排名均位列31个省级卫视第4位,收视份额突破1%大关,是2006年度上升幅度最大,最令人关注的省级卫视之一,被业界评价为“江西卫视‘黑马’奔腾”,这说明江西卫视在打造具有全国影响的强势媒体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些骄人成绩的取得是全台综合实力的体现,但电视节目编排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8.
徐凌  胡洁岚 《视听界》2004,(5):9-10
一、无奈的现象和中国社会一样,中国的电视也正处在一个转型时期。央视改版前,省级卫视长期以来多以“新闻综合频道”这种央视一套模仿版的面目出现。而业界和观众对它们的平庸始终多有诟病:雷同的电视剧,大同小异的版面设置,相互抄袭“克隆”的栏(节)目。中国大大小小的电视台有2000多家,上星的频道有40多个。然而,这些频道无论是在节目形态还是在内容上都有着太多的趋同性,同质化现象严重。2004年被业内人士们称为“改版年”,全国数家省级卫视台不约而同地集体行动,对原来的新闻综合频道进行改版。作为中国电视的中坚力量,省级卫视似乎有责无旁贷的义务来成为电视改革的桥头堡。不过,和其他领域的改革相比,中国的电视改革仍处在一个左右摇摆的地带:一面是政策,一面是市场。人们试图按照市场的规律进行尝试,但很快又退回到政策调节的范围。在政策和市场间迂回曲折,使得中国电视的改革前景扑朔迷离。  相似文献   

19.
省级卫视:摆脱同质化路在何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有行家预言,“2004年将是省级卫视改版年”。果不其然,随着央视一系列改革措施的迅猛出台,去年全国各省级卫视纷纷“变脸”。  相似文献   

20.
2011年的浙江卫视,已连续三年稳居全国省级卫视收视前三甲,广告创收三年间完成从6个亿到20个亿的跃升;2011年,浙江卫视得到广电总局《收听收看日报》表扬43次,在省级卫视中名列前茅;中宣部对浙江卫视充分肯定;省委书记赵洪祝曾评价浙江卫视“办出了风格。办出了特点。办出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