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留守儿童作为近代社会发展的一种现象,它不仅包括农村留守儿童,还包括城市留守儿童。本文从博尔诺夫关于空间的概念出发,从内部空间、外部空间以及与此相对应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几个角度来分析留守儿童产生,以及他它们对留守儿童成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时空具有人类学意义,时空与人类的存在内在统一。正确认识和规划时间与空间是教育促进人成长与成熟的基本方式和重要任务。博尔诺夫通过心理空间、私人空间、公共空间与自由空间的划分,探讨了空间的教育学意义;通过过去、现在与未来和人生命关系的探讨,揭示了时间的教育学意义。时空的教育学意蕴构成了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的独特视阈。  相似文献   

3.
博尔诺夫对教育与空间关系的研究,揭示出了空间的教育人类学意义。在教育学研究中,对于空间与教育关系的深入理解,将对教育内涵的界定、教育内容的扩展和教育意义的更新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迪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非连续性教育思想萌发于文化教育学流派,最终由德国著名哲学家博尔诺夫形成体系。作为教育人类学的杰出代表,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属于他的教育人类学的一部分,它论述了非连续性教育的必要性,并且提出了非连续性教育的方式及其应用。   博尔诺夫批判地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中的一些观点。存在主义认为,在人的生活中突然出现的一些非连续性的事件或外来干扰并不只是一种偶然事件,而是深深地隐藏于人类存在的本质中,也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不可避免的。博尔诺夫认为,以往的各种教育学派有一种共同的认识,即认为教育是…  相似文献   

5.
人类独处、居住以及社会交往空间的改变,要求教育重新思考人类存在样态、生命质量以及“诗意栖居”的理想。博尔诺夫试图调和存在主义和生命哲学对“人类图像”的描绘,在“人类空间”概念基础上论证人的空间存在性,揭示空间之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回到人类“原初”空间意象,人类空间突显人作为主体与世界交互的积极作为,肯定生命与空间融合过程的体验性,暗示人类生活的全部空间都具有教育性。空间建构过程,即人寻求自我定位、自我确证和自我发展的创造过程。人类空间观为重思教育本质,通过教育追求“栖居”意义,建构充盈灵动性和生命性的教育空间观,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O·F·博尔诺夫(Otto Friedrich Bollnow, 1903-1991)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哲学家,教育人类学的杰出代表,非连续性教育理论是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体论述了非连续性教育的原因,并提出了非连续性教育的形式及其应用。由此,博尔诺夫开辟了教育研究的新视野,引起了人们对长期被忽视的非连续性教育领域的重视,促使作为传承文明、育化个性的工具———教育趋向了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  一、“非连续性教育”理论的成因  1.传统的教育形式具有片面性。通过回顾教育发展的历史,博尔诺夫认为,传统的教育中,有关…  相似文献   

7.
1 博尔诺夫的生平 博尔诺夫是现代德国教育哲学的首要人物,借日本学者冈田英明的话来说.他是“德国教育学的世界权威”。博尔诺夫(Otto Friedrich Bollnow、1903~1991)出生在波莫瑞地区(现在是波兰领土)的一个小城市。  相似文献   

8.
王金华 《班主任》2012,(3):8-10
非连续性教育思想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博尔诺夫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是博尔诺夫针对传统教育的不足,吸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精华,创建性地形成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9.
<正>"非连续性教育"思想由德国哲学家、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夫(Otto Friedrich Bollnow)发展而形成体系。以往的教育学派通常把教育视为一种连续性的活动,认为教育只需按照一定的程序对人的身心进行塑造即可,教育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的种种困难和干扰给教育活动带来障碍,它们令人不快。博尔诺夫提出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则认为,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非连续性事件,如"较大的、威胁生命的危机,对全新的更高级的生活向往的突然唤醒、号召,使人摆脱无所事事状态的告诫和对今后生活举足轻重的遭遇等等",[1]对个体的自我生成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和价值,是人的生命发展的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高校"去行政化"命题是今年两会热烈讨论的命题之一。博尔诺夫的教育人类学思想是德国三大教育人类学流派之一,使用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的还原原则和工具原则等研究方法分析我国高校行政化问题,对提高我国高校办学质量,打造世界一流高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恩格斯分析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条件下,资产阶级对英国工人,特别是对妇女和童工的残酷剥削,使工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的惨状。恩格斯认为,教育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只有消灭私有制,在未来社会才能把生产劳动和教育结合起来,工人及其子女接受普及教育。大工业生产需要全面发展的人,也只有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essay, Vasileios Pantazis examines how two philosophers having different orientations acknowledge and study the phenomenon of the “encounter” (Begegnung) and its fundamental importance to human life and education. On the one hand, Otto Friedrich Bollnow drew on existential philosophy and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 in his analysis of the encounter, while Alain Badiou, on the other hand, used psychoanalysis, mathematics, and Plato in exploring the concept. The approach Pantazis takes in this essay aims at fusing the concept of the encounter as developed by Bollnow with a philosophical view, specifically Badiou's understanding of the encounter in the context of his concept “event of truth.” Through the “fusion of horizons,” as Hans‐Georg Gadamer put it, between these two views, Pantazis seeks to enrich the concept of the encounter and to draw out a renewed meaning for philosophical and educational theory.  相似文献   

13.
福禄贝尔的经验课程是经验课程论一个重要的理论形态."上帝是万物的统一体"的思想在福禄贝尔的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活动观与费希特的"绝对自我"是一脉相承的,该观念强调知识的形式是主体先天所有的;教育就是生长的过程,儿童的天性是自我活动,通过活动达到生命统一.  相似文献   

14.
盐城市第一小学针对当前学校科学教育拓展空间小、参与对象少等不足,开发、实施了以家庭为核心,科学实验为主要内容,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四位一体"的科学实验项目——家庭实验室项目。文章主要从家庭实验室项目的实施要素、指导策略和长效机制等方面阐述了实践过程及经验做法。  相似文献   

15.
随着学校教育的普及与发展,教育成为人们普遍讨论的话题,全社会都在关注教育。但是,人们更多地关注学校和社会教育,家庭独特的教育功能被弱化。尤其在我国现阶段,人们对中职生家庭教育的发展状况关注更少。因此,有必要把目光投向中职生家庭教育状况,反思其问题,挖掘其教育价值并反思其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华伟 《成人教育》2014,34(9):44-46
"家风"是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精髓,她用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界定出家庭道德规范,由印刷媒介将之凝聚成显性意义,超越时空代代相传。当现代人在背诵、认同、实践祖上传下来的家风时,也就意味着当时家族所规定的思想和道德有了生命,秩序和文化在民间实现了最可靠的传承。从这个意义上讲,家风是中国特有的源远流长的社会教育。  相似文献   

17.
传统家训是一种以儒家精神为导,以家庭宗法制为社会基础的承传性家庭教育媒介。其方式主要是通过家庭、家政、修身、勤勉、伦理等切入点,教育青年人如何成才,其中特别注重青年人的品德教育。这些对于培养跨人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民族之一。犹太民族的成功与犹太民族的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关系。犹太民族盛产时代巨人,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且有其犹太民族独特的家庭教育理念、特色内容和方法。通过对犹太民族家庭教育的考察可以获得教育子女是父母的职责、"经典"熏陶、适度的"爱"、改变方法四个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examines approaches to education developed by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and his contemporary and close friend, Friedrich Niethammer, two thinkers who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d to pedagogy. The aim is not only to compare both thinkers' ideas concerning education, analys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ir approaches to education, but also to demonstrate the wider social impact of their educational theories for the contemporary democratic society, which demands an educational system that can accomplish seemingly conflicting tasks. Students must develop holistically as individuals and not simply memorize trivia, but at the same time must be prepared to productive labour. Both thinkers offer complex yet practical solutions to achieving these aims, which makes exploration of their ideas valuable and timely.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法制教育,需要在家庭、学校、其它社会群体组织的良性互动中进行。改革开放以来,原有的家庭、学校、单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监管依托模式中的单位已被分化,新的家庭、学校、社会群体组织监管依托模式正在重构。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可供社会思考和选择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社会监管依托模式有:家庭+学校+青少年事务综合俱乐部模式、家庭+学校+社区组织模式、家庭+学校+现实社会各种群体组织的松散型模式。选择建立青少年法制教育社会监管依托模式,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考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