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瓦岗在河南滑县东南。隋末翟让、李密领导的农民军在这里建立了根据地。瓦岗军先后攻占了洛阳附近一带隋政府的粮仓,并攻克了河南大部郡县,军队发展到几十万人,是推翻隋统治的主力军之一。此图表现的是公元617年(隋大业13年)瓦岗军攻占洛口仓后,开仓散粮救济饥民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古代考试制度及给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度,即通过分科考试举拨人才的制度。科举制度实际上就是一种考试制度。这种制度自隋创立以后,唐、宋、元、明、清历朝皆用,表现了较强的生命力和一定的合理性、科学性。研究我国古代的考试制度,分析其利弊,会给我们许多启示,提供一些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换句话讲,也就是隋、唐、宋、元、明、清历代封建王朝选拔干部的一项重要考试制度。此项制度自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开科取士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  相似文献   

4.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中国儒家文化奠基人孔子诞生.孔子出生整整2500年之后,公元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了.迄今,我们的共和国已有了65年辉煌历史! 从孔子出生,到新中国的诞生,经历了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中华民国等诸朝各代.  相似文献   

5.
科举制是我国历史上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六朝,存在1300年之久。科举考试制度的产生和废除是历史的必然和进步。今年是废除科举考试制度100年,为了全面认识科举考试制度的历史影响,把握近代考试制度的演化规律与特征,客观评价科举制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我们今天的考试.本刊邀请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两位学者撰文。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云南省昭通地区的建置沿革进行了系统考证。其起于唐·虞,历经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国,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相似文献   

7.
工笔重彩画,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周、秦、汉、唐的绘画深沉博大;魏、晋、隋、唐时代是工笔重彩画最灿烂辉煌的时期;宋、元文人画的兴起,明、清以来绘画的主流水墨至上。20世纪多元文化的交融,工笔画振兴;现代重彩画传承民族艺术之精神,借鉴西方绘画之手段,具有综合性、兼容性、装饰性的艺术追求及特征,使这一画种获得了空前的繁荣。  相似文献   

8.
本学期八七级“古代文学”课学习内容包括隋、唐、五代文学和宋、辽、金文学两部分。现把隋、唐、五代文学的学习重点与具体要求谈一下。 隋、唐、五代三个时期中,唐代文学成就最高,是本学期学习的重点。唐代文学以诗歌的成就最为突出。要求同学们必须掌握每一时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重点。 初唐(618—713):这时期可分为两段。前五十年是南朝形式主义文学的延续,后五十年,“四杰”突破了宫体诗的题材,沈、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陈子昂明确提出反对南朝诗风的文学革新主张,为唐诗的繁荣开辟了健康道路。这一时期“四杰”与陈子昂是重点。  相似文献   

9.
科举考试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十分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它萌芽于南北朝,创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后延续至元、明、清。前后经历了1300多年,于清朝末年废除。科举考试不问世家,不需举荐,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在一定程序上体现  相似文献   

10.
皮影戏又称弄影戏,起源于唐,繁荣于宋、元、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华县皮影与全国其他各派系皮影相比较,无论雕刻、表演或唱腔都独具一格,堪称中国皮影的代表。  相似文献   

11.
八八级汉语专业本学期的《中国古代文学》,讲授的内容是隋、唐、五代文学和宋、辽、金文学两部分。在隋、唐、五代  相似文献   

12.
民族器乐自从它诞生开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本文简要的介绍了民族器乐在每个历史时期代表自己发展特征的形式。先秦时期以钟鼓之乐与古琴音乐为典型;汉魏至南北朝以鼓吹乐、相和歌中的器乐为代表;隋、唐时期的器乐品种多样,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宋、元、明、清时期独奏方面以琵琶和古琴为主,民间乐种普遍繁荣。民族器乐以品种丰富,独具特色、自成体系闻名于世,它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同时也是人民生活的亲密伴侣。  相似文献   

13.
科举与教育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隋,唐,宋,元,明,清六个朝代科举制的历史沿革及其对当时教育影响的分析,总结出科举考试与中国古代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关系的历史演变规律。科举考试与教育既有相互促进的一面,又有相互制约的一面,总而言之,科举考试多数时候处于主导地位,对学校教育有着强大的制约和导向作用。笔者试图通过这段科举与教育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的回顾与分析,为今天全面认识和实施素质教育而进行的考试制度改革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形成广泛的社会基础。佛教及其艺术与中华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中国本土特色的佛教文化。须弥山石窟开创于北魏,历经西魏、北周、隋、唐的大规模营造和宋、元、明的修葺,石窟艺术历时1500余年。从须弥山石窟的形成历史、须弥山石窟艺术的发展演变等方面可以看到须弥山石窟佛教艺术的世俗化、民族化和本土化。  相似文献   

15.
道教植根于我国封建社会,为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最初为“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五斗米道”又称“米道”和“天师道”。道教的起源,有很多传说,实际上道教产生于汉魏时期,晋、隋、唐、宋、元为其盛行期,明中期后日趋衰落。北京之白云观,为我国最大的道教殿堂。始建于唐代,有道教曾全真“笫一丛林”,龙门祖庭之称,元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书院,早在唐代便有了.不过书院在唐代,主要是政府修书之所在。被后世称为学校式的书院,虽也发端于唐,但较成熟的则始于五代而成于宋。故到北宋初,作为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言,已有著名一时的四大书院或六大书院出现了。唐代的书院,其制度异于宋、元、明、清诸代,实  相似文献   

17.
耳闻目睹和耳濡目染是近义成语.本文想将这两个成语作个比较分析.一,产生历史:耳闻目睹:最早见于西汉刘向《说苑·政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其变式有:耳闻目见(南北朝梁) 目见耳闻(宋) 耳闻眼睹(元) 耳闻目击(明) 目击耳闻(明) 目睹耳闻(清) 耳闻目睹(现代)耳濡目染:最早见于唐·韩愈《清河郡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其变式有:目濡耳染(唐)  相似文献   

18.
李仲谋 《教育文汇》2007,(11):51-55
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选官制度,始于隋.历经唐、宋,延至元、明、清.终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计1300多年。科举考试是分科考试,没有很多种类和科目,最重要、最难考、影响也最大的是“贡举”中的“进士科”。进士科一般分为三级考试,所谓“三年大比”.即考试分三年举行,每年考中的人数越来越少:第一级是“州试”,  相似文献   

19.
在整个封建社会里,唐代是文学创作最繁荣的一个时期。作家、作品之多,成就之高,不仅是前此所未有,就是而后的宋、元、明、清,也是不可比拟的。问题是唐代的文学创作为什么会这样繁荣的呢?  相似文献   

20.
历史教材的特点是头绪多、内容繁,学生常常感到对每节课的内容都学懂了,掌握了,但综合考查时总是张冠李戴、丢三落四。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理清线索,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没有系统化。历史教材是有基本线索可寻的,因此,“集中头绪,理清线索”,是上好历史课、解决学生不能系统掌握历史知识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如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悠久漫长,经历了2300多年,但大致可分为五个历史时期。(一)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历经战国、秦、汉);(二)封建社会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历经隋、唐);(四)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时期(历经五代、辽、宋、夏、金、元);(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的逐步衰落时期(经历明、清两个朝代)。通过这样“集中头绪”,学生可用时期记朝代,也可用朝代记时期。我在教学中采用“第一时期战秦汉,第二时期三两南,第三时期隋和唐,第四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第五时期明和清,封建历史线索明”的口诀,把历史教材的科学性和教学语言的趣味性融合为一体,寓乐于教,使学生牢固掌握了所学的内容。中国近代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