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研究了欧洲文明的特性,认为欧洲文明史的特性是作为进展的事实,这种进展的事实借着真理语言构造着文明,而这种真理语言的传统源于希腊精神。欧洲文明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都继承了希腊精神。欧洲文明带给近代世界的政治文明、法律文明和物质文明都是希腊哲学的现实展开。  相似文献   

2.
教育世界必然享有与自然世界并无二致的底层结构,即同样是时间和空间的总称,因而我们完全有理由把思维直接聚焦于教育世界的时间和空间.教育世界的时间有三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它作为教育世界的前提和坐标系;二是它作为教育世界核心的教育活动的资源;三是它与教育精神和价值现象的联系.教育世界存在着物理空间问题,但整体的教育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是一个社会空间,而在教育世界运动的深处还存在着人际情感和思维互动生成的精神空间.传统、现实与未来是教育世界的历史构成;家庭、学校与社会是教育世界的场域构成;观念、制度与行动是教育世界的实质构成.  相似文献   

3.
真理批判     
传统真理观一方面从知识论的“符合”视角来寻找一个外在于主体存在的实证真理,另一方面又将真理打扮为一个神圣的膜拜偶像。怀疑论美学认为,传统的真理观具有神话思维的特点,所谓“真理”只不过属于虚假意识的产物和精神乌托邦的幻想。而以往哲学对于真理的片面理解,往往由意识形态导致历史与现实的悲剧后果。  相似文献   

4.
真理是有价值的。真理的价值性在于真理具有认识功能、实践功能和社会功能 ,它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和成功地变革社会。“有用即真理”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观 ,它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是根本对立的。  相似文献   

5.
本刊陆续收到一些关于真理有无阶级性问题的稿件,现将这些来稿的基本观点及其主要论据综述如下,供研究参考。一、关于真理的定义大多数同志认为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有的同志提出自己的看法说:真理就是真正的道理。真理在人之外,在客观事物之中,是真实地存在干客观世界的道理,即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及其发展规律。在我们没有认识它之前,它是自在的、暗昧的;只有当我们认识了它,它才变得明白了起来。这种对真理定义的解说,是为了把客观性和主观性加以区分,说明真理不是认识,不是理论、思想,而是认识、理论、思想中包含的不依赖于主体的客  相似文献   

6.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非常广泛的命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教育就是教人求真,而在现实教育中往往在教人求知,应该说教人求知仅是教人求真的一个方面,真除了真理,更具有慧,而知识并非智慧,智慧是知与慧的结合。知强调对世界的客观认识,而慧是人精神世界的善,前者是形而下学的,后者形而上学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仅就讲授“真理”一章可能遇到的和应当强调的问题提出几点意见。在分节讲授之前最好安排一个简短的前言,从总体上概述一下有关真理的问题,可着重说明: 1.真理问题的重要性。指出真理问题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的意义,从而说明它是认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把真理问题单独提出来同“实践和认识”并列成章就是为了突出它的地位。 2.真理论的基本问题和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的基本观点。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在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人的思维着的头脑从哲学上掌握世界的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马克思在这里说的“实践—精神”掌握世界的方式,是指从道德上掌握世界。弄清道德是“实践—精神”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道德的特点和作用,指导我们的道德实践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实践是全部人类活动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对客观世界的真知灼见。但是在实践基础上,人类掌握世界的各种方式是各有其特点的。例如,科学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借助于人脑的抽象思维来掌握世界。它通过真理和谬误的矛盾运动,向人们提供关于客观对象的知识,它的中心问题是向人们揭示“真理”,解决人的主观世界的反映同客观对象“像不像”的问题。从艺术上掌握世界,则主要是通过形象思维,用典型的艺术形象来反映和认识世界,它是在美和丑的对立面的运动中进行的,它的中心问题是塑造典型  相似文献   

9.
现实是有限的,人的精神追求则是无限的,在实践的推动下,人们不断地进行着从囿于现实的有限向着自由的无限的超越。艺术实现着这种超越,而在现实的世界之上构建起理想的世界。在艺术的世界中人们把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沟通起来,在艺术的超越精神光照下,人生由此不再显得局促和艰辛。因此,艺术是人们搭起的从有限到无限,从现实到理想的天桥,它引导着人们进入自由的存在境地。  相似文献   

10.
个体的生活世界有着内在的局限性 ,在生活世界中 ,人们仅凭经验、常识、传统、习俗、戒律而生存 ,因此人的生活世界需要批判和超越 ,使自身走出“无真理的现实”阴影。科学教育能够使人超越生活世界 ,特别是直接影响人的精神生活世界 ,但是科学教育在超越生活世界的同时隐含着疏远生活世界的可能。这在现实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有非常明显的症状。为此 ,需要思考科学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问题。  一、人的生活世界需要提升和超越  人的生活世界丰富多彩 ,既包括内含着昨天的现实的生活 ,也包括潜隐着明天的可能生活 ,既包括日常生活 ,也包括职…  相似文献   

11.
在以往的研究中,“意境”仅仅是作为一个诗学概念或审美理想被人们广泛接受,但实际上它更多地是一种哲学思想和人生观的展现。唐人追求一种诗歌的“意境”,实质上是在追求一种具有超越性的人生。这种对超越性人生的追求,尽管贯穿整个文化史,但无论是在此前还是之后,都未有在唐代时所展现的蔚然之势。同时它与在其他朝代所呈现出来的厌世性超脱也有着根本性区别。可以说,“意境”说的产生,正与唐代在中国古代史上的中间位置相照应,是人生精神达到盛世状态在艺术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2.
在以往的研究中,"意境"仅仅是作为一个诗学概念或审美理想被人们广泛接受,但实际上它更多地是一种哲学思想和人生观的展现.唐人追求一种诗歌的"意境",实质上是在追求一种具有超越性的人生.这种对超越性人生的追求,尽管贯穿整个文化史,但无论是在此前还是之后,都未有在唐代时所展现的蔚然之势.同时它与在其他朝代所呈现出来的厌世性超脱也有着根本性区别.可以说,"意境"说的产生,正与唐代在中国古代史上的中间位置相照应,是人生精神达到盛世状态在艺术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3.
法治、德治与社会主义民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德治国的目的是使社会达到一个良好的道德秩序,使人们合作,并在合作中发展。我国民族性中缺少合作精神,而市场经济更有可能使其恶化。为此,应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使人们关心公共生活,在公共生活中培养合作精神,形成良好道德秩序。  相似文献   

14.
大学是充满理想的,并为实现这个理想进行着长期坚持不懈的奋斗.西方大学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古典人文主义的"自由教育"思想到德国威廉·冯·洪堡"自由的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崭新理念到美国"融入社会、多元开放、通识教育、追求卓越"的理念创新再到联合国"持续发展,引领社会"的新大学理想,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大学理念在西方的发展是沿着两个基本脉络前进的:一是"注重理性"始终是西方大学教育永恒的主题,其实质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人文关怀;二是"象牙塔"始终是西方大学精神永恒的象征,其实质是一种为真理而献身的独立精神.这种人文关怀和独立精神,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永恒的"大学之魂".  相似文献   

15.
Science and religion exhibit multiple relationships as ways of knowing. These connections have been characterized as cousinly, mutually respectful, non-overlapping, competitive, proximate-ultimate, dominant-subordinate, and opposing-conflicting. Some of these ties create stress, and tension between science and religion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chapter in humans’ cultural heritage before and since the Enlightenment. Truth, knowledge, and their relation are central to science and religion as ways of knowing, as social institutions, and to their interaction. In religion, truth is revealed through God’s word. In science, truth is sought after via empirical methods. Discord can be viewed as a competition for social legitimization between two social institutions whose goals are explaining the world and how it works. Under this view, the root of the discord is truth as correspondence. In this concept of truth, knowledge corresponds to the facts of reality, and conflict is inevitable for many because humans want to ask which one—science or religion—gets the facts correct. But, the root paradox, also known as the problem of the criterion, suggests that seeking to know nature as it is represents a fruitless endeavor. The discord can be set on new ground and resolved by taking a moderately skeptical line of thought, one which employs truth as coherence and a moderate form of constructivist epistemology. Quantum mechanics and evolution as scientific theorie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on human consciousness and vision provide support for this line of argument. Within 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scientists would relinquish only the pursuit of knowing reality as it is. Scientists would retain everything else. Believers who hold that religion explains reality would come to understand that God never revealed His truth of nature; rather, He revealed His truth in how we are to conduct our lives.  相似文献   

16.
以往的一些学者只是从书法的不同去理解孔子的真和司马迁的真,而没有从他们政治理想的角度去理解,这是不得要领的。通过对孔子、司马迁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的著作中透露出来的政治理想的分析,可对他们的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二者的精神是一致的:二者都坚持了儒家的真精神,即拨乱反正的救世精神。  相似文献   

17.
真:大学精神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精神的逻辑起点是真,真沿着自由、真知、引领展开,真知之境、自由之境与至善之境升华为至真至圣之境,变幻出大学万千世界来,大学万千世界又复归于真,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相似文献   

18.
朦胧诗是影响深远的诗歌潮流,朦胧诗人致力于表现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冲突、诗人的心灵图景和对世界的爱憎。毫无疑问,朦胧诗人是受到鲁迅影响的,在朦胧诗中有大量的鲁迅因子,比如表现梦醒后无路可走的迷茫,有着承担和拯救的英雄情怀,二者都反抗绝望,都用隐喻和象征的艺术方式表现抗争精神。  相似文献   

19.
莫言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将现实与梦幻相融合,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幻觉现实主义世界——高密东北乡。这个世界亦真亦幻,似幻似实,孕育着象征、变形、怪并及意识流。作品把奇特的主观感觉融进客观描写中,将读者自然而然地带入奇妙的境界里,各臻其妙,尽得风流。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哲学以改造世界为取向,但也蕴含了如何解释现实世界的深刻思想。马克思实践解释学涵盖了解释的主体性、社会性和真理性三大原则。其主体性原则蕴含解释的对象性、互主体性和视域性思想,与现代解释学所彰显的理论维度相吻合;解释的社会性原则关涉解释的社会基础、社会功能及社会评价,是马克思的独特贡献;在解释的真理性原则中,马克思将真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主张具有历史性、相对性和价值性的解释活动仍具有客观真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