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师生关系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教育因素,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学习孔子的教育思想,我发现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孔子成功办学的重要原因,也是他教学之所以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孔子与学生建立起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跟他的仁学思想分不开的.孔子的仁学强调"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上忠信,徙义,祟德也",等等.认真学习和运用孔子的仁学思想,对于构建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获得教育教学的成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他指出"仁"即"爱人".他有许多体现这一思想的名言一直流传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倡导"忠恕"、"孝悌".他生活的春秋时代,周朝衰微,诸侯并起.孔子宣扬"礼",主张恢复周朝的礼数.据<论语>记载,他的学生颜渊向他请教什么是"仁":他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相似文献   

3.
黄正 《江苏高教》2000,(4):110-110
一、孔子师德观的重义轻利性1.崇尚学问、立志从教———追求“大义大利”的思想孔子一辈子在做学问 ,他对学问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人离不开学问。孔子认为 ,对人进行学问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他提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的教育思想 ,表明他不仅要求自己品学兼优 ,也要求用自己的能力、学识及明白的道理去培养有学问的、懂道理的、有自立能力的人。孔子“立人、达人”的思想 ,其目的是“学而优则仕” ,最终是想通过这样一种教育 ,造就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优秀人才 ,使他们…  相似文献   

4.
谈到孔子的“仁”,学者常说它有积极的一面即“忠”;讲到行“仁”的方法,则曰“推己及人”。其说直接的、主要的根据是孔子曾说过这样的话:“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此话出自《论语·雍也》,是孔子与其学生子贡讨论“仁”时讲的,全文是:  相似文献   

5.
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之方”的诠释,杨普罗先生以“立如立人、达如达人”的观点指出了杨伯峻先生诠释中存在的问题。杨普罗先生对“仁之方”的解释是独特的,然而他的解释并不符合孔子“为仁由己”的仁学基本精神;杨伯峻先生的解释在表述上虽然易于让人产生误解,但却为理解孔子仁学奠定了基础。实际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指自己要想立、要想达,同时也使别人能够立、能够达。“仁之方”为人的“立”与“达”确定了一个基本原则,即己与人的“共立”“共达”。  相似文献   

6.
"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伦理中重要的道德内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行仁之方是重要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律,它所提倡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宽以待人的思维模式和待人方式,对于我国现代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儒家“人性”观1.孔子。儒家学派代表人之一是孔子,孔子说“:仁者,人也。”(《中儒》)“仁”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仁”就是“爱人”,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予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都贯穿着爱人的思想,对一般人来说“,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对统治者来说“,上好礼,则民易使”(《宪问》)“;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子路》)。孔子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不能爱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孔子指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这五者即是“:恭、宽、信、敏、惠”。恭则…  相似文献   

8.
《论语》中有三个十分重要的概念,首先是"仁","仁"是《论语》一书的核心思想,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一生都在实践着"仁",并且提出了实现"仁"的两种方式,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次是"礼","礼"是《论语》一书中仅次于"仁"的重要概念,"礼"是"仁"的表现形式,而"仁"是"礼"的思想内容。再次是"中庸",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就是说,"中庸"是一种"至德",一般人是无法企及的;而"子见南子"正是"中庸之德"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9.
在最近一次全国高中课堂教学竞赛中,进入高中新课程的两位教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必修三的第一课。他们的共同特征都是突出孔子“仁”的思想,张扬孔子作为思想家的一面,所选孔子的语录都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中国,法治不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也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唯一议题.我们建设以平等、自由、公正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尽管孔子没有平等、自由、公正的概念,但并不意味着孔子没有与之类似的思想,被曾子概括为“忠恕”思想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这人”,便和自由、平等、公正思想有暗合之处.用忠恕思想阐释平等、自由、公正,可以避免西方曾出现过的极端个人主义倾向,也会缩短建立良性法治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论自省     
自省具有双重源头:道德感情——或道德志向——和道德智慧。因此,一个人要做到经常且深刻的自省,一方面,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智慧,树立诸如"美德乃是每个人获得幸福的必要条件"的道德信念;另一方面,必须扩充和强大"做一个有美德的人"的道德欲望、道德感情和道德志向,立志做一个君子、仁人乃至圣人。  相似文献   

12.
萨提亚倡导的“一致性沟通”模式是关注“自我、他人与情境”三方面和谐互动的模式。青少年问题大多源自困扰的人际关系,要建立满意的人际关系,拥有一个和谐共融的情感位置,需要有一个表里如一的沟通姿态和高自我价值感,而这需要在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中获得。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团体辅导,注重人际互动的演练情境,着眼于人性中的积极方面,寻求“一致性沟通”学习,为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提供有效帮助和指导。  相似文献   

13.
"学无止境",这是人生修养、治学的古训。要想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不仅需要具有学的恒心、学的毅力,而且需要具有学的品格、学的方法。毛泽东青少年时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习中度过的,青年毛泽东有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的学习目的,勤学苦读、谦虚好问的学习态度,博学、深思、勤写、善读的学习方法。他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学习内容的广泛性都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楷模。对当代大学生充分有效地进行学习有很大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Ed Marko redefines what it means to be not only an auto mechanic but also a person who is blind. At the age of 20 years, he lost his sight from a degenerative disease called infantile glaucoma. However, he has surpassed what we traditionally think of as the capabilities of blind people. Now in his late 60s, he was once a rehabilitation counsellor, but he also enjoyed working on cars. Then he decided to open his own shop, Community Car Care, in Columbus, Ohio. Plan F , a 27-minute documentary awarded the 2007 Oxford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Award in cinematography and nominated for best short documentary at the Southern Winds Film Festival, takes us through a day in Ed's life as we watch him work on cars and interact with his partner Brad and his cat. Ed teaches us that one does not need to see to work on cars as he uses his fingers and tongue to manipulate bolts, nuts and bearings. The ways Ed navigates the auto shop demonstrate how he approaches life. If Plan A does not work, he moves on to Plan B. Flexibility and a sense of humour allow him to switch to a new plan when the first one does not work out. In this review of Plan F , we begin with summaries of the nine major scenes of the documentary, followed by reviews by a blind and a sighted person. The piece concludes with comments from the director.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近几年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要想在谋职中脱颖而出,必须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端正求职心态,走出心理误区;适度包装进职场,凸现气质之美;增强自信,讲究策略,成功实施毛遂自荐;沉着应对,从容度过面试关。  相似文献   

16.
冯星 《海外英语》2012,(15):172-173
More often than not,people are inclined to think they have known a certain person enough by his or her everyday appearance,manners,speech and behaviors and therefore tend to draw their conclusions on what this person is like in nature.Nonetheless,this could be misguiding and a misconception if we don’t see how he or she reacts at the turning point of matters that concern not just him or her,but also others.Time reveals a person’s heart,so does the adversity as illustrated in the short story--Mr.Know All which tries to convey a key message to its readers:don’t make your judgment about a book by its cover until you have read it through.  相似文献   

17.
思考与写作     
韩愈说过"行成于思."如果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切事业的成功都在于思考,那么,文章要写好,文风要改好,同样离不开思考.只有苦思苦想,才能写出好文章.但苦思苦想的前提条件是作者腹中必须有东西,即思考要有内容,要有生活.  相似文献   

18.
提高投篮命中率的关键是要求运动员掌握投篮技术,树立自信心,正确把握投篮时机。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讨论了具体的训练方法,以达到提高运动员投篮命中率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李菲 《教育学报》2006,2(6):85-90
生活问题归根到底是生活意义问题。生活意义为人的生活确立根基,使人的整个生命富有灵魂和生机。对意义的需求是人存在的总体需求,对意义的追索也是人存在的永恒情结,这种永恒情结就是“终极关怀”的情结。“终极关怀”指人对生活意义的自始至终的关怀状态和过程。德育作为一项以道德为依托使人成“人”的事业,应该以“终极关怀”为精神意蕴或指向。当前,以“终极关怀”为视角思考和建构学校德育目的也是对德育回归生活的深化。终极关怀的视角下,德育目的应该是成就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人。这种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是具备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意识和能力的人。  相似文献   

20.
高阳先生以其细腻娴熟的笔法,在胡雪岩系列三部曲中,刻画出了一个胆大心细、仗义疏财、知人善任、长于合作的豪商形象。胡雪岩的成功得益于其内心的思想和智慧,核心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儒家思想;但对儒家思想中"仁义"的过分坚守又是造成胡雪岩后期衰败堕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