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石曼 《传媒》2004,(9):32-33
2004年的广电传媒倍受社会各界瞩目,很多业界人士将2004年称为广播影视传媒业的"产业发展年"和"数字发展年".随着国家逐步有限度地将广电传媒业向社会资本开放,广电传媒业迅速成为当下社会资本关注的焦点,广电传媒固有的体制被打破,原有的产业格局正在裂变重组,民营资本的进入为中国广电传媒业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是它是否能够占据中国广电传媒发展的主流?中国的广电传媒业会走向何方?谁将最终成为中国广电传媒的领头军?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胡正荣教授.  相似文献   

2.
广电传媒依托民营资本介入的利与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新华 《出版广角》2016,(12):72-73
随着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资本悄然进入影视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通过对民营资本介入广播电视传媒发展轨迹的调研和分析,探索中国民营资本在传媒业中未来的发展方向,并针对民营资本介入广电传媒的瓶颈,宏观政策和法律保障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庞春燕 《传媒》2007,(8):16-17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和传媒业新型市场主体的逐步确立,传媒业进入资本市场已经成为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出于对资本可能渗透和干扰舆论导向的担忧,一个法律意义上规范、有序、有章可循的传媒资本市场始终是"千呼万唤不出来".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广电垄断和封闭的产业形态,三网融合自2000年开始试点,当前进入实质性的业务互渗阶段.互联网公司早已进入视听领域并日益壮大,如百度、乐视、腾讯、阿里巴巴等,这对传统电视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在此背景下,传统广电也在互联网上积极寻找入口,拓展网络视听业务.  相似文献   

5.
在"互联网+"成为各行各业风向标的时代大背景下,广电传媒将如何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各大广电集团的重要发展战略。广电传媒正在积极地与新媒体进行融合。特别是一些领先的广电巨头已经开始用资本来推动平台化,更快速、更大规模地在打造属于自己的广电生态圈,各大广电集团开启"电视+"模式的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产业角度看广电新媒体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广电传媒领域,数字化的新媒体颠覆了原有的传播渠道,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广电新媒体面临着社会公司的竞争,也面临着政策、体制、机制、资本、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制约.广电新媒体的发展没有退路,只有在新媒体的角逐中胜出,才能掌控未来广电市场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7.
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SMG)旗下新媒体企业百视通,吸纳广电制作、文广科技全部股份,于1月¨日借壳"广电信息"(600637),低调登陆A股资本市场,开创了主流广电新媒体企业上市先河.媒体预测,重组交易完成后,"广电信息"的实体主业将转变为东方传媒版图下的新媒体技术服务和市场营销、媒体的信息技术服务及装备工程经营业务.  相似文献   

8.
今年以来,传媒主管领导多次讲话,强调文化体制改革已到了非改不可的阶段,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事业,前者要增加投入,后者要改革,以改革求发展,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政治方向的前提下,把经营性产业剥离出来,改制成集团,将来还可以上市。在一些领域,要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参与改革,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放眼传媒业,广电、报刊显示崭新的气象,其他势力跃跃欲试。一、2003年回顾:各方势力做强做大(一)广电调整思路发展第一广电媒介20年的经营改革,基本是由行政与市场的双轮驱动。广电拥有全球最大的有线电视网,近1…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传媒产业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广电、报刊、互联网、户外等媒体既遵循着各自的发展规律不断向前,又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政策、技术和资本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中国传媒产业经历了异彩纷呈的15年.  相似文献   

10.
2006"规范年"、2007"发展年"、2008"提升年"……三年前的兴国县广播电视局债务重重,事业发展举步维艰.如何摆脱困境?2005年冬,新一届局领导班子通过几个月的调研,制定了"三年突破计划",决定实施以兴国广电精神、争做"三心"广电人、五个提升、八个创新理念为核心的"1358"管理体系,通过三年的努力扭转了落后局面,使兴国广电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1.
出版业的资本运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2007年起,资本运作成为出版业的主话题之一.上海新华传媒是我国出版业第一家借壳上市企业,辽宁出版传媒通过IPO形式以中国出版第一股实现上市.2008年4月,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举办主题为"资本市场与出版产业未来"的高层论坛,业内外人士广泛关注出版产业融资的制度瓶颈与出路,国有资本在出版业的控制方式、代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出版产业的资本运作与政策规范、文化产业的融资经验与启示、资本市场与出版产业的未采等问题.这一年还有几家出版集团表达了上市的意愿并着手运作,成为出版集团发展新态势.资本意识日益觉醒的中国出版企业,萌生了强烈的进入资本市场实现资本运作的欲望与冲动.然而,进入资本市场需要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媒科技》2014,(14):68-68
<正>datavideo,一个在广电领域驰骋了29年的科技先驱,如今的品牌经营已遍布全球各大洲百余个国家,作为广播电视器材的知名品牌,秉承着"分享创新价值"的理念,datavideo不断地研发创新产品并不断引领者市场趋势的潮流,独具匠心地设计寓意与多样化应用的创新元素内涵也使得datavideo成为广电领域独树一帜的深耕者!  相似文献   

13.
周莉 《现代传播》2006,(6):10-13
随着我国整体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广电改革也已经进入全面展开阶段,省级电视媒体如何推进改革事业关系到全国广电改革的进程和全局.在近两三年里,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大力推进改革,全面创新管理模式,在业界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本文系统、全面地介绍和总结了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的改革经验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4.
《传媒》2011,(1):58
本刊讯(记者马莉)2010年12月8日~9日,第三届中国广电行业发展趋势年会暨投融资论坛在京召开。年会盘点了广电行业在过去一年中的经验与成果,规划了2011年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媒业需要理性的投资者和负责任的媒体,理性与诚信是双赢的保证。文化体制试点改革确定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区分后,传媒投资的法律框架呼之欲出。随着大量纳入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媒体开始从事业单位向企业的转制,传媒业的投融资真正进入和规的操作阶段。然而,投资者仍然必须十分审慎地对待这扇半开半掩的大门,切忌再次落入“暴利”的陷阱。对于众多渴望资本的媒体来说,或许有天上掉下的馅饼,但决不会有白吃的果子。离开对新的发展观的全面理解,离开对媒体市场的正确把握,资本没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陈栋 《今传媒》2005,(12X):18-20
2005年是中国广电业改革、变革进入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一年。民营资本进一步进入,外国资本进一步渗透,多主体投资、多元化经营、多样化生产、多渠道推广、多层次开发的广电改革正在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7.
不管是债务倒逼还是国务院高压,铁道部的表态作为近年来第一次有垄断行业公开宣称开放市场,可谓在铁路市场化改革方向上的一个大突破。现在的问题是实施起来很有难度时隔七年之后,铁道部再次向民间资本伸出"橄榄枝",以"不单独设置附加条件"的态度全面放开铁路投资领域。5月18日,该部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铁路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称将"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依法合规进入铁路领域"。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加入WTO,影视制作产业所面临的资本困境和经营机制不畅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广电媒体的制播分离和频道扩张,客观上对影视产品有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在这一背景下,国家对影视制作的产业政策进行了相应调整,允许多种资本进入影视制作业,以适合媒介产业化的需要,由此改变我国影视制作业的资本结构和格局,带来了新的竞争态势。  相似文献   

19.
运营主体:谋求全业务转型,不对称进入格局成形
  按照三网融合试点要求,试点期间要初步形成适度竞争的产业格局。因此,广电和电信这两大市场主体都在朝全业务运营商转型。广电要组建全国性网络公司,以期进入通信和互联网市场。而电信实际上早已进入了广电领域,三网融合则加快了电信转型的步伐,加速形成了电信、广电不对称的市场格局。  相似文献   

20.
浅析我国媒介产业的资本运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国传媒业在发挥喉舌功能的同时,也日益注重进行产业化、市场化经营的探索。特别是在“入世”的背景下,传媒业的资本运营以及社会资金注入新闻媒体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2001年1月,在全国新闻出版局长会议上,有关人士指出,要着力进行“传媒领域投融资体系创新”,“试点集团要着重在实现多渠道利用社会资金方面取得进展”。4月,中国证监会公布了新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取消了原来的“高科技产业”,新增了“传播文化产业”及“信息传播服务业”。与此同时,来自国内外的资本纷纷涌进媒体领域。美国IDG集团、美国在线——时代华纳集团、澳大利亚新闻集团等相继进入我国传媒市场。香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