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范德成  王韶华  张伟 《资源科学》2012,34(4):696-703
低碳经济实现的重点在于能源结构的优化。本文通过文献回顾的方式提炼了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通过路径分析测算各影响因素对能源消费结构的总影响、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明确了影响机理。其中,能耗量约束和GDP增长对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起直接推动作用;但在碳强度和能耗强度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碳排放约束和能耗量约束总影响上对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起抑制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岭回归方法消除各因素的多重共线性,构建了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预测模型,并据此得出,为实现2020年低碳经济目标,煤炭消费比重应降至65.99%~66.72%,在增加GDP的同时,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相似文献   

2.
计算山东1990—2009年的碳排放量,并采用LMDI对其进行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CO2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不断上升,万元GDP碳排放呈下降趋势;煤炭消费是碳排放主要来源,第二产业CO2排放量比重最大.经济增长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能源消费强度影响碳排放增速的变化,其本身又受到产业结构和各产业能耗强度的影响.能源消费结构的微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还很小,但已显现出它对碳排放减少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科学与管理》2017,(6):57-62
基于山东省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分析了山东省2000~2015年的碳排放总量和能源消费问题。运用脱钩原理,构建了脱钩模型,对山东省的经济增长和碳排放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研究,计算了山东省2001~2015年的脱钩状态。研究表明:山东省的能源消费结构不协调,煤炭类能源比重过大,经济增长和碳排放关系现处于弱脱钩的状态。山东省应该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采用碳排放系数法测算了2006年~2016年间内蒙古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运用LMDI模型定量分析了人口、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强度、能源消费结构4个因素对内蒙古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实现低碳经济的重点在于平衡经济发展和碳排放过快增长之间的矛盾,改进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相似文献   

5.
城市是资源能源的终端消费和碳排放(直接和间接)的集聚空间、是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从生存型向享受型、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推进城市消费领域低碳化成为低碳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围绕城市消费领域低碳化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进行系统研究,一方面研究了城市消费领域的碳排放的特征和趋势,另一方面分析了构建城市消费领域低碳化评价指标体系方法和意义,提出了城市低碳交通、家庭低碳消费、公共事业消费、低碳商业消费等四大领域,并根据城市消费领域低碳化的四个维度,构建了城市低碳消费的评价指标体系,还提出了低碳试点城市推进消费领域低碳化的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姜磊  吴玉鸣 《资源科学》2010,32(11):2179-2185
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是导致我国能源效率较低的原因。本文采用1996年-200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广义矩估计方法和岭回归方法,估算了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的边际效率及其不同能源消费量之间的边际替代率换算,分析了省际能源消费结构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能源边际效率由高到低排序为天然气、电力、石油、煤炭;煤炭消费比重的增加会降低能源效率,而石油、天然气和电力比重提高会提高能源效率。由此,为了提高能源效率,应努力减少煤炭、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加大煤电的转换力度,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的比重,逐渐改善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加强保证石油安全供给措施,实施战略石油储备计划。尤其是,国家在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同时,仍需在政策上鼓励各个地区推广使用天然气。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而石油消费又是中国第二大碳排放源,石油终端利用碳排放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本文按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划分来探讨石油终端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分异及其主导影响因素,对因地制宜制定和引导区域碳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运用变异系数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2015年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空间分异,并探测了其主导因素和地域类型,再根据探测因子与碳排放耦合程度判断不同类型下的典型省份。研究结果表明:(1)2015年,中国石油终端CO_2排放量呈现东多西少的空间格局,石油终端CO_2排放强度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2)石油终端CO_2排放量在全国层面和三大地带层面的变异系数都要显著高于石油终端CO_2排放强度。在三大地域,石油终端CO_2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均表现为东部地带分异性最强、中部地带最小的基本格局;(3)全国尺度上,影响石油终端CO_2排放量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为柴油消费比、人口规模和人均GDP;影响CO_2排放强度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为工业占GDP比重、交通运输业石油消费强度和汽油消费比;(4)主导碳排放的地域类型可以归纳为能源结构指向型、能源强度指向型、产业结构指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指向型和人口规模指向型等5种地域类型;(5)研究表明,中国石油终端利用CO_2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并没有完全按照三大地带呈现明显的地带性特征,减排政策需要因地制宜,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能源结构对低碳经济的作用机理,根据对低碳经济和能源结构内涵的理解,将碳强度作为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系统剖析能源结构对低碳经济的作用关系,进而运用通径分析测算能源结构对其的总影响、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明确了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能源供给结构对碳强度的作用较小;能源消费结构是碳强度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总作用效应为0.919,其中直接效应为-0.189,间接效应为1.108。在此基础上,通过岭回归方法构建能源消费结构预测模型,并据此得出,为实现减排承诺,应将煤炭消费(去除发电用煤)占能源总量的比重调整为26.89%~27.87%。  相似文献   

9.
选取2001年至2011年间《陕西省统计年鉴》中GDP、能源消费等方面的数据,采用徐国权等提出的碳排放公式和对IPCC等四大机构的碳排放系数求平均值确定碳排放系数,对2001—2011年陕西省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一次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逐年增加,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节能减排与环境压力巨大。针对目前现状,提出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依靠科学技术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倡导人们采取低碳生活方式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IPCC碳排放恒等式,采用LMDI分解法建立河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实证分析河北省2005—2014年人口规模、经济规模、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能源利用效率和碳排放强度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能源消费结构是促进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能源利用效率次之;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对碳排放增长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影响力较弱;产业结构抑制了碳排放增长。并提出加强碳排放管理及碳减排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多情景视角下的中国碳达峰路径模拟——基于RICE-LEAP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实现CO2排放峰值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本文通过耦合自上而下式模型和自下而上式模型,创新性地构建了包含中国终端部门的新型综合评估模型——RICE-LEAP模型,并通过设置参考情景、碳排放约束情景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景,动态模拟了2020—2050年的中国碳达峰路径及全球气候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碳排放轨迹在3个动态情景中均呈“倒U型”曲线,其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景下,中国碳排放峰值水平最低,并将于2029年最早达峰;②中国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终端部门,其碳排放贡献可达80.00%,并保持相对稳定。此外,考察期内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终端部门的碳强度下降幅度相对较小;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景下,能源消费结构将迈入中高级形态。该情景下的所有终端部门非化石能源的消费占比均有所提高,商业及服务业部门和城镇居民部门等终端部门将形成以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因此,为实现中国碳排放尽早达峰,应强化政策导向,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优化的互进共驱。  相似文献   

12.
吴江  孙彤  石磊 《资源科学》2013,35(1):109-114
河北省是传统能源消耗大省,未来一段时期面临较大的能源压力.本文选取2005年-2009年国家和河北省能源数据,采用偏离份额法对河北省能源终端消费结构进行分析,发现该时期内河北省能源消费增速略低于全国平均增速,工业能源消费对河北能源消费影响最大.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河北省能源终端消费出现大规模增长的可能性较低,其中农林牧渔业能源消费增长可能性最大,生活消费领域能源消费增长可能性最小.同时,高耗能行业在河北省能源终端消费结构中并不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能源终端消费结构不是该时期导致河北省能源紧张的主要原因.但随着河北工业经济在调整优化中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高耗能行业所占比重上升压力凸现,较为均衡的能源结构所带来的微弱优势也可能被抵消.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制定能源规划,利用法律约束能源无序开发;引进先进技术,构筑能源消费缓冲空间;利用价格倒逼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创新多渠道投融资机制.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全局最优角度建立了省区低碳经济增长优化模型,找到了在全国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约束下各省经济增长最优路径,预测了各省碳排放、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状态。结果表明,若2010-2015年各省能耗强度与碳排放强度均能够实现政府制定的降低目标,将会阻碍山西、宁夏、内蒙古和贵州的经济增长,但能促进其他省区的经济增长;提高北京、河北、上海、浙江和广东的经济增长有利于带动山西、内蒙古和贵州的经济发展,但会提高部分省区的能源结构碳强度;全国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的最优降幅分别为18.19%和19.56%。除海南或青海的碳排放、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均处于增长连接状态外,其他省区均处于弱脱钩状态,说明在经济增长最优路径上各省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各省碳排放增速均小于能源消耗增速,说明各省能源结构将逐渐优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MDI),对1983-2018年香港二氧化碳排放的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解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香港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和石油为主,在能源价格因素的影响下,不同阶段能源消费结构变化明显,从大陆进口电力对其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具有促进作用。(2)经济增长和人口集聚是导致能源消费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由于近年来经济发展缺乏新动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助推作用逐渐减弱。(3)能源消费强度、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替代效应是遏制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能源消费强度的碳减排作用最为显著。香港控制碳排放应继续实施强有力的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总量控制策略,重视未来能源价格波动的潜在影响,保持与珠三角以电力进口为主的跨境能源合作,拓宽天然气的国际和国内供应渠道。  相似文献   

15.
平稳增长条件下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排放需求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运用碳排放经济动力学模型,分析了中国各省市自治区2009—2050年的能源碳排放需求量和减排可能性。结果表明:(1)我国大多数地区节能减排处在良性发展阶段,我国的哥本哈根承诺在发展低碳技术的前提下可以满足;(2)2020年以前,按照平稳增长要求,我国西部地区不可能达到减排40%—45%的平均减排目标,因此东部地区在未来的减排过程中需要承担更多责任;(3)以上海为代表的传统工业省区,以及经济正在起飞的中部省区,不宜大规模降低能源消费,因此需加大对这些地区的产业机构进步投资和能源结构优化,以降低碳排放;(4)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区内蒙古、宁夏、青海、贵州及云南地区,节能减排压力大,需重点加快技术进步投资和改进生产模式,以保障实现最优的平稳增长。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能源消费规模不断增长背景下,实现2030年中国对世界的节能减排承诺,只有两个基本路径:(1)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实现静态节能减排;(2)通过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降低单位能源消费碳排放因子,实现动态节能减排。动态节能减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通过全面系统化工程技术的创新与进步,增加核能、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各类低碳能源供给;(2)主要耗能产业部门技术装备革新,进一步提高化石能源氧化因子,提升能源消费转换效率;(3)通过新材料开发和工艺技术进步,增加低碳原材料替代和消费规模。本文主要针对电力、钢铁和建材等高能耗原材料、交通运输、建筑四大能源消耗领域及产业部门,基于上述动态节能减排的三个方面探讨至2030年时序节点时的节能减排前景。基本结论是:至2030年,技术进步能够对促进节能减排发挥重要作用,但难以产生革命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基于信息熵的中国能源消费动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能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能源数量的短缺以及能源结构的不合理将直接制约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安全.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以及一些高耗能生产和生活行为的过度扩张,对能源的需求大幅度增长,能源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能源需求量逐年上升,我国已经成为从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耗国.本文把信息熵、均衡度、优势度的数学方法引入能源结构领域,对我国1991年~2006年能源消费情况做了数量和结构上的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的能源消费需求总量逐年上升;②能源消费与能源生产之间的差值呈逐年扩大的趋势;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例在缓慢下降,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的比例在逐渐上升;③能源消费结构信息熵1991年~2002年处于上升的趋势,2003年~2006年略低于2002年.但总体上变化不大,均衡度缓慢上升,这说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不明显,仍然是以煤炭为主,但结构逐渐在向多元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本文从这3个方面选取了1991年~2006年的人均GDP、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建筑业产值比重、交通运输业产值比重、批发零售业产值比重、研究与实验经费比重、专利申请授权数、科技活动人员数量9个影响能源消费结构的主要因子,利用spss软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至关重要.在今后的发展中应通过采取转变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节约能源、开发利用新能源等措施来调整能源结构,确保我国能源的安全.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城市化进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机制,促进城市集约与低碳建设同步推进,本文构建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型和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在分析省际层面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碳排放效率时空变异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和空间相关性方法探索了集约利用对碳排放效率的内在影响机制和外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省级层面建设用地集约度整体呈上升趋势,由东至西逐级递减;(2)省际碳排放效率无明显时序波动性,多数省份呈一定程度上升,因技术效率差异,南方省份综合效率上升整体快于北方;(3)除固定资产和人口承载现状影响不显著外,劳动力、能源的集约效应对碳排放效率具有负向影响,而科技集约、绿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具有正向促进作用;(4)研究区域内建设用地集约程度与碳排放效率两者增加趋势呈空间负相关性,局部聚集效应明显,以HL和LH聚类为主,应优化集约内部结构以促进碳排放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19.
张利  雷军  张小雷 《资源科学》2012,34(1):42-49
本文根据IPCC碳排放计算指南缺省值计算了新疆1952年-2008年的碳排放量,系统分析了新疆碳排放总量、碳排放结构、碳排放强度的变化,并对新疆碳排放进行阶段划分,最后应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对碳排放量进行因素分解,定量分析了碳排放不同阶段各影响因素对碳排放的作用程度。结果表明:①1952年-2008年,新疆CO2排放总量和人均CO2排放量不断上升,万元GDP碳排放水平则呈先上升后降低的"倒V"型曲线,煤炭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第二产业能源消费产生的CO2排放量比重最大;②新疆碳排放经历了五个阶段,当前处于经济和碳排放快速增长阶段;③碳排放不同阶段各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不同。总体来看,经济增长是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推动因素;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升高)也是促使碳排放减少(增加)的主要因素;能源消费结构由于变化不大,对碳排放的影响很小;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人口增长对碳排放量增长的推动力逐渐减弱。能源消费强度又进一步受到产业结构和各产业能耗强度的影响,其中,第二产业能耗强度和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是影响能源消费强度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人均生活能源消费、收入和碳排放的面板数据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人均能源消费量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作为终端能源消费,生活用能对总能源的消费结构、供求关系和节能减排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单元,分城镇、农村两类消费群体,从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到面板模型的参数估计,分析人均生活用能、收入和生活能源碳排放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这三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空间过程上显示出有规律的变化趋向。在东、中、西部三个地带之间和同一地带的城乡之间,变截距模型估计的能耗和碳排放的固定效应差异主要受居民人均收入的影响,低收入的西部地区能耗和碳排放的基数小,但对收入变动的反应敏感。南北方向的固定效应则主要反映了地理因素的影响,北方省区气候寒冷引起了较多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为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大力调整用能结构,在开发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时,实施全过程的环境影响评估和节能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