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3篇
科学研究   1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区域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首先在理论上阐述了区域土地市场发育以及农户土地流转行为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市场比较收益、农产品贸易和政府决策等因素的调控作用下,农村农地流转行为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利用方式以及利用强度.为进一步从农户层次上以及微观经济机制尺度上揭示农地市场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论文以泰州市兴化市的村庄及农户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建立了农户农地流转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计量模型.模型运行的结果表明:农户拥有农地总面积、农地流转率、农产品销售率、粮食作物产值以及农业中非粮食作物产值等因素对农村土地利用变化有显著的影响;农地流转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最后,论文结合模型的分析结果提出了适度规模经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产品市场贸易,规范政府行为以及改进农地流转机制等五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国土地财政问题引发的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已受到较多关注。探究央地政府间土地收入分配与耕地资源流失的相互作用机制,能为进一步完善土地财政政策提供决策建议。本文在梳理中国20世纪80年代起耕地占用税和国有土地有偿出让收入央地分成政策的基础上,利用协整检验、VEC模型和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分析央地分成比例变化与建设占用耕地面积的时间序列数据。结果表明,耕地占用税与国有土地有偿出让收入的央地分成比例在1987-1999年间变动频繁。耕地占用税及国有土地有偿出让收入分成变化与建设占用耕地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并且存在从分成变化到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变化的单向因果关系。这说明建设占用耕地面积的增减是对央地分成变化的主动响应,而土地出让收入分配的调整受到了政府行为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土地出让相关收入分配比例的有效调节会对耕地资源的保护产生积极的作用,为遏制耕地资源非农化可针对不同类型土地收入制定适宜的分配主体和分配比例,避免多种土地出让收入征收的叠加失效和土地资源的浪费错配。  相似文献   
3.
中国土地市场化测度方法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科学、客观、易判的土地市场化测度方法,有助于理解和分析我国土地资源配置的时空差异。本文在归纳总结已有测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价款加权修正宗数比重测度法和实际-理想价款比值测度法,并以2000年-2009年中国土地市场化发展为实证,比较不同方法的特征、适用范围、结果的共性和差异。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2009年中国土地市场化指数呈现震荡上升的态势,2006年前后土地市场化指数较大幅度的增长;宗数比重测度法和面积比重测度法仅考虑了完全市场下的土地供应,不适用于土地市场化的专题研究;静态系数宗数比重测度法适用于短时间序列的研究,而价款加权修正宗数比重测度法适宜于较小尺度、土地供应类型趋于一致的区域研究。各供地类型的市场化权重需考虑历年供地类型的实际效果,从土地资本显化视角出发的实际-理想价款比值测度法可以更为客观、直接的反映土地市场化程度。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研究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1  
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文章通过构建经济与能源碳排放脱钩分析模型,探讨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关系及程度,分析二者脱钩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演变趋势。分析表明:①全国层面上,1980年-2008年期间除2000年-2005年为扩张性负脱钩外,其余时期经济与能源碳排放均呈现弱脱钩状态,脱钩程度随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调控变化波动较大,与实现强脱钩还有一定差距,未来一定时期内弱脱钩发展趋势仍将持续;②地区层面上,2000年-2008年期间各省域主要表现为弱脱钩和扩张性负脱钩两种状态,其中2000年-2005年全国有13个省份落在弱脱钩区域,2005年-2008年除青海省外的29个省份均落在弱脱钩区域;大部分地区后期较前期脱钩更为显著,并呈现出地区脱钩程度差距逐渐缩小的趋势;③2000年-2005年经济与碳排放脱钩空间格局较为分散,脱钩显著区域大致分布在东部地区,脱钩程度区域差异较大;2005年-2008年脱钩显著区域呈现空间集聚态势,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和华中地区,区域差异明显缩小;④中间变量分析表明无论是全国层面还是地区层面上,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脱钩主要由经济与能源消费脱钩造成;我国总体碳减排技术水平较低,区域差异不明显,技术发展相对滞后,对经济与碳排放脱钩贡献有限。据此,未来脱钩发展措施重点方向为在进一步推广节能技术、推动产业升级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发展碳减排技术,同时逐步改善能源结构。  相似文献   
5.
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研究对于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选取23个与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相关的指标,构建了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土地投入、土地产出、土地利用结构和可持续利用度4个方面,通过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以江苏省18个典型城市开发区调查数据为例,对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认为,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可以分为4个层次: ①超集约,即土地供求紧张,分值大于0.3; ②集约,土地供求平衡,分值在0~0.3之间;③基本集约,土地供求在一定时期内平衡,分值在-0.3~0之间;④欠集约,土地有所闲置,土地产出率较低,分值小于-0.3。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区域差异:苏南地区水平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而苏中地区高于苏北地区。据此,提出提高土地集约水 平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高燕语  钟太洋 《资源科学》2016,38(11):2024-2036
为了研究土地市场发展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有何具体的影响,本文根据中国土地市场的特征构建了两者作用的理论框架并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运用中国大陆地区281个地级市和4个直辖市2001-2008年的面板数据,采取聚类稳健标准误差和异方差稳健的豪斯曼检验得到固定效应模型,分别对全国及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城市进行了回归分析,以揭示土地市场结构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影响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①一级市场成交面积的增加和土地有偿使用率的提高能够明显减缓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而一级市场成交总价款的增加却会明显促进城市的扩张,与此同时,一级市场成交均价及二级市场流转面积、成交价款和转让均价对城市扩张的影响尚不显著;②从区域差异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一级市场发育都能明显影响城市扩张的进程,而西部地区土地市场的作用则相对减弱了许多;③从时间变化来看,一级市场成交面积增长对城市扩张的抑制作用随时间呈波动趋势,一级市场成交价款增长对城市扩张的促进作用则呈逐年波动加强的趋势,土地交易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对城市扩张的减缓作用也在逐年减弱。  相似文献   
7.
滁州市南谯区农村居民点土地置换潜力测算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农村居民点土地置换是解决区域发展中建设用地指标约束,提高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滁州市南谯区为例,通过构建集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手段的综合研究方法,在影响农村居民点土地置换的指标主成分提取、区域内部分级基础上,提出不同等级、不同时段的人均居民点占地标准并应用于农村居民点土地置换潜力测算研究,将测算结果与根据村庄布点规划确定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论主要有:南谯区农村居民点土地置换人均占地标准设置第一等级乡镇2010年、2020年分别为150m2/人、130m2/人,第二等级乡镇2010年、2020年分别为175m2/人、150m2/人,第三等级乡镇2010年、2020年分别为200m2/人、180m2/人;南谯区2010年农村居民点土地置换潜力为4576.34hm2,可置换比例达57.64%,2020年置换潜力为5488.17hm2,可置换比例达69.12%;测算潜力值高于根据村庄布点规划标准确定的农村居民点置换潜力,认为在同样的人口统计口径标准下,本文测算的置换潜力值的可实现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8.
高珊  黄贤金  钟太洋  陈志刚 《资源科学》2014,36(11):2370-2378
通过沪苏皖3省16个村的分层抽样农户调查发现,因经济发展阶段差异,以沪苏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农产品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规模化水平比安徽传统农区更高一些,但是广大农户主动参与市场的意识还不强。根据定量分析和Tobit模型检验表明,农产品商品化对农户种植结构产生较显著的影响。无论以蔬菜表征的经济作物还是稻麦表征的粮食作物,其市场销售行为对种植规模的扩大呈现显著的正向刺激作用。不同地区的要素影响程度有所差异,销售价格对安徽农区、销售率和销售渠道对沪苏地区的农户种植结构呈现显著的正效应。另外,耕地资源、生产区位、农户特征等要素对农产品种植结构也产生了明显影响,这与作物特性及地区适宜性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奎  文琦  钟太洋 《资源科学》2018,40(10):2048-2059
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以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2005—2015年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剔除外部环境和随机误差因素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影响之后,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显著提高,规模效率、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不同幅度下降;②土地利用效率整体处于较低水平,空间格局呈现下游地区显著高于中、上游地区,长江沿线以南地区显著高于以北地区的分布态势,与纯技术效率联系密切;③土地利用规模报酬空间分异明显,长江中上游地区多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而中下游地区投入冗余情况显著;④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年均下降0.7%,前期受到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抑制,后期由技术进步推动发展,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趋于均衡。  相似文献   
10.
陈宇琼  钟太洋 《资源科学》2016,38(9):1692-1701
改革开放以来,用地审批制度逐步成为中国土地管理的重要制度和手段之一,土地审批制度也历经了多次改革。为分析土地审批制度变化对建设占用耕地的影响,本文梳理了中国土地审批制度的改革历程,选取1995-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审批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对建设占用耕地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全国当年审批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每增加1hm2能够显著引起当年及次年实际耕地被占用面积分别增加0.25hm2和0.36hm2,即当年建设占用耕地1hm2中约有0.25hm2由当年审批用地所致、约有0.36hm2为前一年审批用地所致、约0.4hm2为其他年份审批以及违法占地等所导致;国务院审批土地比重的增加使得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显著减少,国务院审批面积比重每增加1%约能减少耕地占用面积2351hm2;1999-2005年审批权限上收期比2006-2013年审批权限调整下放期在耕地保护的作用更为显著。建设用地审批权限的上收减缓了建设占用耕地速度,但后期的审批权限调整下放并未显著影响建设占用耕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