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清可  段学军  叶磊  张伟 《资源科学》2014,36(4):712-721
针对已有对城市土地利用的投入产出分析中忽视其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外部负效应这一问题,本文构建了非期望产出模型SBM-undesirable,并选择长三角地区16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地利用效率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投入产出要素进行定量调整。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城市土地利用存在非期望产出的情况下,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对其进行效率评价,能够避免传统DEA模型径向角度选择所带来的缺陷,提高效率评价的准确性,比传统模型更具有清晰的刻画功能。在研究期内,长三角地区土地利用效率水平偏低,平均效率呈"凹"字形波动趋势,环境污染等非期望产出的存在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各市土地利用效率差异在研究期内也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②从效率分解变化看,土地利用的纯技术效率的变化是导致技术效率演变趋势的主要原因,而且土地利用效率普遍偏低且具有明显变动幅度,整体上利用的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技术效率;③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分布除2006年外均呈现不均衡特征,沪宁杭等区域中心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而苏中的南通、泰州及浙北的舟山、台州等市效率偏低,整体上呈现"大集中-小分散"的分异特征,效率空间分布格局非均衡化特征明显;④通过对研究时期内土地利用非DEA有效城市的分析,发现各市普遍存在要素投入冗余、效益产出不足和环境负外部效应产出过多等情况,优化要素配置能力、减少负外部效应产出和增加单位土地有效产出是改善利用效率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
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奎  文琦  钟太洋 《资源科学》2018,40(10):2048-2059
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以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2005—2015年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剔除外部环境和随机误差因素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影响之后,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显著提高,规模效率、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不同幅度下降;②土地利用效率整体处于较低水平,空间格局呈现下游地区显著高于中、上游地区,长江沿线以南地区显著高于以北地区的分布态势,与纯技术效率联系密切;③土地利用规模报酬空间分异明显,长江中上游地区多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而中下游地区投入冗余情况显著;④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年均下降0.7%,前期受到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抑制,后期由技术进步推动发展,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趋于均衡。  相似文献   

3.
以江苏省高校科研活动投入产出面板数据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中BCC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别测算其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结果表明:江苏省高校科研静态效率有很大提升空间,需要更加合理地配置科研活动投入资源,以期达到技术有效;进一步通过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解追寻引发江苏省高校科研全要素生产率以及技术效率提升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4.
通过利用DEA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对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2003—2012年高技术产业进行动态变化研究,并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变化和技术效率变化两部分。结论表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整体呈现增长趋势,TFP增长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并且发展不稳定;珠三角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明显高于长三角地区,两大区域的规模效率无明显增长,因此两大区域在提高技术的同时还需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5.
兰海  吴悦  王丹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7):40-46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BCC模型,结合Malmquist指数方法,利用2010-2019年青海省科技活动投入产出数据,通过测度青海省科技创新活动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及全要素效率变化,深入剖析青海省科技创新效率.结果 表明,青海省科技创新综合效率处于非DEA有效,目前正处于科技创新效率规模报酬递增阶段,投入规模不足阻碍了青海省的科技创新效率.全要素生产率均较为稳定,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波动趋势,主要受技术进步指数制约,促进技术进步将有助于推动青海省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我国区域城市化效率的动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DEA分析方法,分别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考察我国各省市的城市化效率。首先利用我国各省2002~2006年间的数据,通过对Malmquist效率指数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大部分省市处于效率变动的无效状态,即城市化效率不断降低,这主要是由技术变动的无效导致的;其次,运用CCR模型,借助投影分析,通过比较实际投入值与目标投入值,发现处于DEA无效状态省市的投入要素非集约化度很高,其城市化过程仍旧主要依靠投入要素的粗放型扩张,在要素的投入方面均不具有集约效率。  相似文献   

7.
郭艳 《科技通报》2014,(3):31-34,60
阐述了数据包络分析(DEA)和Malmquist指数的基本原理,介绍了数据包络分析(DEA)的运算过程及CCR和BCC模型,对Malmquist指数计算方法及指数分解进行了分析,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效率测度与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分析法在投入产出效率测度与评价中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软科学》2014,(6):136-139
运用DEA方法和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江西省第一批19个地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20092011年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第一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技术效率处于较高水平,全省纯技术效率平均达到0.894,综合技术效率平均为0.836,规模效率平均达到0.934,纯技术效率偏低是导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综合技术效率无效的主要原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规模不断优化;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为3.7%,主要来源于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双重推动,其中技术效率贡献了2.5个百分点,技术进步贡献了1.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数据包络分析(DEA)和Malmquist指数的基本原理,介绍了数据包络分析(DEA)的运算过程及CCR和BCC模型,对Malmquist指数计算方法及指数分解进行了分析,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效率测度与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分析法在投入产出效率测度与评价中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创新效率既是反映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准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运用DEA-BCC模型和DEA-Malmquist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探讨科技人才创新效率的静态优劣和动态规律.研究发现:2014年和2018年各省份科技人才创新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值有所上升,但都小于1,整体处于DEA无效状态.各省份科技人才创新效率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位于效率生产前沿面类;纯技术效率有效,规模效率无效类;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无效类.动态规律方面表现出科技人才创新效率整体呈上升态势,且技术效率对Malmquist指数所带来的贡献远大于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DEA的非参数方法测算了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并通过对其分解,计算出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技术效率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发现1987年以来,东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是依赖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较小,而中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是依赖技术效率的提高。然后从国际贸易和FDI的视角,利用省级动态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区进出口贸易和FDI促进了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系数大于对技术效率的影响系数,而中西部地区的进出口贸易和 FDI促进了技术效率,抑制了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2.
选取西部地区环保产业为研究对象,以2008-2012年有代表性的29家公司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DEA模型中的CCR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其效率进行静态比较和动态变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西部环保产业还没有达到有效的生产前沿,但效率跨期整体呈上升趋势,说明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各省、市、区的环保上市公司效率值存在明显差异,处于非生产前沿面的公司产出严重不足;效率指数的三个分解要素作用不同,技术进步对提高公司效率有显著贡献,而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贡献为负。  相似文献   

13.
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差异与变动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DEA三阶段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分解方法,对中国1987-2008年28个省市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和分解,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差异和变动趋势,并利用Kernel密度分布法进行了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经济差距效应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因素确实对效率测度存在较大影响,DEA三阶段模型增强了效率评价的科学性和省市间的可比性;技术效率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主要因素,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但呈缩小趋势;要素的空间均匀分布对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差距起到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程晓娟  韩庆兰  全春光 《资源科学》2013,35(6):1292-1299
针对DEA模型在处理相关性强的输入输出数据方面的不足,建立了基于PCA-DEA的组合评价模型,应用于我国煤炭产业的生态效率评价.本文首先回顾了生态效率的内涵,然后借鉴德国的环境经济账户,结合我国煤炭产业自身特点,构建煤炭产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进而依据PCA-DEA组合评价模型流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提取影响生态效率的主成分,采用DEA模型对我国煤炭产业2001年-2010年间生态效率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显示:①我国煤炭产业在2001年-2010年10年发展过程中,仅有2003年、2010年两年达到了DEA相对有效,表明投入产出要素的技术和规模效率处于最佳状态;②剩余8年均处于不同程度地无效率状态,其中有5年实现纯技术效率有效,3年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无效,且规模报酬递减;③10年中的纯技术效率都大于规模效率,表明我国煤炭产业的综合技术无效主要原因在于规模无效.最后根据分析结果为提高煤炭产业生态效率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利用我国工业1990—2015年间的统计数据,根据随机前沿生产模型理论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三种技术路径,引入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解出反映技术变化的技术进步指标(TC)及技术效率指标(EC),并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研究能源价格、全要素生产率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可在能源价格和能源强度间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且从长期来看,纯技术效率的提高可为工业能耗的降低起到正向作用,技术进步则在短期和长期内可达到促进行业发展和节能减排的双赢结果,而规模效率对于降低能源强度的正向调解机制尚不显著,但从长期看来仍表现出积极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中国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升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以中国30个省市为研究目标,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各地区高技术产业TFP进行了静态和动态研究。研究发现:在剥离了外部环境因素和随机扰动因素后,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被高估,纯技术效率被低估,而规模效率偏低则是制约我国高技术产业TFP提升的主要原因。通过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可知,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改进由纯技术效率占据主导,但技术进步迟缓依旧是扼制我国高技术产业TFP提升的瓶颈。因此,持续扩大产业规模,保持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是推动我国高技术产业长远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上市公司年报运用Malmquist指数理论计算物流产业平均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各分解指数: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技术进步率、技术效率等;并指出提高物流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构建了生态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DEA法测度了相关省市2003~2013年间工业生态效率,并利用Malmquist指数对工业生态效率实施了动态对比,并建立Tobit模型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识别。研究结果表明:华东地区工业生态效率总体水平不高,省际间差异十分明显,但是呈现显著的趋同现象;Malmquist分析表明,各地区全要素生态效率TFP值都大于1,且年均增长率为7.2%,技术进步对工业生态效率增长有较大推动作用;工业生态效率同研发强度、利用外资、工业结构等因素具有正相关关系等。最后,就提高工业生态效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绿色创新是推动工业高质量转型的关键。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通过聚焦城市群工业绿色创新发展,利用Super-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分解法构建工业绿色创新效率测度模型,对2005—2019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工业绿色创新变迁规律进行静动态双维度分析,并基于Moran's I指数检验其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山东半岛城市群工业绿色创新静态效率整体上呈平稳发展趋势,同时已塑造成"四大梯度"的空间分布形态;在动态效率测算中,根据Malmquist指数不同分解项对效率的异质性影响度,可将城市群分为"要素集成"与"技术依赖"两大类型;空间层面的效率值发展特点存在明显的负向空间自相关性,各地区自身与周边地区的绿色创新发展均存在不足之处,邻近地区存在"都市联动"效应,周边城市对其产生的拉动或制约作用不容忽视,城市群之间工业发展存在明显差异且经济关联较少。  相似文献   

20.
根据2000—2011年中国造纸产业数据和山东、广东、浙江、江苏、河南的省际数据,运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Malmquist指数法对我国造纸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分解。实证结果表明:(1)中国造纸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上处于上升趋势,表现出明显的波动性;(2)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技术效率改善的贡献很小;(3)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具有区域差异性,江苏、山东增长较快,河南、浙江、广东增长较慢,其主要原因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退步,因此产业技术利用水平和规模效益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