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作为一个文学现象,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文坛上轰动一时的“先锋文学”早已烟消云散。但一直以来,评论界对它的价值褒贬不一,尤其是对它在90年代以后的存在状态更是徘徊于“终结”与“并未终结”之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从狭义上来说,作为一个具体的文学团体,以马原、余华等人为代表的“先锋文学”已经终结;但从广义上来说,作为一种文学精神,则是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先锋文学,“先锋文学”因而又是永恒存在的。  相似文献   

2.
1985年起中国“先锋文学”成为了一种有相对固定指向的命名,实际上评论家对“先锋”的理解并不一致;但八十年代中国先锋小说的勃兴,毕竟显示了一批作家在新时期文学中的不懈探索和实验的可贵努力;而最终的失败,则是暗示了当代作家在吸收、借鉴西方现代文艺思想、技巧时的某些通病。  相似文献   

3.
80年代中后期,当代文坛先锋文学崛起。其中,作家格非将小说的叙事手法进行了颠覆,而其作品本身体现出的诗意和叙事艺术又将他有别于其他先锋作家,成为文坛一景。  相似文献   

4.
追溯中国先锋文学的源头,我们会在鲁迅那里找到根源。鲁迅被认为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无论是从小说的结构、体裁,还是叙述视角上都具有先锋特征;鲁迅作品中对精神暴力的书写。对人性丑恶的揭示,都体现出了先锋文学的特质;鲁迅小说的先锋性是对传统文学的超越而非反叛,在鲁迅看来,文学就是要“为人生”的,所以他对先锋性的追求,也是为“立人”的目的服务的,这是鲁迅的先锋性与先锋文学的最大不同。  相似文献   

5.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黑人文学的先锋,她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享誉美国文坛。从此,黑人女性不再沉默,开始探索自我的出路。作者刻画的布里德洛夫太太向人们展示了处于夹缝中的“第三类人”——黑人女性寻找自我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6.
20世纪末,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现代性转型。在现代性语境下,中国先锋文学思潮经历了朦胧诗、意识流小说、“新生代”写作和“先锋小说”的世纪末流变,这种更替演进不止是一种文学样式的变化,也是一种文学乃至时代精神的嬗变,内含着中国文学现代性诉求的强烈愿望,与世界文学接轨、融合和对话的深度焦虑,以及消费时代反抗精神的严重不足。进入21世纪后,将本土化与现代性有机融合是中国先锋文学的一条可能出路。  相似文献   

7.
“当代先锋文学”在中国是一个有具体所指的文学概念。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它完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革命,确立了自己在社会文学结构中的合法性地位,但至今仍无统一的表述。这里尝试以解构的方式,再度重释当代先锋文学。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大背景上,“先锋小说”以其大胆的叙事变革,划下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号。1985年前后,以马原、洪峰、格非、余华、残雪、孙甘露等人为代表所创作的“先锋小说”,脱出传统文学的创作常规,或传达出“麦田守望者式”的情绪心态,或展示“夸张嘲讽故意粗俗但又忍不住炫耀高雅的情绪型叙述语调”和“无中心人物无秩序主次情节无故事‘无结构’的结构”,强化感觉与语言风格,注重叙述方式和叙事策略,以完全彻底的形式变革,与既定的叙述模式、文化范型、语言秩序构成尖锐的冲突,改变了人们的感觉方式和阅读方式,拓展了小说的功能和表现力。“先锋小说”这种冒险的形式主义革命,在新时期业已规则化的文坛竞技场上,无疑是一场独特而新颖的艺术探索。本文无意对“先锋小说”的叙事变革进行全面分析,只试图选取1985年前后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从叙述时间和叙述感觉两个方面,着重分析“先锋小说”叙述顺序的变革,以期对“先锋小说”自由开放的叙述  相似文献   

9.
赵红 《文教资料》2006,(19):68-69
关于如何定位“先锋文学”概念的内涵,批评界有多种不同意见。本文在这里所接受的是为批评界所识的看法,即指在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创作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思潮。从思想内涵上来讲,先锋作家们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潮主题,还是在形式技巧、创作理念方面都集中地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和艺术技巧,表现了与中国传统文学不同的艺术特征。对于中国新文学历史而言,这种创作具有浓烈的创新和挑战意味——正因为这一点,80年代文学评论界就借法国“先锋小说”之名为它命名。笔者认为这一范围的概…  相似文献   

10.
刘恪是在先锋小说热潮冷却之后,坚守先锋阵地的作家。在刘恪的先锋小说里,始终张扬着“永不妥协的先锋精神姿态”,他的先锋小说被称为“先锋文学的集大成之作”。复调叙事是刘恪先锋小说所使用的一种重要技巧,他认为现代小说应有对象语言和元语言两套语言系统,两套语言系统可以并行、交叉、融合。刘恪的先锋小说运用复调叙事展现了灵魂内在的复杂性和事物变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先锋文学出现后,人们对文学先锋的认识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混指、定指和泛化。从混指到泛化,是一个伴随着复杂心态的认识深化的过程。混指反映出急切期待中的不知所措;定指反映了与先锋文学的正面相遇以及对先锋文学的认祖归宗;泛化是新的文化语境夹缝中的另一种迫切期待和呼唤。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崛起的先锋小说,一度在中国当代文坛掀起形式探索的“叙事革命”。但长期以来,先锋小说一直佩戴批评家授予的形式主义徽章,“叙事革命”所产生的广泛深远的影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阐释,人们大都从纯文学审美自律的视域出发,对先锋小说的形式探索作单向度的解读,形式实验与社会、历史和意识形态之间复杂互动的关联常常被遮蔽悬置。从形式与历史的辩证的当代文学史视野出发,对当代先锋小说的命名与语境进行探源溯流,进而揭示出先锋小说的叙事历险,实际上是以一种否定的辩证法行使着隐蔽而曲折的意识形态批判和建构功能。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思潮既为中国先锋文学提供了个人化的视界,又促进了文学观念的更新,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先锋文学的多元化和复杂性。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是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碰撞和交融的语境中产生和推进的。本文探讨了中国先锋文学在接受过程中的影响层面、改造层面,并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美学对后现代主义的本土化取舍。  相似文献   

14.
先锋这一词汇在由军事范畴至文学领域扩展的语义嬗变中沉淀下来,前沿、对抗和开创等语义成就了始终推陈出新、探索更多可能性的先锋性。当我们着眼于活跃在1980年代的文学群体,可以看到,在西藏与上海两个远隔千里的地理空间上,有一群在新时期文学现场实践着的先锋性创作的青年群体,包括小说家、编辑和评论家,他们共同的努力成就了先锋小说的文学浪潮。对先锋小说的历史进行重探,有助于探查新时期文学话语体系中先锋语义生成的历史现场。  相似文献   

15.
当代文学的历史似乎是在不经意之间完成了一个循环:从极端地重视内容到极端地重视形式,然后再回到极端地重视内容。这种反复,并不是简单地回归,这个问题的几个层面或者说过程都值得深究,而先锋文学对形式的重视与探索正处在循环的中间转换位置上,这是很值得玩味的。而事实是,即使在先锋文学最为辉煌的时期,我们的文学批评也很少真正介入形式批评,我们缺少对“形式实验”的宏观把握和微观解析。本文旨在这方面作出一点努力,一种补救,在纯技术和技法的意义上探讨先锋文学五光十色的“形式实验”。不管先锋之后,有多少新潮流、新状态,但对于一个成熟的文学的产生,经验的中断未必是好事,可喜的是我们现在毕竟不是从零开始。  相似文献   

16.
先锋文学包括先锋小说和先锋诗歌,两者的流变轨迹不同。必须在充分认识两者的基础上分析它们的精神内核,避免单从形式上理解先锋文学。先锋小说与先锋诗歌交错发展,理解它们的精神内核可以清楚先锋文学产生的根源,了解先锋文学走向非主流的必然命运。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代先锋小说 ,在特定的精神文化背景上 ,深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 ,展现出一个荒诞的虚构世界 ,成为当代文坛上的一道奇特景观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在特定的精神文化背景上,深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展现出一个荒诞的虚构世界,成为当代文坛上的一道奇特景观。  相似文献   

19.
“后先锋”文学是中国大陆文学界在 1 999年提出的文学定位概念 ,主张继承五四文学在思想上和创作上的双重创新意识 ,对生活现实和写作现实进行双重否定 ,追求永恒的探索精神 ;反乌托邦 ,反道德理想主义 ;回归身体———我的世界 ,我的对象的世界。力图以汉语语言为本体 ,探求人的主体性解放。后先锋理论即是把文学的审美深入到对于世界的怀疑和检讨 ,在反抗偶像 ,回归传统 ,远离潮流的基础上 ,进入文学创造的核心———自由的审美理想。从创作理念到创作方式 ,从叙述手法到文本构架 ,从审美理想到艺术表达 ,都显现出探索与多元的特征。“后先锋”的回归和前瞻都向着未来。他们是继承的 ,又是发展的 ,因而是先锋的、追求的、全新的  相似文献   

20.
志刚 《小读者》2012,(1):32-33
“寻根文学”的倡导者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活跃着一支虎虎生威的“文学湘军”.韩少功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家之一。1985年,韩少功在《作家》杂志发表《文学的根》一文.成为“寻根文学”的倡导者与主将。1986年。韩少功南下海南,先后主持中国最具理想情怀的纪实杂志《海南纪实》和最具先锋气质的文化刊物《天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