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裕固族作家的文学寻根的自觉性缘于裕固族族群的流寓情结和民族文化的边缘情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裕固族作家的文学寻根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回家.对传统根性的书写,是借助一系列的民族文化意象所赋予的文化内涵以及在母语的思维方式下实现的民族身份认同,裕固语转写的背后是对民族文化深沉的爱恋.文学寻根的过程中,裕固族作家捡拾民族文化的碎片并进行缝补,是对族群历史的再叙述,在现实的文学需求中对工业文明下的工具理性思维进行了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2.
作为80年代最重要的文学创作潮流,寻根文学引入了文化的概念,成功地将文学由政治反思转入文化反思,并在现代意识的观照下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让文化趣味成为文学的最重要品质,但对于根的理解的歧义也让寻根文学矛盾重重.  相似文献   

3.
在物欲横流的工业化时代,南方的寻根文学作家力图从巫文化中寻找超越世俗的力量,北方作家力图从传统儒道文化和自然的发掘与崇拜中去寻求摆脱世俗的力量。东西方社会制度的差异决定了东西方寻根文学的差异,两者都试图找到超越世俗的灵性。  相似文献   

4.
20世纪的当代文坛可说是思潮涌动,流派纷呈,其中在80年代掀起了一股"寻根"热潮.汪曾祺是寻根派的典型代表之一,他从民族文化入手,在其小说<受戒>中挖出民族之根,它的民族文化之根主要体现在以儒道佛为主流的"桃花源"武的生活理想和真善美的人性人情.  相似文献   

5.
通过"寻根文学"的典型文本阿城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等,分析了"寻根文学"在表达方式上的悖论与反讽现象,指出其以世俗的价值观念表现超越世俗的文化意识和哲学意识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6.
文化视域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从历史中走来的民族传统体育在经历了文化变迁的多样性选择之后,逐渐发展成为今天我们所认识的形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以文化变迁视野中的民族传统体育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视域发展的视角,梳理了它从大背景下的文化封闭到文化冲突,从文化自卑到文化模仿,从文化自尊到文化寻根,从文化筛选到文化认同,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从文化自强到文化“走出去” 的历史走向,客观、详细地反映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回眸并重新审视从历史中走来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道路,及时、准确地把握住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历史走向及趋势,对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恨水小说创作是张恨水对现代中国民族文化认同的一种文学表达,是对民族文化现代化的一种文学实践,它展示了现代中国民族文化身份的一种自我认同。因此,无论是作为现代中国民族文化叙事,还是作为对民族文化认同的文学实践,张恨水小说创作与民族文化认同有着深刻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新时期文学,经过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几大思潮阶段,进入了一个多元开拓的发展阶段.那么,这个“多元开拓”到底是什么呢?寻根文学之后,有没有一种主导地位的文学思潮呢?如果有,它是什么?它和前面几个阶段的文学存在什么样的联系?所谓先锋文学和新写实文学,在新时期文学流变中意义怎样?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几大思潮阶段,实质到底是什么?审美嬗变的机制又是什么——如果不进行“人学”考察,不对新时期文学各个时期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深入的探究,就很难回答上述问题;就无法对新时期文学,作出整体性实质性的把握.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多元开拓文学这一新时期文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文学民族性建构之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文学是在民族性和现代性的张力中发展的。新文学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建构文学的民族性。其理想的状态不是简单地确认和复归传统,亦非模仿和移植外国文学,而是在多种文化因素相互作用下重构。它要以多种文化为参照系,穿越中西文化的壁垒,在人类性的高度上重新理解民族文化传统,在文学创作和研究中对其进行取舍,以具有民族独特性的文学来表达具有世界共通性的文化精髓,达到民族性的借重和人类性的超越。新时期文学对此进行了自觉的实践,其成就和不足都对当下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亚东干族是我国回族的后裔,其民族发展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从民族自我认同、民族语言认同、民族文学认同、民族文化认同、民族教育认同五个层面调查了中亚东干族的文化认同现状。  相似文献   

11.
各民族之间文化、文学的交流对话,主要指的是一种深层的精神上、心灵上的对话,它是各民族文化、文学之间的互相选择、互相参照、互相激活、互相阐发、互相启示、互相理解、互相批判,最终达到各民族文化、文学的自我调整、整合、创造、重构。因此,走向中和才是文化、文学交流的理想境界。中和是传统中庸观的核心,它的经典表述应该是和而不同。不同是尊重差异,尊重个性,和是指和谐相处,互渗互补。从这一角度观照中国文学,可以发现走向中和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那种认为中国文学不如人或中国文学是一种外发型文学的说法是对一种误解;中国当代文学在一个时期偏离了中和之路,新世纪以来出现的文学上的返魅趋势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核心出发点,依照"真"、"色"、"根"这三个方向对其困境现状展开论述,并深入挖掘其下更为根本的困境根源,将这一根源集中概括为商业的侵蚀、文化的同化、精神的迷失。在此基础上,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理论为指导,结合社会学、民族学等理论以及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经验,进一步探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之策。认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需:寻根——补根——固根;真走——真转——真改;择色——调色——塑色,即:加强民族史学教育,培育民族精神;结合"走转改"活动,加强文化挖掘和整理;树立文化自信,构建文化传承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有着诸多的联系与共性,每个民族的生存方式都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畜牧业是北方民族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形式,而狩猎业、农业等经济形式在社会发展中具有辅助作用,使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能够更好地去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畜牧型经济培育出的马文化、穹庐文化以及萨满文化因为畜牧型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得以改良和优化,并对各个民族能够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也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工具,对于文学翻译来说,翻译不光是语言的翻译,也是文化的翻译。不同文化间的文学翻译很容易出现误读。文化误读在文学翻译中经常发生,文化误读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为民族文化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蒙古族本子故事是集说、唱、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丰富和发展了蒙古族由来已久的英雄史诗传统,而且又促进了蒙汉两个民族文化的交流,体现出蒙古民族在接受他民族文学影响时积极的文学重构精神。本文主要从表演的布局结构、故事题材、选用语言等三个方面探讨了蒙古族本子故事所体现的汉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贵州少数民族文学从进入新中国起,就一直在追求民族化与渴望融入主流之间的矛盾中曲折前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民族文化特质的严重流失,使坚守民族立场的作家日益陷入困境,关注民族历史命运但又难以摆脱荒诞与幻灭感,忧虑民族文化却只有无能为力的忧伤与失落。而从生态视角与民族文化立场相结合的角度,批判工业文明带来的恶果、重寻民族文化的根基和生命力的作品,却显示出了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研究认为壮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同源异流",同属稻作文明类型。从文化的发生形式比较分析,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属于原发型文化,且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汉文化的强烈影响,带有一些激发型文化特征。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是移植型,但带有明显的激发型文化特征。从文化的存在形式比较分析,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属兼容型,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属独立型。从文化的传承形式比较分析,两者的传承均属于连贯—重组型。两者互动发展具有同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文化交流平台等良好条件。并对两者互动发展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澳门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因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和地域状况,澳门文学的发展进程要比内地缓慢。澳门当代散文在70年代开始勃兴,80年代逐渐形成高潮。西方文化与澳门本土文化相互融合渗透,从而形成澳门当代散文的鲜明特色:熔铸强烈的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质、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反映中华民族传统的世俗民情、伦理道德、生活情趣;寄情山水,亲近自然,在大自然中寻找审美情趣,获得精神慰藉;艺术手法和语言习惯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末的文化论战是关切中国问题的知识分子的一次思想交锋。此次论战不仅促使了国人思想的解放,为民族文化发展开辟新道路提供了思想准备,而且深深影响到武术领域。它驱使了国人的体育全球化意识由懵懂到神明,完成了竞技武术的成型;诱使人们以积极态度应对民族文化现代性,缔造了武术多种形式"琴瑟和鸣"大好形势;诱发了人们的寻根意识,加强了对传统武术的文化认同;掀起了武术教育改革的新高潮。  相似文献   

20.
河南固始是历史上中原向闽台迁徙的重要出发地和集散地,有大量翔实可考的寻根资源,对它的开发,对于固始以及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是结合2009年10月在固始召开的固始根亲文化节上收集整理到的调研问卷,从资源开发方式、文化纪念品开发、开发主体的认识等几个方面对固始寻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