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著名小说家兼诗人托马斯·哈代,一生创作了数部著名的小说.他的作品尤其以强烈的悲剧精神和命运感而著称,悲剧观是其创作的指导思想.阐述哈代的悲剧现在《无名的裘德》中的具体体现,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安排,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超自然气氛的描写等多个侧面来揭示哈代的悲剧观.  相似文献   

2.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小说创作的终结,也是哈代小说创作艺术的成熟代表作。小说主题是对当时维多利亚社会秩序的挑战和反抗,表现了在维多利亚社会末期新旧价值观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冲突和斗争。在小说中两位颇具争议的女主人公则代表了当时社会中新出现的女性价值观,以及婚姻伦理观,而哈代并没有塑造完美的女性,也没有提倡某种价值观和伦理观,他只是真实再现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观念,展现了社会转型期女性独立意识的萌芽和波折,以及传统的价值观伦理观对女性的限制和约束,质疑当时社会结构基础的婚姻关系。  相似文献   

3.
《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是托马斯.哈代的巅峰之作。本文就两部作品的女主人公——苔丝和苏的形象塑造进行对比,得出异同点。  相似文献   

4.
阿特伍德的《羚羊与秧鸡》以其灰暗的笔调描绘了一幅距离我们并不遥远的未来世界中令人触目惊心的末日景象,该小说被评论界公认为是一部典型"反乌托邦"的小说。违背科技伦理的科技成果的滥用而导致的人类灭绝是该小说的主线。缺乏伦理道德的科技发展将人类带入社会病态的境地,唯有构建现代科技伦理才能给人类社会带来光明。  相似文献   

5.
老舍创作《骆驼祥子》时以西方悲剧杰作为范本在艺术构思、主题确定、人物配置、情节安排、写作特色等方面对哈代《无名的裘德》作了多方面的借鉴。《骆驼祥子》在借鉴基础上进行了独特的创新性重构,即深刻的文化思索,意味深长的文化对比以及对《无名的裘德》之内容的再思考和平行扩充。《骆驼祥子》的创作是作家立志突破既成传统的人格特征、善于抓住素材的良好艺术感受力与通过外国文学诱因找到创作突破口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的眼睛下》(1911)不仅是一部政治小说,也是一部意义深远的道德小说。过去,评论界更多的是从政治的角度来研究这个"讲给西方人听的关于俄国的故事"。事实上,康拉德在小说中关注更多的是个人的道德弱点或个人心理。本文将从小说主人公拉祖莫夫"道德方向的迷失"和"道德意识的觉醒"两方面来详细阐释该小说的道德内涵,并揭示康拉德对人性与道德等诸多社会伦理问题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7.
《爱玛》是简·奥斯丁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作品,作者对世态人情进行了不少描写,当时的英国社会是一个等级差异明显却又经历着巨大变迁的社会。这是一个以财产来界定一个人的社会和经济地位的社会,作者在描写小说人物时突出了婚姻制度和生活环境对女主人公们的婚姻观念及命运的影响,揭示了当时英国妇女的地位和命运。  相似文献   

8.
台湾女作家郭良蕙的小说《心锁》,在20世纪60年代台湾社会转型、传统价值观变迁的背景下,以大胆而越轨的笔致,讲述了都市男女的婚恋裂变和欲望沉沦。《心锁》不仅揭示了造成女性婚姻和性爱悲剧的社会历史原因;更重要的是它暗含了作者这样一种理念:在经济转型、社会变迁之际,男女两性在婚姻与性爱观念上存有无法跨越的心之"隔膜"。  相似文献   

9.
简·奥斯丁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乡村,她的作品以描写乡村中产阶级和上流社会的爱情和婚姻为主。她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通过对五桩婚姻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她所生活的那个年代人们的爱情与婚姻观、女性伦理和家庭伦理。在传统的资产阶级婚姻道德中,金钱和门第是爱情和婚姻的决定性因素。由于女性没有权利拥有和继承财产,她们不得不将物质作为爱情和婚姻的重要因素。本文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对《傲慢与偏见》进行解读,分析小说中反映出的婚姻观,并挖掘伦理道德观念产生的社会根源,再现当时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0.
细细对比哈代的《无名的裘德》和乔伊斯的《死者》,发现两个主人公有着相同之处:二者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着期待和憧憬;两人也都做过不同程度的努力与尝试,企图改变自己的命运或者整个国家的前途;二者最后都是以失败收场——裘德是肉体上的死亡,加布里埃尔则是精神上的灭亡。  相似文献   

11.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皮考特在她的小说创作中始终关注当代社会的伦理道德问题,其小说题材涉及试管婴儿、器官移植、青少年犯罪等等。在其新作《十九分钟》一书中,皮考特也向读者呈现了丰富而深刻的伦理内涵,包括个人的伦理选择、家庭伦理氛围和社会伦理环境。多种伦理情感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章试图从社会思想文化变迁对文学人物评价的影响的角度来解读张恨水《大江东去》中的爱情婚姻悲剧,揭示这个悲剧产生的社会原因,并澄清小说中女主人公薛冰如的形象。  相似文献   

13.
劳伦斯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作家,其长篇小说《查太莱夫人的情人》因过多性爱描写也成为一部颇有争议的小说,但这部小说中劳伦斯实质上表达的是自己对美好婚姻的憧憬。  相似文献   

14.
当历史进入十八世纪,以章回体通俗小说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小说迎来了它辉煌的成熟期,其显著的标志是几乎同时出现了三部杰出著作,即《红楼梦》、《儒林外史》和《歧路灯》。《红楼梦》以其描写家庭盛衰和爱情婚姻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以其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小说技法运用所达到的炉火纯青的高度,登上了我国古典小说的顶峰。《儒林外史》猛烈抨  相似文献   

15.
英国现代女作家珍妮特·温特森的《时间之间》(2016)改编自莎士比亚戏剧《冬天的故事》,一经出版便广受好评。小说将故事背景置身于现代社会,用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写作手法,展现了主人公列奥寻找自我和救赎自我的过程。本文用创伤理论解读心理创伤的时间疗法,分析在寻找自我和救赎自我的过程中"爱"和"宽恕"的重要性。小说体现了时间、"爱"和"宽恕"的创伤治愈疗法的重要性,并重新审视人、社会、家庭及婚姻等诸多问题,探讨时间与创伤及创伤治愈的多重关系,思索创伤救赎中"爱"和"宽恕"的伦理内涵。小说《时间之间》就如何处理人际间伦理关系提出了新的建议,更为现代人通过创伤理论治疗和缓解创伤指明了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与中国的小说《蜗居》两部作品以情爱为主线,分别再现了19世纪俄罗斯上流社会生活的图景和21世纪中国社会的一隅,以此为背景两部作品展现了两位女主人公情爱的内在矛盾与变迁历程,也揭示了其悲剧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1914)是乔伊斯用真挚而伤感的笔触描写的一部爱尔兰道德史。乔伊斯通过描写形形色色的都柏林中下层市民的平凡生活,揭示社会环境给人们的理想、希望和追求所带来的幻灭与悲哀,并对爱尔兰整个社会的道德瘫痪表现了极大的反感与悲愤。本文通过解读书中具有代表性的《偶遇》等三篇小说,详细描述了都柏林的道德瘫痪所激发的乔伊斯"自我流放"意识在这一小说集中是如何萌动的。  相似文献   

18.
正小说《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潜心创作七年之久而完成的一部杰作,在美国文学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52年,小说一经出版即引起极大的轰动,并获得1953年美国"全国图书奖",一举奠定了作者在美国文坛的地位。小说的主人公"我",是一个无名无姓、普普通通的美国黑人。在小说的开始,即以主人公自我介绍的口吻点明自己是一个"看不见的人",并对他为什么会成为看不见的人做了详尽的叙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水浒许》是一部伦理小说。孝是其伦理思想的基石,好汉们由事亲之孝,到事君而显亲耀祖的大孝,成为众好汉追求青史留名的内驱力;忠乃立身之本;仗义疏财是其推崇的最高美德;这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芸芸众生的伦理意志  相似文献   

20.
《北迁的季节》是"阿拉伯小说天才"塔依卜·萨利赫的成名作。小说以叙述者为线索,描述了原是大英帝国统治下的一个苏丹乡村的无名少年穆斯塔法的"传奇"一生。本文将从弗莱圣经原型批评的角度对小说中水的意象进行解读,以揭示穆斯塔法对心灵救赎的追求和叙述者对再生的渴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